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莫迪政府正在推进一个叫做“总理动力”的计划,打算投资1.2万亿美元,大搞基础建设。目前,莫迪政府正在创建一个数字平台,由16个部委组成,为投资者和公司提供项目设计、无缝审批和成本估算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物流特别秘书表示,希望通过这项工程,让“全球公司选择印度作为制造中心。”印度有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苹果公司转产的刺激,苹果公司最近宣布,要把iPhone14放到印度生产,对于全球反华势力来说,这好像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苹果要抛弃中国转向印度或者越南了。
印度评估认为,当前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与外界隔绝,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国加一”政策,在不放弃中国生产基地的同时,寻找其他国家来生产。印度认为自己不但有无数廉价劳动力,而且都说英语,有很大优势。
但是,根据业内人士透露,苹果之所以不在中国生产iPhone14主要是这个型号,在中国大陆的销路不好,更多的买家宁可再多花一点钱去买iPhone14plus,所以这种屏幕更大一些的型号,成了中国苹果工厂的主要产品。印度所生产的只是中国市场销路不好的型号罢了。
即使如此,对于印度制造业来说,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契机了。但印度想就此从中国抢夺制造业,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12000亿美元没有来源。印度在2021年的GDP大约是3.17万亿美元,但其中很多GDP的统计口径都有问题,印度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2300亿美元。这些钱根本不够印度政府开销,2021年的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6%。印度很大程度上要靠侨汇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所以,印度政府是拿不出12000亿美元的。真的想要弄钱来搞大规模基建,比较大的可能性就是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融资。但全球财政状况都很紧张,地主家都没余粮了。
假设印度天降财神,拿到了12000亿美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够不够用呢?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莫迪政府提出的建设计划,可以发现他主要打算解决的是交通问题。有一名叫做辛哈的专家表示,“与中国竞争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成本上尽可能具有竞争力。”“总理动力计划就是为了让货物和制成品,更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把生产集群与国家铁路网、港口和机场无缝连接。
这个设想很对路子,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扩大改革开放之后。一度面临能源和交通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当年国务院把重点工作提炼成了4个字,就是“煤电油运”,用充足的能源供应和交通服务,来给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条件。记得在那段时间里,发电厂、铁路、高速公路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闻报道的主题。几乎每隔几天,就有类似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的消息。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些基础设施问题,中国才能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立刻发挥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家。所以印度打算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当中吸取一些经验,来发展自己的基础设施,从中国手里抢饭碗。
但是,中国能做到的,其他国家未必能做到;其他国家能做到的,印度未必能做得到。煤电油运的建设是有条件的。中国本身有名列世界前茅的煤炭储量,自己拥有研制建造设计发电厂、输电网络和电网管理系统的能力。中国现在虽然大量进口石油,但本身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国之一。
至于交通运输,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铁路的建设,都对基础工业提出了很大的要求。需要能够大量生产出钢材,水泥,沥青这样的基本原材料,以及必要的工程机械,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完整的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学科体系做理论支撑。在90年代之前,中国就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水泥和钢材生产大国之一了。我们的水泥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1位,而水泥产能本身又需要大量的机械化设备支持,包括煤炭开采,石灰岩的开采,水泥机械的生产和水泥厂本身的生产组织。在这背后是庞大的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受过必要的教育,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把这一整套工业化体系玩转。这可不是一点二万亿美元就能够解决的。
另外中国能够解决煤电油运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土地公有的制度。就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征地拆迁,这其中的难度,也要比土地完全私有化了的印度要小得多了。
所以,印度的这个总理动力计划很有可能像印度的很多宏伟蓝图一样,大张旗鼓的开幕,虎头蛇尾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