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谈及“中国园林妙在含蓄”,有人认为,在艺术上含蓄是一种美,可是在人际交往中,含蓄则会带来自我的遮蔽,造成交流的阻碍,不利于成事。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一、核心矛盾提炼题目围绕"含蓄"在不同领域的价值矛盾展开:艺术领域的含蓄美(园林美学)VS人际交往中的含蓄之弊(自我遮蔽、沟通障碍)。需在"艺术审美"与"现实交往"的二元语境中展开思辨。
二、破题关键把握
概念界定:明确"含蓄"在中华文化中的多层意涵(留白艺术、委婉表达、余韵悠长),区分其作为审美范式与社交策略的异同。情境分析:在艺术创作中,含蓄通过意象叠加引发多重想象;在人际交往中,需警惕模糊表达带来的信息耗损。立场锚定: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主张"含蓄与直白"的动态平衡,构建"因时制宜"的交往智慧。三、立意进阶方向
文化基因溯源:从"中和之美"(《礼记》)、"立象尽意"(《周易》)等传统智慧,解析含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现代性批判视角:反思快节奏社会中"效率至上"的沟通伦理对含蓄美学的冲击,强调留白式交流对深度关系的建构价值。辩证思维建构:以《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为纲,论证含蓄应成为"情感容器"而非"信息屏障",举例诸葛亮《出师表》将忧思包裹于恭谨言辞的沟通艺术。四、误区警示
避免单维度论证:不可仅停留在"含蓄好坏"的浅层讨论,需展现文化心理与时代语境的碰撞。警惕例证错位:艺术案例(如园林借景)与交往案例(如商务谈判)需分类剖析,揭示"含蓄"功能差异。防止价值偏颇:需承认过度含蓄的负面性(如鲁迅批判的"费厄泼赖"),同时捍卫其作为文化密码的现代意义。五、高分立意示例《隔帘花影动,犹是玉人来——论交往中的留白智慧》从《西厢记》隔窗听琴的古典意境切入,论证信息时代更需要"月移花影"式的渐进式沟通:以"半遮面"的含蓄守护情感生长的空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余韵对抗功利主义的交往异化,最终抵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深层共鸣。
【范文参考】:
含蓄之度,人际之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以曲折小径、掩映花木,藏无尽韵味于其中,展现独特艺术之美。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含蓄却仿佛被推上了争议的风口浪尖。有人认为,含蓄会带来自我的遮蔽,造成交流的阻碍,不利于成事。但我却觉得,人际交往中,含蓄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把握其中的度。
不可否认,过度含蓄在人际交往中确实可能成为沟通的阻碍。在工作团队中,小李对同事的方案有不同意见,可他担心直接提出会让同事难堪,于是选择含蓄委婉地暗示。同事没能领会他的意思,方案按原计划推进,最终项目出现问题。在这个例子里,小李的含蓄未能有效传达观点,导致工作失误。在情感关系里,小王喜欢小赵,却一直含蓄地隐藏心意,用各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关心,小赵浑然不觉,还以为小王只是普通朋友。直到小王鼓起勇气直白表达,小赵才恍然大悟,可这中间已错过许多相处的美好时机。这些生活场景都表明,当含蓄过度,就会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自我被遮蔽在重重委婉之下,对方难以理解真实意图,交流的桥梁无法搭建,事情自然难以顺遂推进。
然而,一概而论地否定含蓄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又过于片面。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他人感受的尊重。当朋友遭遇失败,心情低落时,直接的批评指责只会雪上加霜,而含蓄温和的安慰,用委婉的话语给予鼓励,既保护了朋友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含蓄也是一种智慧,在复杂的社交场合,有些敏感话题不宜直接谈论,含蓄的表达方式能巧妙避开冲突,维持和谐的氛围。在商务谈判中,面对分歧,以含蓄的方式提出建议,既表明立场,又不至于让谈判陷入僵局。
那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好含蓄的度呢?这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和情境做出判断。面对亲密无间的朋友,坦诚直接的交流往往更能增进感情;但在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处理敏感问题时,含蓄则能让沟通更有分寸。同时,我们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含蓄表达时,确保关键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产生误解。
人际交往是一场微妙的艺术,含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把握好含蓄的度,既不让过度的直白伤害他人,也不让含蓄成为沟通的屏障,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挥洒自如,收获真挚的情谊,成就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学会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用心书写人际交往的和谐篇章。
半亩方塘映天地 人间至味是清欢
曲廊回环处漏出半角飞檐,云墙开阖时窥见一池春水,中国园林的含蓄之美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在虚实相生间延展出无限意境。当这种审美智慧投射到人间世相中,含蓄便不再是简单的欲说还休,而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密码,在人际交往的方寸天地间,织就一张由诗意与真诚共同编织的网。
含蓄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审美自觉。先民观物取象时,早已懂得"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玄妙。《周易》以八卦演绎天地玄机,《文心雕龙》用"隐秀"阐释文学真谛,这种对"象外之象"的追寻,在姑苏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中达到极致——空置的楹联恰似未完成的诗句,邀请每个过客填入自己的答案。正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含蓄不是表达的匮乏,而是智慧的留白。
在人际交往的江湖中,含蓄是更高级的真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铺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将锥心泣血的忧思包裹在恭谨的奏疏里;李清照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让千般愁绪在物象中自然流淌。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智慧,恰如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不设围墙的开放姿态,反而让清风明月自来相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摹的"差序格局",正是以含蓄为经纬织就的社会网络。
面对现代社会的沟通焦虑,含蓄恰似一剂清凉散。当视频会议压缩了表情的层次,当社交软件肢解了语言的肌理,我们更需要学习宋代文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等待艺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永远在飘带的婉转中保持欲飞未飞的姿态;紫禁城的重重宫门,总在九重深锁处透出隐约的天光。这种"隔帘花影动"的含蓄,恰似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智慧——不必剖开胸膛,却能听见心跳的韵律。
站在颐和园的长廊下远眺,十七孔桥的倒影在昆明湖面碎成点点金光。这让人想起《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教诲:当直白的阳光经过湖水的折射,反而成就满目璀璨。含蓄从不是自我遮蔽的面纱,而是让真心在时光中自然发酵的酒曲。或许正如留园"佳晴喜雨快雪亭"的命名,最高明的交往之道,便是以审美的姿态等待心灵的花开。
《墨色深浅处 自有天地心》
半卷湘帘掩映的宣纸上,墨迹正在氤氲漫漶。中国书法讲究"藏锋",笔尖在起承转合间始终含着三分力道,恰似人际交往中欲语还休的含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醉后涂改的墨团反而成就千古绝唱;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斑驳泪痕化作最痛彻的告白。这种"不完美"的留白,在当今直来直往的社交场域中,恰似焦尾琴上的冰弦,震颤着被效率碾碎的心灵褶皱。
含蓄是文明进阶的语法标记。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将威仪藏在繁复线条里;宋代汝窑的天青釉,让雨过天晴的意象在开片中流转。辜鸿铭说中国人过的是"心灵的生活",这种生活智慧在苏州沧浪亭的楹联中可见端倪:"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像老子"大直若屈"的哲思,真正的沟通从不依赖声量高低,而是如针灸般精准抵达穴位。
在人际交往的织锦中,含蓄是更精妙的纬线。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西湖七月半,看月者与不看月者皆在月色中悄然相融;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观者却见满纸江湖。这种"不言之言"的智慧,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化为飞天飘曳的帛带——越是婉转曲折,越能丈量信仰的高度。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惊叹中国科技史的"含蓄表达",那些未竟的发明图谱里,藏着对未知的敬畏。
当表情包替代了眉目传情,当已读不回斩断了言外之意,我们或许该重访寒山寺的钟声。当年张继夜泊枫桥,二十八字写尽大唐气象,至今仍在教科书中回响。这让人想起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七年点染终成传世孤品。或许真正的沟通本应如茶道,在三十六个动作中完成心灵的托付。就像紫砂壶经过岁月养出的包浆,含蓄恰是时光赐予的温润光泽。
在西安碑林抚摸《大秦景教碑》时,风化的字痕反而透出历史的本真。这让我想起歌德在《浮士德》中写的:"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征。"当直白成为这个时代的通行证,含蓄依然是我们灵魂的密码本。恰如良渚玉琮上的神徽,模糊的刻痕里藏着五千年前的月光,等待懂得的眼睛来破译。
《隔水问樵的智慧》
元代画家倪瓒在《渔庄秋霁图》中留下大片空白,观者却在虚无中看见浩渺烟波。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懂得"见山不是山"的含蓄智慧。当这种审美范式移植到人际交往的土壤,便生长出独特的沟通伦理:以雾里看花的朦胧对抗直截了当的粗暴,用曲径通幽的迂回守护心灵的花园。
含蓄是文明沉淀的琥珀。殷商甲骨文的灼裂纹路里,藏着天人对话的密码;战国帛书上的墨迹虫蚀处,存有未被言说的历史褶皱。紫禁城太和殿前矗立的日晷,用阴影丈量光明;苏州退思园的闹红一舸,以静止暗示流动。正如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艺术感悟,真正的理解往往发生在语言穷尽处。
在人际交往的镜厅里,含蓄是更高明的真诚。王维在辋川别业与裴迪唱和,总在诗行间留出山水的位置;苏轼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半生坎坷融进云淡风轻。这种"不触不背"的智慧,在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中达到巅峰——夏山湖石的孔窍吞吐烟霞,冬山宣石的白雪暗藏春信。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正是靠着这份欲说还休的默契维系千年。
当5G信号填满每一寸空气,当表情包取代了眉梢的颤动,我们或许需要重拾"隔水问樵"的古意。就像沈周画《庐山高》,在层峦叠嶂间留出观瀑的小径;黄宾虹的宿墨山水,总在混沌中透出灵光。这种"不全之全"的哲学,在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中得到奇妙的呼应——确定性消失之处,恰是可能性生长之地。
站在大足石刻的圆觉洞前,十二菩萨的眼眸历经八百年风霜依然低垂。这让我想起里尔克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在社交媒体制造的信息洪流中,含蓄恰似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将泛滥的倾诉导入理性的河道。当我们学会像龙泉青瓷工匠控制窑变那样把握言语的火候,或许就能在人际交往的釉面上,烧制出冰裂纹般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