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就知道会引来不小的争议和声讨。德云社的粉丝群体是庞大的,如此一来肯定会惹得满城风雨。
在某些时刻,溜溜球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德云社的粉丝和郭德纲的粉丝是否对等;纲丝是否能把所有的粉丝囊括在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所谓的粉丝内有好大一部分是招黑的存在。
在郭德纲创业初期,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我们暂且称之为纲丝。随着时光车轮的不断前进,当时的纲丝群体大量脱粉,成为了费疑的现象。
对于这种变化,郭德纲自己做过解释:势必要淘汰一批审美能力高的观众。将老观众的主观脱粉说成是自动淘汰,并用审美能力高来表达,总有不伦不类的闲隙。
明眼人也都知道,纲丝脱粉的原因可以归咎到一点:郭德纲先生的关注点不再是相声了!这可以算是共识,郭德纲的徒弟李寅飞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关注点不在相声之上,倒是可以理解为责任变大,有一帮徒弟、一群同行指着自己吃饭。不多栖,难发展;不多栖,难立足。可见:纲丝可以和相声迷划等号。
以前的观众,这里说的是懂相声的观众,是“花钱不多,找乐不少”;但如今的观众呢?相声听的不多,人骂的倒是不少。无论是当时的过去的,是主流的非主流的,还是活着的死去的,都逃不出被骂的周期论。
说句不好听的话,幸亏侯耀文收了郭德纲,要不然一样会被骂惨。甚至有一部分人以圣人自居,喜欢曹云金的相声,就是和曹云金一样的人……更甚者,不吝咒骂之语。
这就是喜欢相声?如果真是这样,相声就别逗乐了,也别存在了,因为把社会风气带坏了。
上嘴唇碰着下嘴唇,酣畅淋漓地骂一通,这就是相声粉丝的价值观?对了,相声没有粉丝的说法,这里的粉丝是针对不会听相声而瞎评论的某些群体而言的。
本来并不想表示主张,直到这些人将矛头引到马三立先生身上。“没有郭德纲,哪个年轻人知道马三立?”骇人听闻!
溜溜球不知道年轻时如何定义的,也不知道20多岁是否年轻,从2006年接触相声,一直到2012年左右才开始听郭德纲的相声。是不知道马三立,还是不知道侯宝林?巧了,咱是年轻人,先知道的侯马,后知道的郭德纲。
并不否认,是德云社让相声、戏曲等走进了更广阔的舞台之上,也拓宽了社会影响力。
但用一个人的成功否认其他演员的努力,这正确吗,符合道德吗,摸着良心了吗?整天商演检验,没商演过的就不是好演员了呗;不买票、义务演出就不是好演员了呗;是所谓的主流就不是好演员了呗?
如同经典的奥斯卡干不过三级片论断,如果真要买票的话奥斯卡获奖作品估计差的远。这检验了什么,是艺术水平高超还是观众有审美能力?相声也一样。
马季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马老的论断比近乎所有观众、所有演员的认识更贴近于真理。
没听过马三立、侯宝林二位的相声,好意思说喜欢相声。别说喜欢相声,你只不过是喜欢追星罢了;别说喜欢相声,观众没这么无知;别说喜欢相声,相声观众评价的是艺术,没褒贬演员的臭毛病。
饭圈需要理智,相声亦是如此。听德云社的相声,这挺好,像郭德纲、岳云鹏都是不错的演员,也有不错的段子;但别捧一贬一,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只有一个人会,谁啊?端着键盘的喷子们。
整天高喊着伦理道德的人,往往最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