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凌晨的钟声即将敲响,华盛顿特区的街头依旧灯火明晰。
这深夜时分酝酿的一个决定,竟可能改写多年来的全球贸易格局。
在那零点钟声到来之际,美国对华商品的累计征收关税将飙升至104%,一举刷新现代国际贸易史的纪录。

如果说2018年美国开启的第一轮对华加征关税是一声试探性枪响,那么如今的104%关税则像是高分贝的重炮轰鸣。
白宫新闻发言人莱维特强调,此次再增加50%的关税,是“对等关税”政策一以贯之的延伸,更是“制造业黄金时代回归计划”的关键一环。
不过,所谓的“对等”,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更像“极限施压”。

根据WTO规则,当一国单方面加税幅度超过其约束税率,就属于违规行为。
美国对华平均约束税率仅为3.5%,即便考虑之前多轮豁免与特殊条款,也很难在法律意义上认证当前超过百余个百分点的高关税。
可是美方并不讳言其策略: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大旗下,赢得国内铁锈带的振奋欢呼和选票支持似乎比合规更具政治现实价值。
尤其在2025年的选举关头,强硬对华的姿态仍被视为一剂稳固政治根基的良药。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关税自2018年多次攀升,到2024年已经累计至73.3%。
如今再进阶到104%,可谓攀登至峰顶。
这背后除了政治考量,还有金融资本的诱惑。美国商会的报告曾暗示,在中西部关键选区,制造业岗位与关税政策直接挂钩。
对一些地方官员而言,高关税似乎可以将票仓的期待牢牢拽在手里。

中方的应对显得更加立体而多元,不仅在贸易关税上实施对等报复,还在稀土、科技和法律诉讼等领域打出“组合拳”。
明显可见,中国不愿一味陷于消耗战,而更多选择“以点带面”聚焦对方痛点。

第一是关税反制。
自2025年4月10日起,中国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几乎覆盖美国进口商品的九成以上。
大豆、猪肉、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成为首批重点对象,直接戳中了美国农业命脉。
医疗设备方面,CT球管对美方也至关重要,而中国对从美国和印度进口的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更显精准切割。

(来源国际商报)
第二是对稀土资源实施出口管制。
世界都知道,中国在稀土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钆、铽等中重稀土广泛用于军工领域。
美国的F-35战机,一架仅稀土用量就达四百多公斤,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马达也严重依赖这些稀土元素。
一旦出口管制收紧,不仅美国航天、国防产业会受到巨大冲击,连特斯拉这样的新兴企业也会面临供应链的颠簸。

此外中方将16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向其出售双用物项,包括军民两用关键零件与技术。
又有11家企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其在华资产被冻结,进出口活动被限制。
这些直接波及波音、高通等美国科技及航空巨头,让美方无法小觑。
对原产于美国的光纤产品展开反规避调查,也让更多细分行业感受到政策的威力。

在法律与外交领域,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出手,向WTO提起诉讼,认为美国已经多次超过约束税率上限,进一步撕裂多边贸易体系。
依据《反外国制裁法》框架,还可能对美方相关人员与机构采取强制措施,从冻结资产到限制入境都包含在内。
各种动作搭配在一起,无疑构成了系统化的“对等反制”策略。

贸易战不只在中美两端蔓延,更在全球供应链上引发系列震荡。苹果公司曾测算,如果中美互征关税继续攀升,iPhone的生产成本可能增加23%。
苹果此前计划将约10%的代工产能转移到印度,但印度对芯片的生产配套能力仍有限,势必造成出货周期延长、品质监管难度提升。
而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虽已成型,却离不开进口零部件和技术服务,如果美国对华出口技术严格控制,那么特斯拉在中国的本地化项目也会遭遇新的瓶颈。

另一块影响重点在资源端。
美国对稀有金属的依赖很高,而中方的稀土管制让欧盟和日本都开始着手寻找新的供应渠道。
一时间,全球都在争相寻找稀土替代:欧盟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想在非洲及国内重新探勘稀土矿;
日本正在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展开新的战略合作,以避免被迫卷入中美冲突风暴中。

值得注意的是,WTO争端解决机制几近瘫痪,各国起诉的报告难以及时得出裁决。
这使得关税违规行为与反制措施在缺乏仲裁的真空地带疯狂生长。
这就像拔掉了保险丝的熔炉,一旦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倒下,全球经济有些“骑虎难下”。

在美国国内,关税早已不是共识。
2018年关税战,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纷纷预警:百货商品价格上调至少15%,尤其在圣诞季会全面传导到消费端。
70%的美国消费者表示,对华加税最终让他们自掏腰包,生活成本抬升让工薪阶层苦不堪言。
农场主联合会在白宫门口举着请愿牌抗议,批评政府的政策让农业出口陷入极度不确定。

同时一些美国制造业企业与政治利益集团,却对加税也是满腔纠结。
他们原本支持“美国优先”,希望借高关税倒逼国内制造回归,但产品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实,让他们狼狈发现:如果产业链缺乏足够的国内配套,高关税就会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中国国内,“稳价保供”的呼声同样存在。
稀土行业协会表面赞成政府大局,却担忧过度限制会不会出现“外部客户流失”或“国际政治围堵”的反噬;企业希望政府能精准施策,别让自身也承受过大的经济波动。
对普通民众来说,感到愤怒,支持国家强硬立场,也理性地关注就业、价格等生活话题。

这次的关税升级就像是经济领域的“古巴导弹危机”,箭拔弩张却又不甘轻易爆发正面冲突。
回顾2018年那一波关税争端,全球股市总计蒸发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值,给国际市场上的普通投资者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IMF总裁曾在评估报告中坦言:“关税是向自己人开枪,代价高昂却难换来实际利益。”
如今,新的一轮对决规模更甚。

倘若中美双方真的在所有进出口商品上“对轰”关税,WTO数据显示,全球GDP或将萎缩0.5%(根据2018推测),相当于把一个瑞士的经济体量直接从地图上“抹去”。
与此同时,欧洲、日本以及新兴经济体都可能被卷入牵连。
资源国、农业国、半导体产业链乃至箱包服装业,也将跟着震荡。

由于特朗普在2025年的竞选前景还留有悬疑,一些分析家将104%关税看作其为“美国优先”最后一拼。
的确,在关键选州需用民粹热情来巩固选票的他,一旦关税大棒奏效,就能更牢地塑造强硬领袖形象。
不过,贸易战至今并没有实现缩小美国贸易逆差、提升本土就业的理想目标。反而激发了双方在科技、军事、金融等领域更深层次的对立。

另一方面,中国更不会就此让步。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商务部及外交部多次公开强调,“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任何退让”,已经通过世贸组织诉讼等手段寻求国际合理仲裁。
中方也在加速推进国产化替代,比如自主芯片、半导体、航空制造与新能源车等。美国加的每一分税,都在逼迫中国在关键领域形成更强大的内循环。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进出口关税对抗,而是两个大国在全产业链、全维度的力量比拼与重新定位。

此刻的中美加税交锋,犹如行走在刀刃上。
越是对峙升级,越该珍视对话与和解的契机。
只有把枪从自己脚上挪开,才能真正看清前行的方向。
参考资料:(一)

(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研究和统计司:美中贸易冲突的经济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