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民国九江百货业概况

冯晓晖 2024-08-29 23:24:28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在“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9年版《浔阳商贸》,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百货行业,民国初年称为京苏广货业,习惯上称广货业。京苏广货系泛指北京生产的手工艺品,苏州生产的化妆品,广州生产的小五金制品。尔后,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来品日增,搪瓷、钢精制品、香皂、肥皂、雨伞、毛线、缝纫机、针棉织品等。商品多从日、美、德等国大量输入,九江经营这类商品的商店日益增多,商店名称也仿效大城市改京苏广货店为百货店,商号名称冠在百货商店前面,如 xx 百货商店。

九江女子商店钱票

百货商店的经营范围,历来就包括针棉织品,原因是针棉织品与百货商品一样,购买后不需加工即可穿着使用。绸缎布则不同,它属于衣着原料,消费者购买后必须经过加工才能穿着,这也是绸布店很少经营针棉织品的原因之一。这一经营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九江百货业,自 1930 年前后,就已具规模。到 1936 年,千元资金以上的坐商有 34 家,资金不足千元的商贩也有 30 余家。经营方式多以零售为主,所有商店都兼带小批发,对象是附近及县城来的小商贩。经营品种多少、商号之间悬殊很大,多者几百种,少者几十种,遇有批购客户,互相串通,转手批发。有的商店具有独特的经营特色,如郭锦记就专营小商品。到抗日战争九江沦陷前,全行业年营业额约为 70 万元左右。

日寇占领期间,多数商号逃离九江,未逃走的只有永源,马义和、永泰昌等 13 家。以后新上海、新大昌、协兴成等三户,由上海迁来。另有李昌兴、裕康等 6 户开业。沦陷期间,正常营业的坐商共有 22 户。这些商店,虽然开业但规模很小,且都有朝不保夕之感。因为在敌寇占领下,商品由日本洋行垄断经营,分货多少取决于馈送多少。小本商店无力馈送,弄不到货,只有冒生命危险到南昌、安庆等地从贩运商中高价进货,如遇上飞机轰炸,就会人财两空。遇上日伪盘查,如手续不全轻者罚款、没收。如有反抗,还有生命危险,只能维持生计却终日提心吊胆。

九江永安华洋百货商店钱票

当时九江只有詹乐章经营的裕康百货店比较兴旺,因他与别人合伙开设了当时华人唯一的钱庄——益康钱庄,吸收不少存款,作为商店后盾,加以善于周旋,形成左右百货行业的力量。其次是永源、新上海、联合丰。抗战期间的百货业营业额已无从查考,据行家估计年不过 20 万元。

抗战胜利后,逃难在外的陆续返回九江,百货业得到复苏,到 1948 年陆续注册的达到 55 户。其中,战前的老字号有 19 户,后新开业的 36 户。另外还有 20 多户钟表照相业也加入了百货同业公会,詹乐章任商会理事兼会长。1947 年以后,国民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物价暴涨,货币贬值,人民食不裹腹,购买力很低,商店处境十分艰难。

1949 年,九江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指引下,百货行业才得到健康发展。1951 年,申请开业的达到 60 户,其中战前的老字号 6 户,沦陷期间开业,保留下来的有 10 户。1946 - 1948 年开业的 3 户,其余 31 户,均为解放后开业。资产情况:1953 年重估财产时,资金万元以上的有 5 户。资金最多的是:永源、万铭记、联合丰、惠大、马义和;千元资金以上万元以下的有 31 户,其余 45 户资金均不足千元。年营业额 150 万元,比 1950 年 48 万元增长 2.5 倍。

九江三进、永安、马义和商铺鞋拨

1955 年底,九江市私营百货商号共发展至 122 户(含玻璃眼镜、玩具),其中:坐商 60 户,坐商中有劳资关系的资本主义户 18 户,其余多为小商。

资料来源:

1946 年《三十五年四至六月份营业税稽征底册》

1953 年九江市工商局《私商换证统计表》

1997 年九江市百货纺织品总公司编《九江百货纺织品商业志》

【编后记】

本文与之前发布的《九江文史 | 九江百货业忆旧》有较多重复之处。从本文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九江这座城市的规模一直不大。

冯晓晖

漫游遐思

公众号

0 阅读:9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