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这一生要做四件事,培养两种基础能力

斯威国学 2024-03-18 21:04:58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孩子刚一出生,思维的萌芽也破土而出。这个思维的萌芽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努力的欲望,没有其他任何杂念。就这一点阳,是他们未来天下的根本,叫一阳生。

他们此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来。他们跟其他所有生物一样,本能地为了生长,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好坏。

这是任何生物都具有一种力,叫做元力。

我们中国人把人的肉体称之为形体,就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把这个形体可呈现的这种力叫做神,或者叫做元神。任何一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不管智商有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因为元力是一样的。

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个一阳会慢慢地发展,就像植物一样,会长出两片叶子来。人嘛,除了与其他生物一样求生存之外,还求一样东西,发展,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但是,从求生存走向求发展,这是一个从个人走向他人,走向社会,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之路,也就是道家和儒家都提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在孩子求生存这方面,现代父母基本上都能解决。而求发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父母的限制的。有些父母对待孩子,限制非常厉害,塞其兑,闭其门,这个不要碰,那个不要动,什么东西都给孩子最好的。要孩子听话照做,主宰孩子,让孩子没有自己的天下,父母会觉得省心一些,在孩子小的时候,也相对容易。

只不过,孩子求生存、求发展的欲望非常强烈,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开其兑,济其事,就相对较难,这需要做父母的有完整的培养孩子的体系和相对应的能力。

《易经》对一个人成长路径有完整表述。

《易经》乾卦中说,元享利贞。元就是起始,一个人诞生了,就叫做一元既始,万象更新。对于刚出生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有的映象都是新的,没见过,必须要发生认知,不断地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映象来叠加标记,以促使自己对感官所接受到的映象有充分的理解。所以说,元者善之长也。小孩子生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育德。享就是享通,怎么亨通?就要嘉之会也。就是本章所讲的开其兑,以德为基础,打开情感通路,不断地学习正向积极的知识。这样,你就可以有利了。利是人际关系的基本保证,人需要互惠互利,而不是凡事只考虑自己。以仁义当中的义为基础,所以叫利者义之和也。贞就是始终坚持元亨利,当一个人有仁德,有知识,人际关系又好,贞者事之干也,你干事情就一帆风顺了。元亨利贞就是走在亨通的人生大道上所要做的四件大事。

刘备总能逢凶化吉

《道德经》在前面章节讲到修道,了解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要育德,形成伦理观,接下来就要做事了。前面讲到孩子是自己天下的母体,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德,德育好了,就需要开其兑,济其事。我们做事当然希望能够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进行启蒙,一是情绪管理能力,二是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情感是影响人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我们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不同的思维发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后来又演化成五情,喜怒忧思恐。我们这里以五情,喜怒忧思恐为主要情绪指向。

比如说喜,没人不喜欢喜事发生。当人们喜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思维是正向积极的,有利于目标的完成。但是,有个成语叫乐极生悲,喜悦往往会忽略过程,导致在过程中容易受挫。一个人如果过喜还会导致心郁气结,神志会出现颠燥的状态。《儒林外史》我们都学过,范进久考不中,被大家看不起,突然有一天,他听闻自己中了举人,就疯了。这是因为喜极而发生了颠燥的神志病。情绪压抑久了,突然间的释放,就像是关不上的水龙头,水哗哗的往外流,如果不颠燥,就没有出路了。

所以喜会让我们的视野变窄,得意洋洋往往会带来认识上的模糊,或者是注意偏差,无视不好的兆头,进而导致功亏一篑。

那么怒呢?怒是火,连起来就叫怒火,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怒是毁灭性的。在情绪中,怒也如火一样对思维发生作用,我们在怒的时候,本来智商220,瞬间降为零。怒的特性就是不!不行,不要,不准,不可以。怒就是别人不顺自己的意,不按自己的意思来,我就不愿意,我就会生气,拒绝一切,除非顺意或者是火焰慢慢降低。所以,当人处于怒的情绪中时,思维也会无条件地接近于停滞,从而把人带入到表面极强大,而内心极空洞的状态。这时的思维不起作用,本能会占据上风。

忧是一种神奇的情绪,忧的特点就是负面,总是担心有不好的情况将会发生。即使是这个情况从未发生,被忧这个情绪困扰的人,也会相信在不远处,这个不好的结果正在向自己走来。林妹妹是受这个情绪主导的典型,最终忧郁成疾,含泪离世。忧的情绪会把自己的过去描述得不能适应未来,甚至认为糟糕的过去让自己不应该拥有美好的未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忧这个情绪,也是期待有好的结果,但是,由于情绪的指向是负面的,思维不在正面中,当然也就无法得到正面的结果。

思是一种提高人注意的情绪,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个是古人的明训,说明思对于人的重要性。任何事情,思考的不清楚、不全面,都有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往往又不是人所需要的。多思考对人来说并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思考是需要材料的。换句话来说,当我们对自然规律的公理认识不全面,当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定理认识不清楚的时候,思只会加重人的负担,并不会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打个比方,我不会开飞机,无论我怎么样思考也不会导致我会开飞机。只有我去学了,我才有可能会开。思并不能解决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我不懂高数,无论我怎么样思考,我仍然不会解高数方面的问题,思也不能解决我对基础理论缺失的问题。因此,思一定像是盖房子一样,先从底层开始,从外围开始,才能渐渐深入,不断地完善。如果人的思维材料不够,仍然要强思,只能自寻烦恼。

恐这个情绪对人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害怕学习未知的东西,这会带给我们思维上的压力。因为恐惧,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去思考,但是只要愿意思考,恐惧也不是说就不能战胜。比如说,学生学习的压力就来源于恐惧。令人心烦恐惧的东西,都是人不想要的,所以说,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没有排斥感,爱上学习,第一步先调整好孩子的情绪,然后才是增长知识。顺序反了,学习就没有效率。

由于情绪对人的思维会有显著的影响,《大学》才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样的一种情绪运用的方法。

意识到自己有情绪,如何将喜、怒、忧、思恐保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平,很冷静地观察周围情境的变化,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然后再运用情绪,对情境产生变化,我们尤其需要这种训练,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是经历两年的闭关,先认知情绪,把躁的状态调整过来,才去做事的。培养孩子要趁早,成年人调整情绪比较困难,孩子三观没有成型,学会运用情绪容易得多。

周瑜有孔明一半的情绪运用能力,不至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唯一可以描述世界的工具,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没有语言就没有情境。因此,我们语言的能力是基础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语言能力,其他什么能力都没有办法有效形成,必定会受限制。现代人容易词穷,语言表达能力弱,提笔忘字,词不达意的现象频频发生,更别提熟练运用语言了。

我前面讲过的变言。比如说,有人对你提出不同意见,你怎么办?发火?同意?沉默?如果你因为对方的语言而提出的论理论据,叫解释。你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叫抬杠。你左右而言他,叫周旋,或者叫忽悠。这些都没有好的结果。

变言就是使用语言来使当下的情境发生转变,然后根据对方所呈现的事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事件中当事人的目标身份和角色的关系来架构。

有一次智学老师在给学员们上课,智学老师在教变言的时候,假装发脾气骂学员。一开始学员们都低着头不吱声,智学老师就对他们说,你们学的就是变言,当别人骂你的时候,是最需要运用到变言的。别人骂你的时候这个情境很闹心了,对吧。

学员们低着头,想不出来怎么样变言。

智学老师说,我骂你们,你们舒服不?不舒服,学员们都摇头。这就对了,那智学老师骂了你们了,也允许你们骂老师一句。第一是平衡过来了。第二也让你学习一下如何使用变言。

终于有一个学员站起来说:老师,你才像是一头猪呢!

智学老师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啊,你希望老师像一头猪还是希望老师不像是一头猪呢?

当然是不像啊!

嗯,你对你的期待是很清楚的。那你希望老师可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希望老师可以成为一个温和的传授我们知识的人。

你看,我们的期待是一样的。那你知道用怎么样的行为就可以引导老师成为一个你所期待的人吗?

学员想想了还是摇摇头,笑着说,不知道。

嗯,假如你把我们的对话,反过来用在老师的身上时,算不算是一种方法呢?

学员恍然大悟,高兴地点头。

语言运用能力还有特别重要的多层次沟通。你骂一个人,都能让他感觉到舒服。比如你的孩子手磕破了,你说这么不小心呢!蠢的哟!然后用你的手抚摸他,一点都不小心,真讨厌!怎么弄啊!你在骂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关心他,你在心疼他,这就叫多层次沟通。

语言运用能力还有表扬和批评的方法等等等等。

现代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会背多少首诗,多少课文,课文哪一段说了什么,作文追求华丽的词藻,说流利的外语,数学要学得好。这两样做事的基础能力,却非常容易受忽视。

一个孩子这两种基础能力不够的话,情绪受限,语言运用能力不足,随着年龄的增加,困惑也就会越来越多。孩子是他自己天下的母体,把伦理规范树立好,把这两种基础能力培养好,才是家长最该重视的事情。元亨利贞,这样的孩子才能走上亨通的人生大道。

父母对待孩子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老子说,做父母的,并不需要表现的比孩子更强,要守柔,守柔曰强。也不需要表现的比孩子更懂,见小曰明。只要谨守最基本的小和柔,我们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智慧,使孩子成长成为一个智慧明白的人。这样的一种养育方式,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后遗症,孩子当然也就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了。老子认为,这才是世代相传的常道。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二)

0 阅读:4
斯威国学

斯威国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