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被称为“破五”,这一名称和当天的习俗与春节禁忌的解除、祈福迎新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破五”名称的由来破除禁忌从除夕到正月初四,民间有许多禁忌(如不动剪刀、不扫地、不倒垃圾等),认为这些行为可能触犯神灵,招致不吉。到了初五,这些禁忌被正式“破除”,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故称“破五”。驱赶“五穷”“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象征五种厄运。初五这天,人们通过打扫、放鞭炮等方式“送穷”,祈求新的一年远离困顿。“破五”与“破吾”谐音部分民俗学者认为,“破五”也有“破吾”之意,即自我革新,摒弃旧习,迎接新气象。二、主要习俗送穷神将初一至初四积攒的垃圾称为“穷土”,初五集中清扫并倒掉,寓意送走贫穷。部分地区会剪纸人象征“穷鬼”,丢至门外或焚烧。迎财神商家多在初五开市,祭拜财神(如赵公明、关羽),燃放鞭炮,祈求财源广进。北方家庭常吃象征元宝的饺子,南方则多见供奉鱼、肉等祭品。吃饺子(捏小人嘴)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包饺子时用力捏合褶皱,俗称“捏小人嘴”,寓意避免流言是非。放鞭炮驱邪鞭炮声象征驱赶晦气,尤其在清晨或祭神时燃放,营造喜庆氛围。忌串门部分地区认为初五不宜走亲访友,避免将“穷气”带至他家。三、地域差异北方:以吃饺子、大扫除为主,强调“送穷”。南方:更重视迎财神,商家举行开市仪式,祭拜活动隆重。特殊习俗:如陕西“填穷坑”(饱食象征富足)、福建“送穷船”(纸船载晦气顺水流走)等。四、文化内涵“破五”体现了中国人对新年运势的重视,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完成从“禁忌”到“常态”的过渡,既有对旧岁的告别,也有对新岁富足、顺遂的祈愿。这一传统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在商业活动中,初五被视为开启一年财运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