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次巨变。
儒家思想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阶段,又称孔孟儒家阶段。简称孔孟儒家。
这一阶段的思想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的优秀思想精华,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此前,人们(包括专家学者)都认为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实际上,儒家、道家同源,都源于老子(李耳),老子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给仁、义、礼都下过定义(参见文子.通玄真经.第五章.道德)。
在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尊道贵德’,而不是仁义礼。孔子是仁义礼思想的传承者,继承者,是儒家思想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者。
第二阶段:汉清阶段,从西汉至清朝。又称封建儒家阶段。简称封建儒家。
这个阶段,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披着孔孟思想的外衣,行封建思想之实,他提出的‘三纲’思想是糟粕,应该大力批判,此阶段其它思想,如三从四德,贞德节操,君权神授等封建思想都应加以批判。
如此划分的意义何在呢?
这种划分,只想强调一点,孔孟儒家没有封建思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社会伦理关系,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西汉之后,董仲舒论述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即‘三纲’,是服从与被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此,儒家思想进入了封建思想的牢笼。二个阶段不能混为一谈。
数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批判和否定儒家思想,实际上,应该批判的是第二阶段(封建儒家思想)中一些糟粕。其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应该继承的优秀思想。
第一阶段的儒家(孔孟儒家)没有封建思想,此前,由于没有划分阶段,笼统地、盲目地批判和否定儒家思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圣贤孔子蒙受了不白之冤,中华优秀思想文化被否定,西方思想文化良莠不齐,共同涌入中国,造成了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混成局面。
如今,这种混成局面该结束了,只有将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把阶段划分清楚,才能避免以偏盖全、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清醒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清醒地认识国外思想文化的优点和缺点,该继承的要发扬光大,该批判的要坚决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