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罪状不少,《送钱藻出守婺州得英字》乃其中之一。
老手便剧郡,高怀厌承明。
聊纡东阳绶,一濯沧浪缨。
东阳佳山水,未到意已清。
过家父老喜,出郭壶浆迎。
子行得所愿,怆悢居者情。
吾君方急贤,日旰坐迩英。
黄金招乐毅,白璧赐虞卿。
子不少自贬,陈义空峥嵘。
古称为郡乐,渐恐烦敲搒。
临分敢不尽,醉语醒还惊。
审案御史在呈文中对此诗从头至尾进行了解读。
生怕皇帝没读书,不懂得宫外大臣们玩乐的规矩,他们详细解释了标题里的“得英字”是什么意思。
“旧例馆阁补外任,同舍饯送,席上众人,先索钱藻诗,欲各分韵作送行诗”,也就是说苏轼要用跟英同韵的字作一首诗。
接着,用他们聪明的小脑袋,对诗里暗戳戳夹带的“私货”来了个360度无死角的开挖,说:
此诗除无讥讽外,言朝廷方急贤才,多士并进,子独远出为郡,不少自强勉求进,但守道义,意讥当时之人急进也。又言靑苗助役既行,百姓输纳不前,为郡者不免用鞭棰催督,醉中道此语,醒后还惊恐得罪朝廷,以讥讽新法不便之故也。
这里有三层或明或暗的意思:
其一、苏轼讽刺现在庙堂里那些家伙,很多是坐升职器上来的,“不守道义”啊,走的是终南捷径,谁知道里面有没有猫腻呢?
其二、苏轼竟然认为“鞭棰催督”是错的,老百姓欠钱不还,地方官进行追索乃是正常的履职行为,收不上抓起来打几下怎么了?
其三、苏轼认为这诗传出去肯定会得罪朝廷,等于是诋毁皇上没有容人之量啊。
说句实话,这些意思苏轼还真有,这就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就是用诗写出自己的不满,从诗经开始,诗就有这个功能啊。
所以,哪怕后人觉得这是以诗成狱,但在那个时代,还真就是违了法。
不过,我觉得,其实写这诗的时候,苏轼更多的是羡慕。
钱藻乃吴越国钱氏后裔,此番出知婺州,实际是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因此苏轼才有过家父老喜,出郭壶浆迎。子行得所愿之句。毕竟,从他之前的一些诗里,他是很希望一直待在家乡,与弟弟夜雨对床,聊个通宵的。
只是,一入官场,身非己有,不是想退,就能退的。因此,也只能羡慕一下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