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着实是太快了!第二架成新机原型机已经进行试飞!
日前,第二架成新机也进行了试飞,从高清图片来看:其已经取消了机头的空速管。进度基本上就相当于从2012号歼-20,向2013号歼-20过渡的阶段。像歼-20战斗机仅仅生产了7架原型机,就开始服役的历程。而成新机的进度明显比歼-20更快,在节省一架原型机的前提下,直接从原型机状态转入了定型前的试飞状态。
毕竟空速管也只会存在于验证机和原型机上,到了量产机型上后就会去掉换成机头两侧的袖珍版空速管。不过,参考歼-20战斗机的试飞进度,依旧处于原型机阶段的2013号~2017号也没有空速管。所以说,成新机应该还会再生产两三架原型机,继续进行试飞。至于何时进行小批量生产,那就只有等到1XX编号的成新机现身了。如果从歼-20的试飞进度来看,那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歼-20是东大航空工业首次研发的五代机,各种设备和技术相对不算成熟,进度比F-22A快已经很不错了。而成新机则不然,其就是站在歼-20战斗机的肩膀上的产物。现如今各种生产工艺和飞控系统以及气动布局设计已经相当成熟,在辅以计算机制造,进度比歼-20还会更快一些。个人认为:快则2025年下半年,慢则2026年下半年,成新机的小批量生产机型就会出现。
而如今,通过作为第二架原型机的成新机试飞图可知:侧弹舱基本上就取消了,最起码从现有的图片上是没有看到有侧弹舱存在的痕迹。再者而言,从进气道唇口开始,到起落架舱门的结束的长度也有限,再加上S型进气道,根本就没有放置格斗弹的空间。所以说,成新机是没有设置侧弹舱的。那么,与敌机格斗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在成新机上面。
他只会在超视距外与敌机对射空空导弹,毕竟现有的技术还不支持,战斗机在大过载时从机腹弹舱抛射格斗弹,这样极易出现事故,说不准就回砸到本机上。不然,F-35也没有必要用机翼挂架来挂载AIM-9X格斗弹。隐身战斗机即便是发射超视距空空导弹,也只能在四平八稳平飞时抛射,在大过载时也不敢这样发射。这就是说,成新机已经彻底舍弃了近距离格斗。
利用极快的超音速巡航和优异的态势感知能力,在视距外发射空空导弹开打空战。毕竟成新机拥有较大的机头空间,比起歼-20而言,还要更大一些。因此便可以安装天线面积较大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提高对隐身目标或者非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决战于视距外的目的,而不必进入视距内与敌机格斗。战争嘛,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以目前,成新机试飞的图片来看,也就只能判断出这些性能了。当然了,成新机所用的航空发动机究竟是什么一直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焦点。首先像更科幻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就可以排除了,现阶段它的可用推力太小,进气道也不符合这类发动机的进气道的特征。接着就是冲压发动机,或者变循环发动机,亦或是普通的航空发动机,再者就是TBCC组合基发动机。事实上超燃冲压发动机已经可以被排除了,毕竟其启动速度高达4倍音速,成新机也不可能飞到4马赫。
还是那句话,成新机设置有三个两种不同的进气道,从理论上来看,相同的发动机没有这样设计的必要。如果是不同的发动机,像变循环发动机的进度也没有到了装机使用的程度。亚燃冲压发动机倒没有技术瓶颈,也可以与DSI进行适配,但是安装到机背时容易受到机头产生的激波影响。不过,这种困难也是可以被克服的。
但是,亚燃冲压发动机在3马赫~5马赫的速度区间效率最高,在2马赫-3马赫时的效率较高。但是DSI进气道在1.8马赫以上时总压恢复系数不及可调式进气道,这一点对亚燃冲压发动机的性能会有影响。再加上机头产生激波的影响,用上亚燃冲压发动机的机率也不高。
如果像网友所说的在超音速巡航时两个加莱特进气道转而为亚燃冲压发动机供气倒也是一个好的法子,只是这样的后果就是需要增加隔板之类的转换器,平白新增了结构重量。但是像变循环发动机的进度也没有这么快达到装机使用的程度,毕竟涡扇-15才装上歼-20没多久;三台相同的发动机吧,背部又是DSI进气道。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TBCC组合基发动机。毕竟早在2015年TBCC组合基发动机就已经通过了方案评审,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的时间,如果继续研究的话,那状态也差不多了。只不过,固定鼓包式的DSI进气道只能针对某一速度区间进行优化。而TBCC组合式发动机需要完成从涡扇到冲压发动机的转换,因此需要进气道可以处理气流从低速到高速的变化。所以说,固定式DSI进气道并不适合TBCC发动机。
而固定式加莱特进气道比较适合超音速飞行时使用,如果是设计成可调式的,那就可以完美适配与TBCC组合基发动机。而成新机既然将加莱特进气道设为主力进气道,那就说明其相当注重速度。可否大胆猜测一下,两个可调式的加莱特进气道适配两台TBCC组合基发动机,一个DSI进气道适配涡扇-15航空发动机,也是有可能的。
总体而言,成新机的动力配合还是挺令人迷惑的,真正的组合方式也就只有等到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