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文:馆长微鉴
编辑:馆长微鉴
1955年,钱学森终于得以摆脱美国的迫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此后,他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更是声称:“我宁可毙了他,也不愿意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一个人就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因此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钱学森这么重要,为什么美国最后还会同意放钱学森回国呢?为什么不干脆找机会干掉他呢?这很难吗?

先说结论,美国自然有机会干掉钱学森,美国也不缺乏类似的技术手段,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损失和冲击是十分巨大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方面认为还是放钱学森回去损失小一点:“两害相权取其轻。”
说到这可能有些人不同意,钱学森那么有名,又作出了那么大贡献,美国怎么会觉得放钱学森回去损失更小呢?
但我们分析历史事件时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问题,从当时人们的角度来看问题。钱学森影响很大,水平很高不假,但在当时的美国当局心中还没有如此高的重要性,美国间谍机构很可能认为单单为了他而执行一场暗杀行动是不划算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找个例子来对比一下。比如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约翰·肯尼迪,他还是美国国家元首呢,家族也有一定的势力,并且得到了大量群众的支持。
但即便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得到了广泛支持的美国人,因为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触怒了美国的既得利益阶层,最后还是不明不白地死于刺杀。而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试图继承哥哥的遗志,却也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死于刺杀。
由此可见,美国当局并不是没有干掉钱学森的能力,更不是不忍心干掉钱学森。大家看肯尼迪还是美国总统呢,如此致力于国家改革的一个人,他们说干掉就干掉了,哪怕这些行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激起了广泛的民愤,他们也不在乎。

对自己人下手都这么狠,更不用说钱学森这么一个“外国人”了。之所以没有像干掉肯尼迪兄弟一样干掉钱学森,也是因为钱学森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因此在美国当局眼中还没有那么高的地位。
换言之,“美国为什么不干掉钱学森”这个问题,其实有点“马后炮”的意思。因为钱学森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些都是他回国之后的事情,而不是回国前的。美国当局可能有少数人能对此有所预感,但他们无法预感得这么准确,也无法对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这个问题除了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对比,类似于问曹操为什么不干掉司马懿一样。曹操固然是雄才大略之主,但他也无法预知司马懿将在未来将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对于司马懿可能的威胁曹操应该也有所察觉,但他也只能尽可能限制和敲打,而不可能直接将司马懿干掉。尽管曹操当时确实有干掉司马懿的能力,但考虑到司马懿当时的威胁并不大,以及干掉司马懿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和震动,曹操终究还是不可能这么做。

而如果曹操能够提前知道司马氏家族未来做的那些事情,他肯定会竭尽全力将其铲除,至少会彻底剥夺其权力。
钱学森这件事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如果美国当局能够提前知道钱学森未来将对中国作出多大的贡献,那他们绝对会想方设法干掉钱学森,就像干掉肯尼迪兄弟一样。
但他们再厉害,也无法预知未来,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干掉钱学森对于美国而言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所述就是美国不干掉钱学森的总体逻辑,那就是他们无法预知钱学森在未来能做多少事情,综合来看干掉钱学森是不划算的,因此他们还是决定放钱学森走。
那么是哪些具体因素让美国最终同意放钱学森回国呢?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了。
美国不相信新中国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技术成就。中国曾是许多科技的发源地,但在近代错过了科技革命的浪潮,结果导致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并且呈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均衡现象。即便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科技基础太差,也只能全力学习苏联科技,暂时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

因此钱学森个人固然水平极高,但美国当局认为仅凭钱学森个人是无力提升中国的整个科技水平的。
毕竟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实在太落后了,即便是苏联人对此都不看好,他们认为中国只能依靠苏联来发展工业以及各种高精尖技术,要搞“两弹一星”也非靠苏联不可——这也成为了后来中苏交恶时期苏联用来要挟中国的“本钱”。

连苏联人都这么认为,更何况美国人呢?他们在能限制钱学森回国时当然是会尽可能限制的,毕竟钱学森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技术人才。
但即便限制不住了,他们也不认为钱学森回国后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钱学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了美国的学术环境。有人甚至在钱学森回国时嘲讽道:“他就算回国了,也只能回去种土豆。”
美国与新中国此前就已经达成了“战俘换留学生”的协议。这个战俘是哪来的呢?主要是从朝鲜战争中来。其中有11名美军飞行员俘虏,他们为什么会被俘呢?
这还要追溯到1953年初,美国派出一架B29轰炸机侵入我国辽宁丹东上空,结果被我方防空部队击落。飞机上共14人,除了3人死亡外,其余人员均被俘虏。
此后美国多次找我方交涉,要求释放俘虏,他们便成为了“破局”的关键点。

此前我方就已经释放了更早被俘的4名美国飞行员,以表达善意,从而对美国造成了国际压力。此时面对美方的要求,我方表示放人可以,但不能白放,美方也应该允许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回国。只要他们愿意回国,就不能加以阻挠。
这个条件无疑是很有诚意的,因为美国派来的这些飞行员是来入侵我国领土,准备执行轰炸任务的,属于“敌人”。而我国并没有派飞行员去入侵美国,留学生也是之前去美国学习的,并不是美国的敌人。
我方愿意以释放这些“敌人”作为条件,换取本就应该有权利回国的留学生回国,可以说已经慷慨到了极点。
因此消息传出后,舆论压力就来到了美国一边。如果美国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同意,那许多国家都将质疑美国的政策导向。因此经过反复谈判,美国终于“松口”,双方达成协议:中方释放美国飞行员和之前的部分间谍回国,美方不再对中国留学生回国设置障碍。并且协议中还特别提到,应该允许钱学森回国。

大家都知道培育一个飞行员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空军飞行员就更不用说了。并且飞行员本身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这些飞行员的亲朋好友在听说他们被俘后也纷纷抗议,要美国政府想办法把人接回来,而其他被俘人员的亲属也纷纷跟进。
现在协议达成,让这些人回来的机会就在眼前了,他们又怎能错过?这些人便纷纷敦促美国政府尽快履行协议,对其造成了较大压力。并且这一协议是公开签署的,如果美国在这个关口公然违约,杀害了位于回国名单上的钱学森,那无疑将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后果。
因此,在这国际国内的多方压力之下,美国再杀害钱学森无疑就是“赔本买卖”了,最后也只能同意钱学森回国,这就是著名的“飞行员换钱学森”的故事。其实换回的不止是钱学森,还有许多愿意回国的留学生。
美国干掉钱学森会导致人人自危。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人口就是由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后裔构成的。即便到了二战前后,前往美国的“移民潮”也没有停止,因此此时美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支柱人才都是外来移民。
比如二战前就有大量受迫害的犹太科学家逃往美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而二战后也有大批前纳粹科学家来到美国工作,为美国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来自欧洲各国的人才在美国的各行各业工作。

而钱学森本人是无罪的,只是想回国而已,这一点在当时的美国广为人知。如果钱学森仅仅是因为想回国就被干掉了,大家会怎么想?并且美国当局就算掩盖了也没有用,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聪明人,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这样一来人人自危,谁还敢留在美国?
钱学森本人有着坚定的回国意志。当然,如果钱学森本人不愿意回国了,那以上三点也就没用了。如果钱学森贪图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不愿回国,亦或者被美国当局的威胁吓倒了而不敢回国,那显然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而正是因为钱学森本人坚决想要回国,有着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不断与阻挠他回国的势力作斗争并向外界求救,他回国的事情才能最终水到渠成。

最终美国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没有敢干掉钱学森,而钱学森也终于顺利地回到了祖国,并为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小傻瓜
在钱学森一家回国的船上有美国间谍,这些间谍的任务就是诱杀钱学森!所以周总理提醒钱一家人“千万不要离开船”
惧人心O回不去的美
张首晟不就被美國暗了
南天一柱123
切,美国要杀个人难吗
爱是永恒的神话
钱学森应该假装投靠美国,到过年以回中国探亲为理由回国就安全了
梦想很遥远 回复 08-11 02:01
你当别人和你一样傻?
用户10xxx31
在国内不是有一次用毒药暗杀钱学森事件,没有成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