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美国家长翻烂,到了国内反复加印:读过的妈妈都说好

尔启看育儿 2023-11-30 14:49:04

这本书被美国家长翻烂了,到国内,加印再加印,真的好。

它就是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No.1《看见孩子》,豆瓣评分达到恐怖的9.3,读过的人纷纷点赞。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它也是3年来我读到的蕞好育儿书——也被我翻烂了,并推荐给多位姐妹。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浓缩为2个词:转换视角和共情。转换视角是说它在育儿观点上,建议家长从行为主义的理论中跳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育儿。共情是它不仅建议家长共情孩子,还从一个三孩妈妈的角度共情了家长。

它宽慰你,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这里得到了接纳。

下面我们展开说说。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一 转换视角:不赞同行为主义的育儿方法,建议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并通过共情孩子与其建立深度连接。

作者贝姬·肯尼迪是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她写这本书的契机可以追溯到她参加过的一个培训项目。

这个项目教大家一些“科学的”管教儿童的方法,包括小红花、关房间、批评话术、漠视孩子的哭闹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贝姬觉得并不好受,这种种操作像在控制一个孩子,如果有人把这些手段用到自己身上,自己肯定会不满意。

这些方法都来自行为主义,它们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内心活动——它不管孩子内心如何翻涌,只着重于行为塑造。

这么做也有一定效果,但牺牲巨大,就比如亲子关系。

当你把目光从人转移到行为上,你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大;当孩子不再信任你,ta的安全感就崩塌了;当孩子背离你朝向别处,势必撞得满身伤痕……

所以,贝姬博士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潜在需求,解决这些需求,通过共情跟孩子建立连接,才能真正帮到孩子,正所谓“看见孩子”。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她这本书就是围绕这点来写的,以前也有人这么提,但我觉得这本书把“看见孩子”系统化了。

贝姬博士提出了10个育儿准则,19个实战技巧,将“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一核心融入其中,讨论不同场景、不同难题下,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从而解决育儿难题。

这种方式着眼于更基础的层面,它更能温暖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帮孩子理解自己、成为自己。

也能让家长不再做“救火型家长”——哪里有坏行为,你就提着灭火器赶到,你很努力,火势却越来越大……

你看,角度不同,结果大不一样。

你可能也知道,也听说过该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做,具体如何推进,那么接下来咱说一下第二个关键词:共情。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共情,建立亲子连接。

无论是贝姬博士的育儿准则还是后面的育儿方法,共情都贯穿始终。

有人觉得共情是软弱,其实不然。

共情不是说孩子有坏行为,我们理解他,他就自动变好了。

共情是看见孩子的感受,很奇妙的是,当孩子被看见,他的情绪值就降低了。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挣扎,之所以有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都是因为内心的一部分,想被看见。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可以坚定的给孩子设置边界,同时允许孩子表达不满——没关系孩子需要共情我们也需要,你要明白为孩子设置安全区是做家长的本职工作。我们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接纳,理解,就是温柔的且有效的安抚。我们可以帮孩子认识自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孩子的自信也会在此之上长出来——自信不是你做过多少成功的事,而是你永远可以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可以借此解决很多育儿难题——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这里开始疏通“堵塞”……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这就是我说的转换角度和共情,贯穿在每一章节里,讲的都很具体。

我们可以拿来就用,简单、实用,又有启发性。

我不再纠结于自己以往做的不足导致眼前的孩子有一些坏行为,因为我知道,永远都不晚。我没有别的父母那么努力,没关系我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我始终相信孩子出于善意,他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我所不明白的道理。我也知道了,该怎么样应对孩子的不听话、情绪化、抱怨、不吃饭……我懂得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与自信。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我也希望你能得到这些,所以用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你。

无论你家孩子多大,从现在这一刻开始都不晚。

0 阅读:0

尔启看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