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毛主席笑称“要入夜郎国“,红军却迎来了大飞扬的时代

在历史中遨游 2024-12-01 22:00:41

引言:

1935年初,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兵力从八万六千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面对蒋介石在湘西布下的新一轮"口袋阵",红军命运危在旦夕。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挺进贵州。这个关键抉择使红军避开了敌人的重重封锐,经过通道、黎平,最终占领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当毛泽东站在这座西汉夜郎故地时,露出了两年多来的第一个舒心笑容,笑称"我们进入夜郎国喽"。这个笑容,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迎来转折性的重大时刻。

大纲:

一、湘江血战与生死抉择

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

蒋介石在湘西布设新"口袋阵"

红军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二、毛泽东的战略远见

反对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理由

提出进军贵州的战略构想

通道会议与黎平会议的战略转折

三、挺进夜郎之地

刘伯承率军渡乌江取遵义

贵州军阀割据局势

遵义城的顺利占领

四、革命转折的序章

毛泽东在遵义的历史性感慨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中国革命与红军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1935年,毛主席笑称"要入夜郎国",红军却迎来了大飞扬的时代

1935年初,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兵力从八万六千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面对蒋介石在湘西布下的新一轮"口袋阵",红军命运危在旦夕。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挺进贵州。这个关键抉择使红军避开了敌人的重重封锐,经过通道、黎平,最终占领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当毛泽东站在这座西汉夜郎故地时,露出了两年多来的第一个舒心笑容,笑称"我们进入夜郎国喽"。这个笑容,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迎来转折性的重大时刻。

湘江浴血 生死抉择

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了围剿红军,蒋介石调动了三十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

在渡过第一道、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的过程中,红军已经损失了两万余将士。当红军遭遇湘江战役时,又有三万零五百余名将士壮烈牺牲。

红军主力从起程时的八万六千多人,在短短数月内便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兵力。这场惨烈的战役,让整个红军都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蒋介石对这样的战果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要全歼中央红军。发现仍有三万余人突出重围后,蒋介石立即命令何键在湘西修筑新的防线。

何键动作迅速,在极短时间内就在湘西地区构筑了二百多座新碉堡。蒋介石随即在这片区域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再次对红军实施围剿。

这些碉堡群中布置了十五个师的兵力,形成了一道新的"口袋阵"。如果红军继续按原定计划前进,必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改变行军路线的建议。他认为继续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过于冒险。

因为这样的战略意图太过明显,敌人可以轻易预判红军的行军路线,在必经之路上设下重重埋伏。这种情况下,红军将寸步难行。

事实上,在湘江战役之前,毛泽东就曾四次提出破敌的军事建议。但当时的决策层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这一次,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后,他的建议终于引起了张闻天和王稼祥的重视。两人完全认同了毛泽东提出的转向贵州进军的方案。

然而,博古、李德等人组成的"三人团"仍然坚持原有方针。他们于12月11日下令红一军团二师五团强攻通道县城,依然试图突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封锁。

在这样艰难的抉择时刻,一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会议即将召开。这便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通道会议。

远见卓识 破敌良机

12月12日,军委纵队进入通道县的老县城县溪镇。在张闻天和王稼祥的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在"恭城书院"召开了一次关键会议。

这次被后人称为"通道会议"的重要集会上,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案终于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会议最终通过了改变行军路线、进军贵州的提议。

红军随即调整方向,向贵州挺进,于12月14日占领了黔东重镇黎平。黎平是贵州东部的一座繁华县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由于通道会议召开仓促,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又召开了一次更为正式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明确认可了毛泽东的战略意见,还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政治局随后发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这份决议确定了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12月20日,中央红军采取分兵策略,从黎平分两路向西推进。刘伯承重新担任总参谋长,并被任命为先遣司令,负责带领部队开辟通往遵义的道路。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让蒋介石始料未及。他在湘西精心布置的"口袋阵"因红军的战略转向而完全落空。

不过,蒋介石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战机。自1912年以来,贵州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状态,红军入黔反而给了他收取贵州的绝佳机会。

于是,蒋介石立即调整部署,命令薛岳率领中央军火速赶往贵阳。以"保卫贵阳"为名,实则要借机控制贵州全境。

当时的贵州军阀王家烈虽然位居贵州省主席,统领第二十五军,但他的实际控制力并不稳固。在他手下,还有三个小军阀各自为政。

王家烈的嫡系部队只有何知重、柏辉章两个师。其余三个副军长侯之担、犹国才、蒋在珍各自掌控着一部分军队,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

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让王家烈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央军时毫无招架之力。他不得不放弃抵抗,向蒋介石表示顺从。

就这样,蒋介石轻而易举地将贵州收入囊中。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战略转折不仅没能阻止红军的进军步伐,反而为红军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中,毛泽东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不仅准确判断了敌情,还找到了突破敌人包围的最佳路线。

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从战略方针的改变到具体行动的展开,每一步都体现出革命领袖的智慧。这些决策为后来红军在遵义的重大转折奠定了基础。

遵义城下 转折序曲开

1935年1月5日,刘伯承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抵达遵义城外。这座贵州第二大城市的城墙高大坚固,守军有王家烈嫡系部队一个团和地方武装数千人。

红军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先遣部队在城东、城南两面佯攻,吸引守军注意力,而主攻部队则从城西发起突袭。

遵义城的西面是一片茶园,地形起伏较大,守军防御较为薄弱。红军主力趁着夜色,从这个方向悄然逼近城墙。

1月6日凌晨,红军突击队员用木梯和绳索攀上城墙。守军完全没有防备,仓促应战,很快就被突入城内的红军打得溃不成军。

城内守军的指挥官在睡梦中被惊醒,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御,仓皇逃离了指挥部。红军各部队迅速占领城内要点,控制了整个城区。

遵义城的陷落让王家烈的部队遭受重创。不仅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折损了一个精锐团的兵力。

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着手加强城防。工兵部队对城墙、城门进行了加固,在城内设置了多处防御工事。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陆续进入遵义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成为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休整基地。

红军将士在城内找到了充足的粮食和军需物资。当地百姓见红军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也都放下戒心,陆续返回家园。

遵义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有"黔北金陵"之称。红军不仅缴获了大量物资,还获得了补充给养的有利条件。

城内的盐业公司、烟草公司等企业库存充足。红军按照合理价格收购物资,既解决了军需,又稳定了市场秩序。

为了稳定民心,红军还在城内开设了诊所,派军医为百姓义诊。这些举措让遵义的百姓切身感受到了红军的纪律和作风。

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城内的老城隍庙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为即将召开的遵义会议做了充分准备。

会议期间,毛泽东站在城楼上,眺望这座西汉时期夜郎故地。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进入夜郎国喽",露出了两年来的第一个舒心笑容。

这个笑容背后,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第一次获得喘息之机。遵义不仅为红军提供了休整的场所,更为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创造了条件。

城内的各级指挥机关迅速展开工作,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对部队进行整编和补充。伤病员得到了及时救治,战士们也补充了被长途跋涉消耗的体力。

这座古城即将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一次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会议。

遵义会议 托举红日东升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市子尹路96号柏辉章公馆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危难关头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到1月17日才正式结束。与会人员包括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共二十多人参加了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会上,张闻天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军事指挥问题。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普遍认同,为会议的深入展开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详细分析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他指出,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是造成红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路线。博古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李德不再担任军事顾问。

随后,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通过的决议,在组织上作出了重大调整。周恩来继续担任军委主席,但军事行动的实际指挥权交由毛泽东负责。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还成立了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决策机构,取代了原来的"三人团"。

会议结束后,红军的军事指挥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教条式的、不顾实际情况的指挥方式被彻底否定。

在新的军事指挥体制下,红军开始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战术。毛泽东提出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思想得到了充分运用。

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部队编制更加合理,战术运用更加灵活,指挥系统更加顺畅。

这些改革很快就在实战中显示出成效。红军在后续的长征途中,多次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遵义会议不仅在军事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上的意义更为深远。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在遵义又停留了几天,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在此期间,各项改革措施迅速落实到位。

1月底,红军主力开始离开遵义,向川黔边区挺进。此时的红军,已经是一支制度更加完善、指挥更加科学的革命武装。

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在城楼上的那个笑容,果真预示了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崭新的篇章。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次会议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0 阅读:0
在历史中遨游

在历史中遨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