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唐代文人的网红打卡地;商山古道,一千多首诗铺成的路

诸心皆为非心 2022-06-06 16:43:25

(商州馆,画作)

从今天的西安城东行百公里,便来到商洛市,商洛一词取自商山与洛水。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算是鼎鼎大名了。洛水自不必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商山同样历史悠久,汤建立商朝的时候便是以商山的商为国名。到了春秋时期,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卫鞅变法,后赐以封地在此,后人称卫鞅为商鞅。

秦末汉初时,刘邦响应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号召,率领西路军攻洛阳不成,遂放弃走函谷关入关中的计划,取道南阳,沿丹江河谷北上,走商山的武关道,出蓝田,直捣咸阳。在这期间刘邦出了一件挺没面子的事,他派人请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出山,被很干脆的拒绝了。等到多年以后,刘邦想废掉平庸懦弱的太子刘盈,改立聪明过人的如意时,吕后因着张良的建议,以太子刘盈的名义,居然把这四位老人请出了山,刘邦大惊,遂放弃了换太子的念头。

商山也因商山四皓的故事而天下闻名,并一举稳坐天下第一隐士之山的位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商山开始热闹起来。一则因为中国的文人都崇尚隐士文化,再一个商山景色确实相当不错,还有一点就是长安城离商山很近,文人雅士想游玩又不想走远,商山是不二的最佳去处,从此商山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隋唐以后,商山一带不仅文化气氛愈发浓厚,商业气息也变得异常繁荣,这里不仅有多个驿站,武关道也不再与关口和战争联系起来,而变成了繁忙的商贸道路--商山道,所以这条路又有了新的名称:名利路。唐代诗人王贞白有诗云: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

在古时候,限于自然环境和出行条件以及治安状况,人们在外奉行的是,天明看天定出行,日落天黑必歇息。商山能做到夜有行人,足可见商山有多么繁忙热闹。

同样的,商山也是唐代文人入长安后首选的游玩地,比现今北京西郊的香山还要热门。在这里可商可玩,可瞻仰隐士的高洁,可欣赏山川的美景,可探访前代今朝名人走过的足迹,可欣赏墨宝美诗。

据统计整个唐朝,流传至今关于商山的诗人与诗句,有二百多位近千首诗,若在加上宋元明清的文人诗词,一千多首绰绰有余。我们所熟知的诗人,不管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杜牧、李商隐、柳宗元等等,基本可以确定都来过商山,都写过不止一首关于商山的诗。尤其白居易同学,一个人就写了二十多首。在这点上,商山与商山古道完全有资格被称为诗歌之路。商山完全可以自豪的大声喊出来:诗家哪里有,商山路上走一走。

关于商山的诗歌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商山四皓的,比如白居易的《过商山庙》:“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看样子应该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过商山而写,写商山四皓的同时还自嘲了一把。

杜牧关于商山四皓的观点叫人耳目一新:“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他从历史事实来论证,商山四皓看着是帮助老刘家,实际是害了刘氏,因为刘邦没有改太子的结果是吕氏专权,刘氏族人遭了殃。当然也有持相反观点的,比如吴筠的诗:“自汉成帝业,一来翼储君。知几道可尚,隐括成元勋”。直接把这四个老头的功劳抬到了元勋的位置。

李白的观点与吴筠接近,他在他的诗《商山四皓》中,肯定了商山四皓的功绩后,略带几分羡慕他们隐居不仕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很向往这种清净的环境。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李白已经四十多了,这是在他离开长安东去路过商山时所做。李白大半辈子积极想入仕有一番作为,始终不如意,当他再次失意离开长安路过商山时,我们很难分得清他到底是在羡慕还是心有不甘。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

......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除去跟商山四皓有关的内容,更多的诗歌写的是商山的美景,商山的风景到底如何,咱没去过不敢妄下定论,但是从诗人的诗中,我们还是能够肯定,商山很美。

西归绝句--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这首诗本是元和十年元稹奉诏入京时所写。之前作为监察御史的他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底层蹉跎了五年后,如今奉召还京来到商山,路上还收到了好友白居易的书信,心情自然是十分喜悦。在诗的结尾顺手就写起了商山的桃花,显然商山的景致在作者的回忆里是十分美好的,心情与漫山桃花十分应景。

杜牧笔下的商山则更加具体,更加灵动,山、石、桥、水,人物,动物,云光,垂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而和谐的优美画面。在《入商山》里他这样写道: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

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

在《商山麻涧》中,我们又看到了一幅扑面而来的商山春日傍晚山村美景,简朴而又醇美。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罇酒,倩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在商山诗的作者中,晚唐的诗人特别多,盖因晚唐国力不振,政治混乱,学子们虽学有所成却仕途不顺,志向难以张达。所以,晚唐商山的诗多不假,大多数情绪却不高,很多诗里虽然写了商山的景物,但是却多侧重于愁苦或内心的感怀。岑参在《过武关》中如此写: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岑参多次科考不中,心境自然不佳。跟他心情相近的还有孟郊,孟郊也屡次不中,加上家庭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紧巴,所以他写出来的《商山客舍》,让人觉得寒意十足,愁困忧郁,果真是郊寒岛瘦。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

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白居易一生仕途总体比较顺利,但是他也曾经多次遭到贬谪,所以我们很幸运的在商山的众多诗中,也找到了白居易抒发忧愁难以入睡的作品。

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

羡君犹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

说起商山的诗,最佳的作品非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莫属。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因为他不仅写了商山的美景,还加入了出门在外旅人的羁苦,还有思乡之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古时候的人跟我们不同,今天的我们,想家了,可能也只是一张飞机票或者高铁票的事。纵使远隔千里,也能在一到两日内回来。古时候不一样,出行基本靠走,有条件的才会坐马车。路也都是土路,城镇少且小,多数的路都是荒郊野外,治安不好,钱财携带也不方便。奉行的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原则。即使有思乡之情,也只能压在心底。所以思乡与旅途之苦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人在孤独或者遇见美景时是最容易引起思乡之情的,商山早行能够得到传唱就不足为奇了。况且人家诗做的确实是好,尤其三四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跟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叫梅尧臣举例子,梅尧臣便举的这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反问: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这两句虽然是十个字,却写了六个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声有色,宛然在目。

即便这首诗转换成现代语言的一篇小短文,依然是很有意境:早晨天要亮了,我正准备起床就听见了外面车马上的铃铛声,这让出门在外的我更想家了。远处农家的大公鸡还在打鸣,我推开门看到,月亮还在天上没落下去呢。木头桥上落了一层薄霜,上面有稀稀拉拉人走过留下的痕迹。走在山路上,槲叶落了一地,驿墙上的枳花让这个早晨显得格外明亮。我就在想啊,老家现在应该已经是春暖花开,鸭子满池塘嬉戏了吧。

商山早行以早为眼,既抒发了心情也描写了商山的美景。商山太受文人欢迎了,难怪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张九龄四过商州,元稹七度武关,李白在商州一待就是七八个月。商山实在是唐代文人最喜欢的网红打卡地。

商山古道做为一个繁忙的古道一直沿用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直到本世纪初沪陕高速和福银高速的通车,商山古道才真正的安静下来,隐藏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山就在那里,路也在那里,几千年没变过,有时间真该去走一走,去感受下那千年前的商队马帮的一路铃铛声,还有那一首首古诗一路伴我们同行。

喜欢请关注,谢谢!!!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