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帝王领袖的诗,谁的文采好,谁的最有意境,谁的又最有气势

诸心皆为非心 2022-06-06 16:48:08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文人才子的专利,帝王将相可以写,农夫村叟也可以写。只不过人家文人是专门干这个的,所以总体水平要更高.

与文人相比, 其他人的诗,能够传下来的不多,大部分的结局都是在村东头厕所里下岗再就业。比如前文提到的宫女的诗,整唐一朝,宫女何止几十万,写诗是她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但是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也不过寥寥那么几首,这些诗的作者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仅仅标注天宝宫人、开元宫人。

相比之下,帝王将相的诗,却大都能够流传下来,尽管有的水平非常之一般,人世间地位的差别在任何行业都会产生不同的待遇。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那些帝王领袖们的诗。

首先咱得把乾隆放到第一位,倒不是说他写的有多好,实际上他的诗歌水准很平常,但是他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大概也后无来者的记录,让人没办法不放第一位,那就是他的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具体数字略有分歧,有说是四万两千多,也有说是四万三千多,不管哪个数,都是十分惊人的,要知道全唐诗也不过四万八千多首,单从数量上来说,乾隆一个人就几乎能与全唐朝诗人抗衡。

乾隆活了八十九岁,即使他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写,每天一首,到死也不过三万多一点,四万多是多么恐怖的写作量。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事情,你要是走量,那质大多没有保证,你要是重质,那量一定起不来。没见过韩国东大门批发市场的商品会好过专柜限量款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王之涣同学,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六首,却能跻身一流诗人行列。至于乾隆,算几流诗人呢?这里选两首他诗作里拿得出手的作品,大家来感受下。

苏堤春晓--乾隆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飞雪--乾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平心而论,乾隆的诗水平别说跟其他人比,就是跟他爷爷康熙比可能都不如。顺便看一首康熙的诗,比较下爷孙俩的文学水品差距,康熙显然要胜一筹

咏四面云山--康熙

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时间的指针回拨,两千多年前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有两个人为了争夺帝国的统治权大打出手,他们一个是底层的游手好闲之徒,四十多岁的中年刘邦。一个是贵族出身,英姿勃发的青年项羽。无论从哪方面硬件来看,项羽都是赢面更大,但是历史却跟人们来了个玩笑,刘邦最终屌丝逆袭取得了完胜,项羽却兵败自刎。两人各留下了一首诗流传后世,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大致窥探到双方胜负的原因。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得胜搬师,路过老家沛县,昔日的刘三衣锦还乡了,该诗就是那时所做。

全诗只有三句,但是却豪迈冲天,尤其最后一句:“怎么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守卫四方”。直接点出了刘邦这个人的优点:渴求人才,尊重人才,听人才的话。

有人笑称刘邦的成功秘诀是为之奈何大法。当你身边笼络可一大批各个方面都顶尖的人才时,遇见问题直接问为之奈何可不就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么。而项羽却恰恰相反,出于贵族的骄傲与自信,遇见事情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话,唯一一个高人谋士范增的话,他也常常不听。尤其鸿门宴,自作主张放了刘邦一码,直接把范增气的肝疼,这样怎么能留住人才。

垓下之战,在韩信指挥大军包围之下,项羽吟唱了一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以看出,项羽到死也没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把这一切归结为时不利,不是我方无能,实在是运气不在自己这一方,实际上我是太有能力了,力能拔山扛鼎,输给一个小混混,实在是不甘心啊,唉!但是项羽也有优点,都到这危机局面了,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还是不愿放弃自己的虞姬。对比下刘邦,当年项羽军队追的急,为了逃命让车子跑的快一些,他直接拿脚往车下踹自己的儿女,这事项羽绝干不来。历史上项羽人缘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乌江边上,船夫劝项羽去江东,筹划东山再起。项羽却说,当年跟我一起的江东将士,全都没了,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拔刀自刎。至死项羽都保留着贵族的骄傲与自尊。换做刘邦,大概不等船夫说话,他就会喊:“快渡我去江东,老子要跑路,老子要东山再起。”刘邦代表的是另一种人生哲学,脸面不重要,活着才重要。

刘家的东西两汉灭亡后,中国又陷入了四五百年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基本不产出有文采的帝王,倒是奇葩皇帝一堆一堆的,笑傲其他时代。比如拿个弓箭,专射胖子的;打仗等着妃子化妆好再冲锋的;找媳妇专从家里人下手的;把喜欢的妃子腿骨卸下来做乐器的。但是呢,也不是没有,比如这乱世开始时候的曹操同学, 那写诗绝对是一流大家水准。

人们说起父子三名人的首先想起苏轼一家,其实从实力上讲曹操一家也绝不逊色。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开创了建安文学,对魏晋甚至以后的隋唐诗歌都影响甚大。曹操的四言,曹植的五言,曹丕的七言都是相当有成就和代表性的,嗯,叫他们老曹家占全了。尤其曹操的四言诗,你要说历史上谁的四言诗成就最杰出,那非曹操莫属,曹操的诗简洁质朴,苍凉雄健。

政治、军事上曹操堪称同时代最杰出的人,好歹刘备孙权还能跟一跟,但是要说到文学,那这二位连曹操的脚后跟都摸不到。曹操的诗至今仅流传下来二十首,但是里面却包含了许多我们熟知的名句,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等。

曹操现存的诗里,这首《蒿里行》要特别一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此断人肠。

这是曹操外出征战看到的当时乡村景象,从而引发的感慨,尤其最后一句念此断人肠,“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难受的像断肠一样”。流露出了曹操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三国时期军阀连年征战,人口从东汉的六千万锐减为几百万,|《蒿里行》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白描。都说刘备刘皇叔仁义爱民,你可知刘皇叔在蜀地铸直百五铢钱,相当于拿三钱当一两来用,赤裸裸的劫掠百姓,逼得老百姓后来干脆不用货币了,直接使用原始的物物交换。再拿这首诗对比下,我更相信曹操更同情底层百姓。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结束后,新的大一统王朝隋诞生,诗歌也即将迎来他的辉煌最高峰。隋朝虽短命,就出了俩皇帝(没算隋恭帝),但是其中却出了一位诗做的很不错的皇帝,他是谁呢?隋文帝?no,是我们的隋炀帝同学。隋炀帝不但人长得好,诗做的也好,早年就是三好学生的料。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亡国之君里,不管是宋徽宗还是南唐李煜,还是隋炀帝,那都是一水的文学艺术高人。隋炀帝跟那俩还不同,隋炀帝比他俩多了暴君、昏君的名头,可是在历代暴君、昏君里头,隋炀帝又是另类的存在。

没见过哪个昏君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是跑外的,这个跑外绝不是游玩,而是巡查军事、视察边防,了解经济的。隋炀帝去过青海祁连山,到过甘肃张掖,还三下江南。即使在京城里坐着,他也是超负荷工作,早起干到天黑。

一个被骂昏庸残暴的人,在位期间统一了南北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创立了科举制度,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净干些当世不讨好,死后利千秋的事,这种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叫人佩服。那些隋以后坐着船,泛波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人,有几个念隋炀帝的好?

抛开这个不论,依文学而论,隋炀帝的诗在当时算是顶尖水平了。当然跟唐朝的诗歌大家肯定不能比。隋炀帝的诗多在他登基前所写,当上皇帝后就很少做了,他流传下来的诗不多,但是基本都是精品。其中有一首相当具有意境,被称为千古帝王诗里意境第一。即那首《野望》,一起来欣赏下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隋炀帝相当于总公司派来的高管,上任后一改之前的朝九晚五,宣布996,并且真的以身作则,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常常下基层,经常搞调研,最要命的是,平时公司一年只运作两个项目,他上任后直接翻倍,搞五个。在高句丽项目上失败后,大家终于忍不住,集体把他赶下去了。新来的高管除了废除玩命工作这一项,其他的制度照旧,居然业绩增增日上。这个新来的高管,当然就是唐朝老李家了。

说到唐朝,就说几位唐朝皇帝做的诗,先来看李世民的。大凡帝王都喜欢附庸风雅,有水平没水平都会写几首,连朱元璋那种出家要饭的,后来都开始写诗了,何况唐太宗李世民呢。李世民的诗也就那样,说不上多好,但是也没那么差。欣赏下这首《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 智者必怀仁。

萧瑀是凌烟阁功臣之一,是个妥妥的官三代,爷爷、爸爸都是南朝皇帝。这首诗从用人的角度来看,对今天的公司管理者依然有借鉴意义:只有在那些危难重要的时候,才能看得出谁是可靠的人,对于人才而言,德行、道义是第一考虑要素。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寺庙的信,打开一看,里面是这样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落款武媚娘。这诗一下子就打动了李治,让他又想起了过往的一幕幕,怀着内疚与思念之心,他把武媚娘接回了皇宫,不成想李世民时期掀不起风浪的武媚娘,此时已经罕有敌手了,等待李唐的是几十年的腥风血雨与打压。

唐朝还有一位皇帝被人称为小太宗,即唐宣宗李忱,他让行将就木的大唐多少挣扎着又站起来一会。这个人很传奇,从小装智力障碍人士,等到中年当上了皇帝,人们才发现,这人不傻啊,不但不傻而且还聪明得很。

如果不是熬到了皇帝,史书上关于他的论断大概只有一个傻字了。一个人装一时傻不难,装半辈子傻,太难了。尤其他侄子唐武宗,就怀疑他是装的,往死了试探他,他都没露馅,够牛!也亏得唐武宗死的早,三十刚过就死了,否则他不被试探出来大概也被搞死了。

唐宣宗是个文艺爱好者,爱写诗,羡慕诗人,经常乔装冒充进士混迹京城文人圈,为此还被贾岛呛过。他在白居易死后写的《吊白居易》非常有名,以一国君主的身份为诗人做悼亡诗,十分罕见。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对白居易的文学影响力做了高度准确的概括,但是很遗憾,全唐诗并没有收录,是因为太烂么?勉强可以吧。

唐朝的国运转折点是两次战乱,安史之乱直接把大唐由盛打衰,而黄巢起义则把大唐打趴下,有出气没进气,二十年后唐朝就灭亡了。

黄巢这个人,是个私盐贩子,盐在古时候是国家垄断专营的,搞私盐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当,一般人做不来。就这么跟朝廷盐业部门斗争了几年后,黄巢有一天忽然觉得斗累了,于是背上背包,去京城参加科举去了,咱也不知他真实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真的想进体制内混饭吃,也许是为了以后贩盐便利,总之他来了,很快他又走了。

晚唐的科举是腐败的重灾区,通常都是贵族豪门入仕的一个形式而已,普通人很难考中,强如罗隐这样的人,照样一辈子考不上。但是黄巢没有中进士不冤,他本来水平就不行。黄巢本人却并不服,奶奶的,你们不给我功名,那我自己来取,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菊花诗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充满了杀气,而黄巢也是说到做到,扯起造反大旗,杀遍了半个大唐,四年后攻陷长安,兑现了他当初的誓言,凡是能找到的唐朝宗室、公卿士族、豪门大家皆屠戮殆尽,真的是一花开百花杀,这哥们绝对是个狠角色。且不说文采,就是气势,罕有诗能比得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就这首诗,仿写了一首《咏菊》,算是对几百年前的同行致敬吧,但是他很明显吸取了黄巢的教训,没有那么咄咄逼人,而是后发制人: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考虑到这首诗是仿照人家写的,而且文采上又低了一筹,所以明显气势不足。传说朱元璋早年曾经写过一首诗,杀气同样十足,不过总是让人有些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多年前的他身份还是长工朱重八,和尚如净,应该是个文盲的身份,哪谈得上文化水平。但是有记载,那我们就姑且当真吧。

说是朱元璋早年带人在江南作战时,投宿寺庙,结果僧人没有立即招待,反而盘问起他是谁来的,朱元璋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僧人们看了吓得不敢吭声,等朱元璋走后赶紧涂掉了这首诗。朱元璋继位后想起这茬,听说自己的诗没了,大为生气,要治这群和尚的罪。还好众和尚中有机灵的,说您的诗我们怎么敢留着啊,会惊动鬼神的,所以我们用圣水把他冲掉了,即便这样,晚上还有龙光冲向天空呢。这马屁拍的朱元璋心花怒放,于是就放了这群喝啥和尚。

帝王诗咱就说到这了,肯定有细心人发现,少了一个超级牛人南唐后主李煜啊,这个不急,等咱们接下来讲到五代、宋的文人时专门开一篇来写他。

喜欢请关注,谢谢!!!

0 阅读:210
评论列表
  • 2022-06-20 01:09

    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六合只一扫,四海成一统。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

  • 2022-06-13 11:41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得深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豪光射斗牛。——和尚拍朱元璋

  • 2022-06-13 13:19

    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