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仿真测试了成新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真机的确要比仿真结果低很多!

叩开科技之门 2025-01-25 14:45:12

国外根据成新机粗略的模型仿真计算后得出:其正面长波雷达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小于1平方米,短波雷达的散射截面积小于0.1平方米。当然了,这还只是没有附带雷达吸波涂料、雷达吸波结构、以及各种隐身措施的前提下仿真计算得出的参数。自然是相当的不准确,而成新机的真正雷达散射截面积必然要比仿真数值小的多。

不得不说,对米波雷达的隐身能力还是相当的不错,毕竟其整体的尺寸也只会进入雷达的瑞利区或者谐振区,而不会进入光学区。如此这般,其在米波雷达的探测下外形隐身也就失去了作用。而成新机可以做到1平方米以下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可谓是极为的优秀,反隐身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也被压缩了不少。

成新机采用了双三角翼无尾气动布局,就直接省去了垂尾这一对强散射源,通常而言,战斗机的垂直尾翼与机体之间的夹角为直角,这就是最明显的角反射器。根据相关论文可知:单垂直尾翼就贡献了81%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即便是在采取吸波措施改成外倾式的垂尾之后,仍旧可以贡献60%左右的雷达散射截面积。而隐身战斗机为了避免出现角反射结构,才采用了外倾式的斜垂尾。即便如此,依旧不可避免的要反射雷达波。

外倾式垂尾的外倾角越大,即向外侧倾斜的越狠,雷达散射截面积就越小,外倾角为90°时,就算是取消了垂直尾翼。而成新机就是取消了垂直尾翼,相对于带有垂危的战斗机而言,就降低了81%的侧面雷达散射截面积。只不过相对于采用外倾式双垂尾的F-22A隐身战斗机而言,也可以降低40%的侧面雷达散射截面积。

而省去垂直尾翼算是一个较大的隐身措施,但是其又采用了带附面层隔道的加莱特进气道,又是一个新的较强的反射源。从理论上来看,附面层隔道在F-22A整体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中占比为89%,因此而言,其对成新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贡献值也不小。不过,成新机的机头两侧略微向外凸起,也可以起到遮挡附面层隔道的作用。只是这样的效果有多少就不得而知,总体而言,雷达散射截面积要比F-22A的附面层隔道小一些。

而成新机也势必会采用国内最顶尖的吸波涂料,以及在加莱特进气道内,附面层隔道内设置蜂窝状吸波结构,喷涂更厚的吸波涂料,尽最大的可能降低附面层隔道对隐身的负面影响。再加上没有垂尾顶点得尖顶散射,因此而言,成新机正面的雷达散射截面积要比F-22A更低一些。侧面又没有垂直尾翼,侧向的雷达散射截面积还要比F-22A更低。

公开的论文认为,F-22A战斗机正向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为0.02平方米,侧面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为0.6平方米。因此而言,在各种吸波涂料,吸波结构,柔性蒙皮应用的前提下;成新机正面的雷达散射截面积降低至0.01平方米是没有问题的,侧面也在0.3平方米~0.4平方米,甚至更低一些。完全可以被称为战斗机中隐身能力最强的战机。

如此优秀的正向和侧面以及后部隐身性能,也就是说,成新机可以依靠优异的隐身能力躲避第一岛链的上各种雷达的探测,飞向关岛附近或者美海军航母打击群附近发射空地导弹或者反舰导弹。如果敌方战斗机前出拦截,那么就可以凭借着优异的隐身能力和强态势感知能力与其展开超视距空战。

如果无意恋战,那还可以利用2马赫左右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快速脱离战场,如此这般便可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对空对陆对海作战相当的均衡。毕竟美海军航母打击群上面搭载的也只是F-18E/F和F-35C舰载机,这两种舰载机根本就没有一点超音速巡航能力,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追上成新机的,只能被动的拦截成新机发射的鹰击-21空射反舰导弹。

至于在关岛上部署的F-22A战斗机,其超巡性能还不及歼-20,更何况超音速巡航速度更高的成新机了。即便关岛上的当雷达发现成新机后,那F-22A也追不上它,就更别说击落了。再者而言,成新机依靠航电性能优势,说不准还可以反过来击落前来拦截的F-22A战斗机。

总体而言,当成新机服役之后,在应对关岛以及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时的又多了一个选择。

0 阅读:0
叩开科技之门

叩开科技之门

分享一些武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