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邦,有人或许会说他忘恩负义,胡乱杀害功臣。这话真有些无厘头,细说起来,刘邦算是少有的能善待功臣的开国之君。
从史书上面的记载看,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他授封的功臣多达143人,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之外,极大部分功臣都得到善终,而且很多人还将爵位传承下去,庇佑后人,并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创立出“功臣集团”。所以说刘邦忘恩负义,胡乱杀害功臣,真是无稽之谈。
然而,刘邦的宽厚仁慈并没有换来功臣们的感激,甚至因此为后代招来祸事。
公元前195年,刘邦躺在榻上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国政托付给吕后,虽然这位原配妻子并非他所爱,但他还是很看重对方,相比于软弱的太子刘盈,毒辣的吕后更有治国的能力、控制群臣的手段。
刘邦交代吕后,自己死后由萧何代理国政,若萧何也死了,便由曹参顶上,曹参若死了,就由王陵代政,陈平辅佐。同时刘邦强调道:“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有了刘邦这番安排,朝堂上很快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吕后、功臣集团、诸侯王相互制衡。
相较于人多势众的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吕后就显得有些孤木难成,再加上儿子软弱不成器,她更是内忧外患,头疼不已。
兔子急了也要咬人,更何况狠毒的吕后若想玉石俱焚,功臣集团也得元气大伤,所以在刘邦葬礼上,双方各退一步,吕后册封吕氏族人为王,巩固吕氏势力。
虽然此举违背刘邦当年定下的“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规定,但为了朝堂稳定,为了刘家江山,她不得不这么做了。
公元前188年,年仅24岁的汉惠帝刘盈病逝,前汉少帝刘恭继位。
公元前180年,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孝惠皇后张嫣之子,且生母死于吕后之手后,逐渐对吕后生出怨恨,故被吕后所杀。随即吕后改立汉惠帝之子刘弘为帝,史称后汉少帝。
亲手除掉孙儿,这对年事已高的吕后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没多久她便郁郁而终。
吕后的死像是一种信号,引得各方人马蠢蠢欲动。
吕氏一族怕被功臣集团加害,想先下手为强,却因走漏风声,最终被周勃、陈平等人诛杀。
吕氏一族灭亡后,功臣们并没有就此放下屠刀,反而欲斩草除根。于是,连同后汉少帝刘弘在内,汉惠帝的其余子嗣接连丧命。
为此,功臣们还对外宣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些人都不是刘盈之子,而是吕后为了图谋江山而撒下的弥天大谎。
这话还真难以服众,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弄6个假儿子出来,就算有皇位要继承,也不用要这么多“假货”吧。
很显然,这就是“斩草除根”计划中的一环。
那么这个计划还有后半部分吗?当然有!后面针对的便是汉文帝刘恒一脉。
后汉少帝一死,汉惠帝又被打上“生不出儿子”的标签,无后继之人。但国又不可一日无君,那该有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
功臣们在诸侯王中精挑细选,总算找到心仪之人——代王刘恒。刘恒是刘邦第四子,为人温和低调,因而功臣们皆认为他是“软柿子”,极好掌控。
汉文帝称帝没多久,代王后连同所生4个嫡子皆离奇死亡,史书记载:“代王王后生死难,先代王未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对于妻儿的离世,拥有“品德高尚,宽厚仁爱”美誉的汉文帝却一反常态,不伤心,也从不祭奠他们,甚至不许身边人提起代王后等人。可见这件离奇事件的背后也有汉文帝的身影。
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录代王后的出身,但从总总迹象中不难看出,她应是出自吕氏一族,故而才有这般“特殊待遇”。
到这里已经能看出功臣们心狠手辣了,朝堂上的弱肉强食果真不是说说而已,刘邦的一念之仁,喂大了功臣们的狼子野心,最终促使“君弱臣强”的局面出现,即使吕后费尽心机扶持吕氏一族,也终究是寡不敌众,刘邦嫡孙全部魂归西天。
可见杀功臣不是一种错,后世的朱元璋显然是从中吸取到教训,所以才会大肆杀害功臣,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