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海洋强国”成为国家战略。而福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和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因此以“地方媒体,国家担当”为己任的东南卫视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结合本地优势,在海洋文化宣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22年6月,东南卫视全面启动“海洋时代,中华情怀”的频道定位,并从主题项目策划、节目排播、重点节目摄制三个方面入手,陆续推出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节目。比如推出国内卫视首个海洋类通栏节目带“海洋季风”,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福建骄傲 海洋力量》等。于6月8日晚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电视端及新媒体端播出的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则是福建广电布局海洋内容的最新成果。
节目播出当晚,索福瑞欢网同时段卫视排名最高第三名,节目播出后,全网传播量超过1.7亿,其中#海洋公开课#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6000万,收获全网热搜榜单超过15个。同时,节目在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在内的30个网络直播平台,直播观看总量超过5000万。此外,节目短视频播放总量破6000万,节目相关话题登知乎热榜前十。近日,影视产业观察对《海洋公开课》总导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李灿宇进行了专访,聆听他讲述节目创作背后的故事。
汇聚顶尖科研专家
打破海洋知识与大众壁垒
《海洋公开课》首次汇聚国内一流的海洋专家资源,幕后团队从福建出发,前往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城市的各大海洋机构拜访众多科学家、学者,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蛟龙”号总指挥刘峰等海洋科学顶尖权威专家。
李灿宇介绍,在整体内容的架构上,团队延续了古代对海洋“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的认知,首先确立了海洋科学探索、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秩序建立等大的方向,在每一个领域内搜集多个话题投入“选题池”,根据话题的知识性、传播的便利性、生动性等最终优选出12个课题。
尽管《海洋公开课》邀请到都是海洋学界的“大咖”,但在海洋知识的讲述上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学术壁垒”。李灿宇表示:“首先,所有的嘉宾对于海洋都有很深的情感,并且对于加强国民海洋通识教育有非常强烈的共识,对节目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其次,我们所选取的故事都能凸显嘉宾在专业领域的贡献,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因此在故事的讲述上都非常动人。”
比如汪品先院士在82岁时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深入西沙深海1400米,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深潜科学家。在这个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汪品先院士不再拘泥于科普的形式,成为B站坐拥百万粉丝的知名up主,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海洋科学知识产生认知。在节目现场,汪品先院士玩起弹幕和网络梗,“和3000万年(历史)的南海相比,我还是个孩子”,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此外,戴民汉院士在讲述相对专业的海洋碳循环时,用海洋也需要测“血氧浓度”、“可乐”喝多了大海也会不舒服等有趣的比喻串联起有趣的海洋冷知识,打破了海洋科学与普通大众的“次元壁”。周守为院士悉心讲述千米深海的油气如何在20个小时以后出现在厨房炉灶里,并通过现场实验演示10万吨重的“超级乐高”如何半潜在海上,让观众感受到海洋科学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海洋公开课》对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现,嘉宾的真切表达引发观众共情,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阐释中让大众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认知,真正将海洋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浪漫想象与科学知识
海洋影像与虚拟技术的结合
《海洋公开课》播出后,节目中大量视觉奇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舞美、技术人员借助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转换不同视角,变幻出不同的“课堂”场景。比如节目开场,就借助XR技术,在电视屏幕实现从“一滴水”进入到“一片海”的场景跃迁。
在李灿宇看来,重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运用技术来表现什么。“海洋知识有趣但不直观,我们在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海洋文化,在场景设计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当然在制作上也很辛苦。我们尝试将大众对海洋的浪漫想象和严谨的海洋科学知识相结合,将生动的海洋影像与虚拟技术呈现的舞台效果相结合,在当下海洋大发展的时代,普及海洋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良好氛围。”
节目中《深海奇幻之旅》在AR虚拟技术的加持下,整个舞台呈现为高科技载人深潜器。我国首位深潜大洋的女科学家唐立梅,身处深海观光电梯带领观众前往不同深度的海域。随着下潜深度的变化,各种奇异的生物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在水深200米以内的透光层,有着七彩斑斓的珊瑚、成群结队的海豚、五光十色的浮游生物,观众得以领略到波澜壮阔的海底世界和多元的海底生态,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奇妙。
几分钟的片段背后,实际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科学的严谨性是节目的第一位,不同分层海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用哪些水下生物来表现每层的生态?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经过严格考察,内容导演团队、科学专家团队、虚拟制作团队紧密配合、层层把关,才有了最终的完美呈现。
此外,在采制过程中,团队获得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量生动的海洋实践、海洋探索的影像授权播出,通过与舞台灯光、舞美设计、主视频背景有效结合,辅以虚拟技术的赋能,让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海洋公开课》为国内海洋通识教育起到示范作用,也为未来同类节目提供了想象空间。李灿宇表示:“海洋通识教育包括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和海洋前沿技术展示,目前来看做得远远不够,首先要激发大家的兴趣,感兴趣之后才会去了解,了解之后才会去关心。《海洋公开课》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电视手段加以呈现,今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知识点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和更系统的筛选,海洋通识教育节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彰显海洋大国风范
承载主流媒体责任与担当
从《海峡新干线》到《中国正在说》《思·享》跨年系列节目,福建广电在文艺创作上坚持家国情怀,不仅斩获收视佳绩,也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海洋公开课》在创作思路上延续了这一特征,带领观众在个体故事中感受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民海军勇立潮头、奋勇争先,从原来的近海战备巡逻到环球出访,再到亚丁湾护航、撤侨联演等人道主义援助,证明中国军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维护者和贡献者。节目邀请曾执行第19次亚丁湾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战士郭燕及受救者王莹莹、李禹霏母女,第三代南昌舰首批舰员边显亮来到现场,让个体与祖国命运相连的故事有了具象表达。
中国海军多次护航撤侨活动,守护身在异国的中国同胞,其中也门撤侨事件引发了世界关注。节目中“守护与被守护”的故事从一张照片展开,当时在战火肆虐的也门港口,中国海军女兵郭燕牵着5岁女孩李禹霏的手,自信从容地准备登上祖国的舰艇。这一行动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能力和担当,也让中国海军的出色形象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里。
边显亮则讲述了人民海军薪火相传的故事。曾经的101舰鞍山舰是我国向苏联购买的第一艘驱逐舰,如今的101舰南昌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两代101舰是人民海军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海军装备研制力量不断进步的成果。赓续血脉、挺进深蓝,《海洋公开课》深刻阐释了海洋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启迪了新时代下的中国海权思维。
作为主流媒体,东南卫视将持续关注与响应海洋强国建设战略,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触海洋。李灿宇表示,通过“海洋季风”日播节目保证宣传面的同时,平台会阶段性推出重点的海洋类精品节目来带动传播;内容创作会在两个方向上尝试,一是将海洋文化的宣传教育更深化、更系统,二是增加更多综艺元素,输出更多年轻化、多元化、创新化的优质作品。在迈向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中,福建广电将更加深入全面地为人们描摹海洋文化图景,发挥自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 THE END —
作者 | 刘翠翠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