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母亲的兄弟,我们叫舅舅,在中国亲戚体系中,舅舅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这个可以从各种习俗仪式中体现。
农村办酒席时,舅舅总是可以坐主座;孩子满月剃头,必须等舅舅送来金锁;外甥的婚礼需要舅舅的到场和认可,舅舅的点头才能正式进行婚礼和开席;有的地方还嫁女,新娘还得是舅舅背出门;同样在母亲去世时,必须等到舅舅到来并商量妥当后才能安排丧事;家里分家产,没有舅舅点头就是不合规矩……
这事可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在古代舅舅的权力会更大。
明朝《醒世姻缘传》里记载,有户人家外甥不孝,舅舅直接带人砸了他家大门——官府居然判舅舅无罪!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为啥亲戚中,姑姑叔伯都要往后排,偏偏舅舅能当"家族裁判长"?
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母系社会让舅舅成为初代的霸道总裁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发现,在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时,是以女性为主导的母系氏族社会。例如考古学家在姜寨遗址发现,当时的墓葬都是母女同葬,男性骸骨反而散落在外。
而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性在交往过程中,都是拍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有抚养后代孩子的义务,孩子出生和跟着母亲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兄弟也就是舅舅,就是部落中最亲密的男性了。
这个时候舅舅不说是整个部落的当家人,但作为部落中的男性,在体力劳动,以及帮助生育的姐妹照顾孩子还是至关重要,甚至舅舅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
这个在如今一些特定的民族和地区,还还保留着"舅舅抚养外甥"、管教外甥的传统。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远古记忆就像刻在DNA里的代码,让舅舅这个身份自带权威buff,地位当然会高。
父权社会里的制衡术:舅舅是妈妈的防火墙随着男权社会崛起,情况开始变得微妙。汉代《白虎通义》说得很直白:"舅者,旧也,母亲之党也。"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古代,舅舅成了其实是母亲的靠山。
举个例子: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姐姐八娘被婆家虐待致死,苏洵直接写《自尤》檄文痛斥,但真正能上门讨说法的还得是舅舅程浚。
这就像给婚姻上了道保险——婆家要是欺负媳妇,等着被娘家的舅舅天团堵门吧!这种威慑力,让"娘亲舅大"成了古代妇女最后的护身符。
利益博弈中:舅舅才是自己的最佳外援看过《甄嬛传》都知道,后宫里最可怕的不是华妃,而是那些能调动前朝势力的外戚。
汉武帝能扳倒窦太后集团,全靠舅舅田蚡在前朝冲锋陷阵;唐高宗李治能登上皇位,也是仗着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
为啥这些外甥们总爱找舅舅帮忙?《资治通鉴》道破了其中玄机:"外戚异姓,不与同利"。
说白了叔叔伯伯和你同宗同族,盯着自己家的各种利益流口水,一旦不小心就会背刺你;但舅舅姓的是外姓,你们分家产时肯定是轮不到他,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反而会死保外甥。
这种血缘亲近而没有利益冲突的关系,让舅舅成了最靠谱的盟友。
比如封建时代吃绝户的现象,一个家庭没有男性继承人或男性继承人无力支撑家庭时,家族内部或外部的人会趁机侵占这个家庭的财产。
这个时候要是娘家舅舅能够出面,很大可能会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因为在古代礼法制度里,舅舅是行走的公证处
古代分家现场堪比现代法庭:舅舅坐中间,族长站旁边,地契文书都要经舅舅过目。
这不是做样子,《大明律》明文规定"分产不公,母舅可诉"。
为啥法律都给舅舅开绿灯?因为按照"三纲五常",女性不能抛头露面,舅舅就成了母亲权益的法定代理人。
更绝的是结婚流程。
从南宋《梦粱录》记载的"母舅押轿",到清朝《清俗纪闻》里的"舅爷试菜",整套婚俗都在强调:我们姑娘不是好欺负的,背后可有舅舅撑腰!
正是这种种原因以及制度,让舅舅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现代社会的舅舅们如今社会进步了,宗族制度也基本瓦解了,女性都能顶整片天了,舅权自然没有古代那么大了,但“舅舅为大”的思想仍然是保留了下来。
心理学家发现,比起父亲这边的其他亲戚,和舅舅更容易建立起亲密的亲情关系,而舅舅也擅长扮演"非权威长辈"角色。
你和舅舅是否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