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不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清朝能否顺利入主中原还是另外一说。
毕竟当年李自成的农民军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和坐拥数十万关宁铁骑的吴三桂联手,历史或许真的有改写的可能。
然而没想到的是,吴三桂在投降满清后被封为了平西王,但他并不安于现状,企图起兵谋反,虽然被所镇压,但吴三桂最后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名声。
而当年吴三桂起兵谋反的那篇檄文却意外的在日本出现,看到檄文的内容这才明白为什么满清为什么要不留余力的抹黑吴三桂了。
那么,这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17世纪中期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一方面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从陕西一路势如破竹即将杀入北京城,另一方面关外的清军从萨尔浒一战大胜后已经完全从明朝手里夺走了东北,接着又将朝鲜所征服,虎视眈眈的盯着关内。
面对内忧外患,对于崇祯帝来说已经到了即将亡国的窘境,明朝的精锐部队基本都在萨尔浒一战中战死沙场,仅剩下的关宁铁骑成了崇祯最后的保命牌。
但是到底要将部队派往哪边,为此崇祯犯了难。
那段时间崇祯帝整日整夜的睡不着觉,他跪在祖辈朱元璋的画像面前。当年朱元璋凭借一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蒙古人赶回草原,这才重新让汉人建立王朝。
眼看着鞑靼卷土重来,大明很可能就要断送在自己的手上,痛彻心扉。
最终崇祯决定让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誓死守卫山海关,绝不能让满清进入中原。
清军在之前已经接连招降了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将领,导致大明苦苦经营一二十年的宁锦防线就这么不攻自破。
所以对于驻守宁远的吴三桂,也是明朝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皇太极曾经对吴三桂进行了三次招降并且还搬出了祖大寿一家人举例,告诉吴三桂祖大寿归顺后和他的家人平平安安,整日在帐中夜夜笙歌好不自在。
只要他吴三桂能归顺大清,清军不仅能保他一家人的平安,还让他一辈子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次招降时间是在1643年,此时距离清军入关还有一年的时间。不过这时候的吴三桂面对皇太极的三次招降,始终秉持着宁死不降的态度。
这个时候吴三桂没有投降的原因有两点。
一:清人毕竟是鞑子、夷人,而华夷有别的观念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观念。更何况还有当年北宋向金人服软的前车之鉴,最终落得个靖康之难的下场,宋徽宗宋钦宗更是被金人掳走遭受着非人般的虐待。
二:大明虽然陷入到内忧外患的窘境当中,但吴三桂认为只要朝廷能够抵御住农民军,不要搞得自己腹背受敌,那么他还是有抵抗清军的实力。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究竟鹿死谁手。
正因如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对于皇太极的招降才会接连拒绝。
可让吴三桂没想到的是,1644年,仅仅一年的时间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更是被逼的自缢于煤山。
明朝剩余的皇室拖家带口的逃到了长江以南,现在整个北边只有吴三桂这一支明军,这是吴三桂最不愿看到的事实。
他已经陷入到了农民军和清军的两面夹击之中,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吴三桂已经对自己的坚持有了动摇。
李自成那时候也派使者前去招降吴三桂,开出的条件和清军相比只多不少,没想到正在吴三桂考虑的时候,她的爱妻陈圆圆竟然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掳走。
这可一下子戳到了吴三桂的软肋,本来还在犹豫到底是降清还是降顺,这下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李自成接连派去多名使者吴三桂都不为所动。眼看吴三桂敬酒不吃吃罚酒,李自成当即决定亲自率兵前去剿灭吴三桂。
吴三桂心中本来就有怨气,这下好了,看李自成要来找自己算账,自己打不过就让清军来打。于是便打开山海关门,放了清军入关。
但让吴三桂没想到的是,清军入关后便开始用武力强迫那些不听自己话的百姓,最标志的事件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和满人的打扮一样,留辫子剃发易服。
无数汉人奋起反抗,但面临他们的只有死亡。
这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一种罪孽。毕竟如果不是他放了清军入关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时的吴三桂对满人已经开始有了不满,但是他害怕引火上身,在朝堂上也不敢说些什么。
直到后来康熙上位后,下令要削藩。就是要从吴三桂他们几个汉人藩王手里收回兵权。
对于吴三桂来说手里的兵是他这么多年能安心在满人手下办事的保障,如果没了兵权,这和废了自己又有什么区别?说不定哪天康熙小皇帝不高兴直接就把自己处死了。
正因如此,吴三桂便联合尚可喜、耿精忠另外两名汉人藩王一起商讨,希望能够联手一起推翻满清的统治。
在出兵前吴三桂专门写了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作用就在于告知天下人自从满清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为自己起兵谋反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而这篇檄文竟然出现在了日本的一本名为《华夷变态》的书中,这本檄文之所以回出现在日本,就是因为这是当年旅日的华人所著,这本书也随着作者一同留在了日本。
这篇檄文在之所以在中国没有下落,或许是当年清朝在看到后气急败坏,将有关这篇檄文的内容全部销毁,要说清朝为什么这么生气看一看下面檄文的内容便知晓了:
吴三桂在文中将满清的罪状一一列举了出来,骂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可不让清朝统治者气急败坏吗。
而三藩之乱最后也被康熙所镇压,吴三桂郁郁而终,终究还是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参考文献:
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徐凯.《清史研究》2017.08
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陈波.《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 2016 (02)
对马倭书与朝鲜传闻——朝鲜与日本围绕三藩之乱的情报交涉——陈波·《国家航海》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