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市值再被赶超,马云尽力了,但没什么用...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4-05-26 03:14:18

阿里巴巴,还能拥有未来吗?

恐怕连马云自己都没料到,他希望能够坚持运营102年的阿里巴巴,在成立的第24年就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023年3月,阿里巴巴发布四季度财报,零售业务录得1657.65亿元,同比下降1%,作为收入占集团总营收比例超过65%的支柱型业务,商业零售毋庸置疑是阿里的基本盘,当这项业务的增速开始动摇时,无疑意味着阿里已经失去了统治电商领域的根基。

随后的几个月里,阿里先后启动了一系列的自我变革,包括分拆集团、撤换董事长、调整业务等等,就连隐身幕后许久的马云都露面,喊出了:回归用户、回归淘宝的口号。

如今一年过去了,阿里回归的怎么样了?它的改革能让商业零售业务回归到原来的增长路线上吗?

我把结论放在前面:阿里今天的局面就和当年的诺基亚与IBM一样,即使意识到竞争对手正在飞速崛起并蚕食市场,依旧难以改变其走向衰落的命运。

很大一部分看过阿里最新财报的朋友可能会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在刚刚发布的2024财年年报中,阿里集团的年营收同比增长8%至9411.68亿,这已经是个很亮眼的数字了,但对比竞争对手来说,远远不够。

就在阿里财报发布的前一天,拼多多也对外发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其一季度实现营收868.12亿,同比增长131%,净利润279.97,同比增长246%,堪称增长怪兽。

财报发布当日,拼多多的市值增长至2042亿美元,继去年11月末后,市值再度超越阿里。

上一次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马云在内部论坛发文:我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一年过去了,阿里变了吗?改了吗?

答案是变了,又没变。

02

阿里在拆分后的淘天集团业务上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过去一年里针对用户和商家分别推出了先用后付、仅退款和生意参谋、全站推广等多项改动,除此外还对淘宝APP进行了改版升级,重新开始更新PC端应用。

流量权重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往被各大商家抱怨的直通车玩法被削权,改为更注重性价比和GMV的分配规则,整体来说,马云当初提到的要回归淘宝回归用户的策略,执行的相对到位。

但这种改动更多的是服务其存量客户,仍然在原地刨食。

现在聊起电商,大家都习惯用马云以前讲的故事来理解整个产业,阿里以前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在当时的产业背景下,淘宝的存在让许多店家找到了原本接触不到的客源,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许多人聊起电商,张嘴闭嘴就是直通车,投流,ROI,因为当时作为商家只要肯花钱,就能在淘宝找到不俗的流量进行转化。

它主要服务的群体其实是商家。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回头看拼多多,它们俩虽然同为电商,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你没法用一套逻辑来理解拼多多的崛起。

拼多多是目前业内唯一一家坚定站队消费者的平台,这种站队不是指所谓的仅退款政策,而是整个平台从上到下的规则,都是围绕着消费者去构建。

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拼多多官方在商家嘴里口碑极其恶劣,许多商家恨不得生食黄峥血肉,为什么?因为拼多多对商家的收割实在太狠了。

在拼多多一季度财报中,其远超市场预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部分:广告营销收入424亿,增速56%,交易服务收入443亿,增速327%。

这个交易服务,主要是指拼多多旗下几个电商平台的交易佣金,也就是商家扣点,即平台会从每笔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服务费,而拼多多最奇葩也是最让商家恶心的地方在于,它连退款订单都要收取1-2个点的费用。

阿里近些年的衰落,许多人将其归因于放弃了中小商家,过于重视直通车推流,拔高商家经营成本所致,所以从去年开始淘系平台各种改策略改规则来降低商家投流成本。

但你看拼多多的策略就能发现,它对中小商家利益的挖掘和压榨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拼多多却依旧创造出了增长神话。

很显然,电商产业的发展逻辑已经不在商家身上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要说阿里变了和没变没什么区别。

03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早年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文章,对这种以消费者为基础打造的商业模式进行解析。

文章大体上是讲一件事:就是资本的转移从始至终都是由穷人到富人,由此塑造了穷者恒穷,富者越富的现象,是否能够构建出一套正常的商业逻辑,将资本主义倒过来,让财富从富人留向穷人呢?

黄峥在文中举了个例子,1000个人在夏天向服装工厂发去了羽绒服的订单,愿意支付10%的定金,但要求给予30%的价格折扣。

一般的工厂都会愿意承接这个订单,因为这种消费确定性让厂商知道只要生产就能卖出去,从而推动工厂在淡季生产来压低成本。

在这个例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衍生,如果1000个人不愿意支付定金,但愿意以信用做担保,厂商会生产吗?

在这个链条中,核心在于1000人的信用,而拼多多所做的事,就是取代这1000人的信用,他告诉了厂商,你尽管生产商品,只要给30%的折扣,我就给你流量,给你订单。

换句话说,这家平台成立的核心,就是以足够的低价来吸引庞大的用户客群,从而牢牢地将商家们绑定在平台之上。

因为在拼多多,商家根本不需要运营,投放,只要执行价格低,就能够获得不俗的流量支持,在这种强分配、弱运营的体系下,店铺本身是不重要的,拼多多就是一个巨大的超市,店铺就是超市里的货架。

这和淘宝又是截然不同的逻辑,淘宝的商家在流量分配系统下会极度重视店铺有几个皇冠,商品有几个差评,而在拼多多,你会在意一家超市里,那个货架脏点,那个货架干净点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促进了商品价值的回归,因为在价格竞争的匹配机制下,这个平台永远成长不出一根雪糕卖60块的溢价品牌。

但在淘宝原来的逻辑上,只要投流买量,营销宣传,就能有足够的转化,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为什么我会说淘宝的衰落是注定的,就跟诺基亚和IBM一样,他们会不知道自己的业务根基出问题了吗?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跟进智能机笔记本电脑的潮流?

因为他们存量业务的阻力太大了,整个淘天集团2024财年营收4349亿,这种基于传统逻辑建立的商业实体,根本没有让你原地转身的空间和余地。一个小数点的波动都会带来剧烈的震荡。

同时,拼多多崛起的背后,还暗藏着一股时代力量。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被称为世界工厂,这是一股相当夸张且庞大的产能,但这种产能释放的方向,却更多的是以外贸为主,2018年是拼多多开始飞速崛起的年份,同一年在进出口领域发生的大事,推动了产能向内循环转向。

在这种竞争下,商品的价值开始回归。

最近几年有一个自媒体选题非常的火,就是在拼多多的评论区里看真实的中国,比较典型的就是那种一两百元的液晶电视,在消费者晒出的买家秀中,你能够看到液晶电视和各种老旧家具形成的鲜明对比。

中国有6亿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人,在以往的商品价值逻辑里,他们是被忽略的群体,因为消费不起,而现在的价值回归,让他们能够用起这些以前在千元万元之上的科技产品,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写到这里,我恍惚间想起前段时间做过的一篇汽车选题,以往动辄四五六十万的外企燃油车在国产新能源的内卷下,价格下探到了二三十万,许多消费者惊喜上车。

他们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故事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5

科技咨云不计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