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罗新燕,出生在1972年,对于母亲的记忆,我的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只能从父亲偶尔的喃喃自语和村里老一辈人的闲聊中,拼凑出她模糊的轮廓。
那时家里穷,土坯房漏风漏雨,一日三餐常常是清汤寡水。母亲怀我的时候,仍然在地里干活。不幸的是,由于她长期营养不良加上过度劳累,在生下我时大出血,连一口热汤都没来得及喝上,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为了让我活下去,父亲几乎跑遍了整个村子,求着每一户人家,希望能分一点奶水给我这个没母亲的孩子。村里的大娘大婶们看着父亲疲惫不堪的样子,心里都不是滋味,后来村里的王婶也是刚生下孩子,愿意拿出一部分给我喝。
等我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亲呢,常常忙碌在地里,根本没时间管我。这时,村里的张婶跟父亲说,得给我找个继母。父亲看着我受苦的样子,欣然同意了,继母王凤就这么进了我们家门。
继母是个干练的女人,会做一些手艺品,她带着个儿子,年纪比父亲大五岁。她一进门,就把家里拾掇得焕然一新。可我呢,总觉得她看我不顺眼,老是挑我的刺。
“新燕,过来帮忙择豆子。”她使唤我干活的时候,总是那么干脆利落。我呢,虽然心里不乐意,可也不敢不听。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她让我在院子里浆洗衣服,还让我把水缸的水舀到菜地里去。可我心里记挂着作业,结果手一滑,水缸倒了,水流得满院子都是。
“你怎么回事,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继母的声音突然在我身后响起。我当时就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嗫嚅着。
“不是故意的?我看你就是偷懒!”继母气呼呼地说着,拽着我往外走,“让全村人都来看看,你这书读得多,连活都不会干!”
我一听这话,心里更委屈了,挣脱开继母的手,就往外跑。继母在我身后大喊:“站住!活没干完,你敢跑!”
可我那时根本听不进去,头也不回地跑出了村子,一直跑到村后的小河边。蹲在河岸边,我放声大哭起来。为什么继母总是这样对我?
可日子还得过下去。继母总是让我干最重的农活,说我吃了家里的饭就得干活。我每天放学回家,得先喂猪、劈柴,才能看书。她常说我整天捧着书像个书呆子,说读书的女孩子都不会持家。
可我心里有股劲儿,一定要考上大学,给自己争口气。可在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提出让我辍学嫁人,我死活不同意。那时我们家还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那个年代女孩子早早嫁人是常用的事。
“你这丫头,怎么这么不懂事?”父亲瞪着眼睛说,“你看看村里的女孩,哪个不是早早就嫁人了?”
“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就是要读书!”我拉长着脖子,泪水轻轻在脸庞滑过。谁也没想到,这时继母开口了:“让她再读读吧,反正家里也不是供不起。”
父亲听见继母的话,当场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这让我心里对继母感激不尽。就这样,我坚持读完了高中。可眼看着就要高考了,我却病倒了。高烧一直不退,之后我硬撑着去考场,结果考得一塌糊涂。
1990年,那个夏天似乎比往年更加炎热,阳光炙烤着大地,也烤着我的心。高考落榜的消息很快传来了我家,当时我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坐在门槛上,目光空洞地望着远方。
父亲从田里回来,看到我这副模样,叹了口气,却没有多说什么。我知道,他心里也在为我发愁,但更多的是无奈。家里的条件,确实不允许我再复读一年。
“新燕,你爸和我商量了,要不……”继母的话还没说完,我就打断了她。“不用说了,我知道你们的意思。”我低下头,声音里满是绝望。
继母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直接。她走到我身边,蹲下身子,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你先别灰心。你爸他是心疼你,但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不过,我有个想法,你看能不能行?”我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
“我想让你去县城里找个活干,边工作边自学,等攒够了钱,再去复读。”继母轻声说道。我听后心里一阵感动,但随即又摇了摇头。
“不行,县城里消费也高,我攒不下多少钱的。”继母笑了,笑得有些苦涩。“你忘了我还会做些手艺吗?我可以帮你攒钱,只要你愿意努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白天在县城里的一家小餐馆打工,晚上则借着微弱的灯光自学高中课程。继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寄来一些钱和干菜,还有她亲手做的豆腐乳,那是我最喜欢的味道。
有一次,我收到继母的信,信里写道:“新燕,别太累着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妈知道你能行,会一直支持你。”
我捧着那封信,泪水模糊了双眼。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继母的温暖和关爱,那种感觉,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
复读的那一年,我更加刻苦努力。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想起继母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还有她那句“妈知道你能行”。这些,都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
第二年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家时,继母正在院子里择菜。她看到我手里的通知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你真的做到了!”她激动地握住我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我紧紧抱住她,泪水夺眶而出。“妈,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继母拍了拍我的背,声音有些哽咽。“我们是一家人,说什么谢呢。以后啊,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我们一家就行。”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里人过上最好的生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授,而继母也早已离我而去。
但每当我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我都会深深地感激她。是她,用她特有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用坚强和勇气去追求梦想。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回到那个小村庄,站在继母的坟前,默默地告诉她:“妈,我做到了。您的爱,我一直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