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人常说,“相声”二字是指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有许多人对相声的认知,大概是从岳云鹏的一段相声之中得到的,也代表了岳云鹏的一种相声认知。
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就明晰的整合出了一个观点,相声艺术最重要的是相貌和声音,当然,并不是狭义上的相貌和声音。
简单的来讲,有卖相就是相貌之相,这里说的卖相不像买苹果,圆的红的就是好的,更多的侧重点是在吸引人这一层面,典型代表就是岳云鹏;声音之声,则可以认为是口技,也就是相声门类里面的学。
前面的文章中也有过辨析,相声发展史的文献少得可怜,以至于研究者只能从历史文摘的蛛丝马迹之中寻找相声存在和发展过的踪迹。
相声艺术是主要模拟形态和声音的艺术虽然犯了狭隘主义的观点,但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相声这一名称经历了“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历程。早期的“相声”曾叫过“像生、象声”,实际上就是一种口技。
可知,相声这一名词的发展是有历史趋势的,虽然书写方式产生了诸多变化,但在读音上没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历代文献中都可以考证。
在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编著的《相声溯源》一书中,就准确的记载了相声一词发展变化史。
囿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只将相声的起源史论证到了北宋之前,唐朝是是否有这一名称都没有下达准确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早期先民的祈福歌舞、傩戏等都可以称之为相声的发展史,将其起源推至三皇五帝也未可知。
这倒不是笑谈,像是相声师祖东方朔不就是后人强加的手段吗?从这一方面来讲,侯宝林等老先生的研究是真实的。
唐代是否就出现了“像生”一词仍待商榷,但在北宋就出现了“像生”这个名词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南宋还出现了“像生叫声社”这样的艺术团体。
当时的“像生”,经常和学、乔等字连用。“学像生”是一种模拟世态万千且声情并茂的口技,这类声音摹拟并不限于天籁万物,更加注重叫卖之声,并且进行适当的美化和艺术加工。可以理解为当今相声中常表演的段子《卖布头》、《八大改行》等。
元杂剧中也出现过“像生”一词,有一部分表演中还穿插了说唱艺术的部分,有浓郁的市井气息。
而相声名称的记载较晚出现,朱绍文、张三禄等相声创始人存世之时,都没有出现相声一词,最早的记载应当是1908某出版书籍上的一个记载,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
当时的相声已有了说学逗唱的全套技艺,和今天的相声别无二致。虽然不能将此作为相声名称问世的证词,但可以作如下的结论:具备今天内容、特点和风格的相声艺术,其历史不会久远。
也就是说,相声因清代的“像声”而得名,清代的“像声”又和宋代的“像生”有渊源关系,这无疑是贯穿相声发展史的重要线索,有是吸附粘结其他艺术成分的形式基因。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记载:“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叫声、教虫蚁、动音乐、唱词白话……”说到这里可知:纽元子的技艺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多样的。
“纽元子”酷似“全堂八角鼓”,甚至可以作为全堂八角鼓的起源了。这是一项博采众艺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技艺融合进其他艺术门类的骨节之中。
这种由单人到多人,由生疏到成熟,由爱好到谋生手段的发展变化,可以形断意连的追溯相声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