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民间有关宝藏的传闻,顺便从历史方面论证其真实性与位置

诸心皆为非心 2022-06-06 16:39:13

全国各地都有宝藏的传说,我在这里也贡献一份,位于辽宁大石桥东部山区。上面这座山,是我十一国庆的时候拍的,山叫四方顶,是周围十几公里内的最高峰。

四方顶东侧不远处有一个大山坳,山坳在北方又叫山旺,当地人叫这里塔旺,因为山坳里曾经有过一座石塔,故得名,传说中的宝藏就在这片山坳里。

完整的石塔我没见过,连多高我都不知道,我见到的是一堆拆解成零件的石头。据说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一伙人来到这里,三下五除二把塔拆了,沿着塔基往下挖宝,结果啥也没挖到,想想也是,藏宝的关键在于一个藏字,要是直接埋在塔下面那不是随便拿么。

藏宝的口诀大概有南北两个版本,黄河以北都叫九缸十八锅,黄河以南都叫九驴十八缸,感觉北方的更牛一些,因为锅这种东西在古代本身就是奢侈品,属于用宝装宝。

塔旺的藏宝口诀也是这个:“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你若不相信,去问李大哥”。我以前对这个口诀是深信不疑的,直到后来了解到,好多地方都有几乎相同的藏宝版本,比如大连的瓦房店,鞍山的岫岩,还有更远的内蒙古赤峰,感情这个李大哥不嫌麻烦,搞一宝多埋的游戏。所以就不太相信了。

有段时间我对当地的历史感兴趣,做了不少研究,一通考证下来,忽然又觉得,塔旺有宝藏这事吧,没准是真的,这里埋点宝贝不稀奇。下面咱把这一带的历史从后往前捋一捋,说说其中的道理。

提到东北的历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流放之所,苦寒之地”,这种说法不准确。讲东北历史一定要把辽河流域与松嫩流域分开来说,苦寒之地通常指的是松花江及以北,而辽河流域自古就跟中原联系密切,尤其环渤海一圈,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一直以来就跟内地基本相同。

辽东地区最早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是在汉代,也就是汉代的辽东四郡。看上图。辽东郡首府在今天的辽阳,下辖十八个县。其中安市,平郭,文县三县为当时辽东重要的行政管理中心和经济中心。安市是制盐和冶铁中心,平郭有发达的航运贸易,文县在两者中间。

据考证文县应位于今天汤池英守沟,距塔旺直线距离不到二十公里。平郭位于今天的盖州、熊岳附近,距离五十多公里。他们三个都在一条河旁,那就是汶河,即今天的大清河,明朝的清沙河。平郭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文县和塔旺所在的今黄土岭镇位于河流上游的两个不同支流边。

汉朝以后,辽东一带主要是被高句丽所控制,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东亚政权,存在有七百多年,比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长。

这个政权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对山地有一种执念,看地图你会发现,高句丽王朝从军事上基本放弃了平原地区,依托辽东的丘陵和山区,修建了非常多的山城。依靠这些山城打防守反击,以空间换时间,抗过了隋朝四次,唐朝两次大规模征讨。

下面这幅图展示了辽宁境内高丽山城的遗址分布,从中也能看出高句丽的人的活动重点,营口有11座,鞍山14座,为最多。其中岫岩据统计曾经存在过20多座山城,尤其以盖苏文妹妹所在的娘娘城最为著名。离黄土岭最近的山城有青石岭山城与海龙川山城。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率大军水陆并进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是一场发生在家边的战斗:

四月李世民抵达幽州,大军开拔辽东,五月第一次战斗攻克牟盖城(塔山山城)。随即大军抵达辽东城(辽阳老城),隋炀帝百万大军折戟沉沙之地。在这里大唐军队没有让历史重演,利用火攻拿下辽东城,消灭高句丽军四万众。而后攻克白岩城(岫岩),然后兵锋直指安市城。

关于高句丽的安市城位置多有争论,这里采信最新的《中国边疆学》2021年3月22日王俊铮先生论文观点~黄土岭与周家交界处的海龙川山城一说。

三万唐军围住安市城,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先后与十五万高句丽军队在此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水路大军在今天的大连登陆,拿下大黑山山城,随即占领今天的金州一带,意欲与陆路大军汇合于建安城(盖州城或青石岭山城)。

假如安市确是今天的海龙川山城的话,我们来看高句丽的援军会从哪里来进行援助,盖州方向的援军有多条线路,可以走今天汤池那条路,这条路平坦开阔,难守易攻,以高句丽一贯的依托山地作战特点来说,不太划算。也可以沿着大清河河谷东走,来到今天四方顶山东侧不远的榜式堡镇,或选高士沟那条路,或选虎头山、下哈达一线。

岫岩一带的援军则会沿着今天的岫水线行进,如果时间够巧的话,可以与盖州方向的援军在下哈达处汇合。这里基本是黄土岭镇的地理中心地带。说白了,从大清河下游往上走,自古以来一直是一条成熟的道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石门水库的修建,这条路才逐渐断开。

但是安市城一直没有攻下来,九月天气转凉后,唐朝大军主动撤离,战争结束。本次战争是辽东军事上最高光的时刻,唐以后直到解放战争,重大战役就挪到了辽西。

明清时期,大清河入海口-西河口是东北地区最繁忙,最繁华的港口之一,《盖平县志》有记载:。“本邑海口有二,一曰西河口,即清河下流入海处,距城二十余里。在清季道光以前为东三省海运交通惟一之商港,南北货物咸萃于此,故我城虽系蕞尔偏邑而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无不知有盖州者。直到道光后,一则大清河流量减少,河道淤积,更重要的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登陆,《天津条约》指定营口港对外开放,西河口才逐渐没落。

在西河口,内地的布匹,茶叶,瓷器在这里集中后,销往东北各地。东北的粮食,药材,山货在这里装船,运送至南方各省。由西河口入东北内地的线路有二,一个是沿着今天的哈大铁路线北上。另一条是沿着大清河往上走至今天的榜式堡镇,再进入本溪、鞍山一带乃至更北,这同样是一条繁忙的商道。在今天的榜式堡东,石门水库大坝处,曾经是辽东一处重要的关口-石门关。明朝起这里便有驻军和驿站以及贸易货栈。

盖州石门水库

石门关往东望去,便是四方顶,四方顶再往东是塔旺。从四方顶往东,至仙家峪和大小矬草峪,往北至建一,周家一带,当时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产业:蚕丝业。大清河上游这一带的柞蚕丝产业规模很大,当时占东三省蚕丝产量的差不多四成。每年的春末和秋末,来自福建和江西的富商携巨资前来收购蚕丝,再沿着大清河走海路运回南方。清王元 《野蚕录》称:每岁秋冬之交,富商携巨资入山收茧,盛以蔑篓,捆载而南,连樯接楫……。更有富商承包山场,长期在此经营。我小时候在初冬的时节也曾跟着大人去塔旺一带的山场里捡蚕茧,最多一次记得是176个,够好几盘的了。

所以你看,这一带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贫穷闭塞,所以藏点宝藏什么的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是什么朝代的宝藏,有两种可能,一是辽金时期。二是明清时期。

辽金时期的理由来自塔旺的那座石塔,我没见过,但是家里年长的人有见过,样子大致跟下面这座金代石塔非常接近。

我们知道辽代曾经迁徙过很多女真的望族大户到辽东一带,到了金朝末年,因为蒙古攻打金国费了太大的劲,占领辽东后采取了屠杀的政策,辽东的女真贵族基本被屠杀殆尽,再参考上面的石塔,金代贵族埋宝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明清时期的理由是那个时候因为蚕丝,正经诞生了不少富贵人家,加上福建、江西富商深入山区做蚕丝生意,而此时是东北胡子、土匪盛行的时期,埋宝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说下藏宝的位置,这个要从塔说起了,塔的作用基本就这么三个,一是纪念作用,多用于宗教方面。二是调节风水,起所谓的“镇”的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附近可能会有一座古墓。

三是做标记,也就是起到指示宝藏位置的作用,单独的塔起不到明确指示,还需要其他因素来配合,这个因素一定不会是树木或者水流、沟渠,因为这些东西会随时间流逝变化, 最稳定的因素应该是山峰或者天上的星星,尤其是那种位置不会变动的星星。根据这些因素你到了现场我相信不难找到宝藏的位置,如果还是找不到的话,记得带上我,我知道。

喜欢请关注,谢谢!!!!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