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神秘建造者到底是谁?

妙语又连珠 2024-08-03 03:31:23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而中轴线最初正式确立形成则是在元代,只不过南端点是在今天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一线,当时的长度是3.75公里。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那是谁最初确立北京中轴线呢?

元朝时,元大都的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元大都完全是规划出来的城市,那当年的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要废弃金中都,营建元大都?他又是如何营建元大都的?

|忽必烈为什么要废弃金中都,营建元大都?

要说忽必烈营建元大都,还得从忽必烈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说起。忽必烈在击败阿里不哥之后,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整治措施就是取消蒙古都城和林的政治中心地位,并在此设置岭北行省。同时在中统五年(1264),将自己藩邸所在的开平府升格为上都。出于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上都显然不具备掌控庞大疆域的中央机枢的条件,忽必烈决定在中原地区建造一座新的都城。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

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金中都因屡遭战火,已经残破不堪。忽必烈继位之初,就有迁都燕京之意,但因城市过于残败,宫室无存,因此忽必烈每次来燕京,总是居住在近郊的大宁宫中。这就让他有了营建一个新都城的打算。

至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267年,忽必烈诏刘秉忠到中都燕京“修建皇城和宫城”。刘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聪慧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17 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但刘秉忠对担任令史这样的刀笔吏时常感到郁闷,一日他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刀笔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后来,忽必烈路过云中时,经刘秉忠的师傅,海云禅师的推荐,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的才学,颇为倚重。

在利用燕京作为正式国都的朝议中,刘秉忠特别提出在旧中都城内营造宫室已不可能,因无法将大量居住在原皇城区的百姓全部搬迁。即使能搬迁,他们的搬迁费用庞大,还不如择地建新城更划算;再说金中都的东面和南面地势低洼,尽是沼泽泥潭,西北面又有浑河的威胁,都不宜建新宫室,只有放弃原金中都的皇城旧址,而在金中都旧城外的东北部以大宁宫为中心,营造新都城较为妥当。刘秉忠的建议得到忽必烈的完全赞同,同时命令刘秉忠负责大都城的整体设计工作。

至元四年(1267)正月,忽必烈下令正式修造大都城,朝廷设立专门管理皇城、宫城宫殿施工的机构提点宫城所。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正式建立元王朝,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而忽必烈则被后世尊为元世祖。

刘秉忠是元初重臣,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倚重。至元十一年(1274)八月,刘秉忠逝世,享年 59 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刘秉忠死后,他的遗体葬于现丰台区的卢沟桥北。

大都城的建造用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大都城内的基本建筑完成。这一年,元政府将旧城里的商铺和政府部门、税务机构等从原金中都迁入新城。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参考资料:

《丰台史话》 陈民 王真胜 著

《北京通史5》曹子西主编

《元世祖忽必烈传》 曹金洪 编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0 阅读:0

妙语又连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