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在军事上堪称无所不能,在政治上却稚嫩如幼童。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说,韩信之死,更多的还是咎由自取。
韩信这个人,个人能力是顶尖的,尤其是在军事指挥方面。但是,要是论人情世故、官场往来,那他的能力,只能说是一塌糊涂了。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而后又宽恕侮辱他的人。人凡人所不能忍,为凡人所不能为,正是大丈夫的做法。仅凭这一点,就能判断出来,韩信对于自身情绪的把控,是相当强大的。这样的人,能力不会差。
在这一方面,韩信可比刘邦强。当初彭城之战的时候,魏王豹和刘邦结盟,并一同出兵进攻西楚。
结果,魏王豹觉得刘邦靠不住,军势没有对面强大,直接投奔了项羽。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他是个典型的投机者,项羽赢面大,那就跟随项羽;刘邦赢面大,那就转投刘邦。
但是,当刘邦兵临城下,甚至派出了说客的时候,魏王豹也没有投降。关于这点,他的答复是:刘邦对待下属,实在是即傲慢又没有礼节。
不止这一次,当时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是因为刘邦无礼,才让韩信怒而出逃,险些损失一员大将。而很显然,对待下属的态度,刘邦一支没有改变。
后来,刘邦率兵与项羽交战,但打不过项羽的大军,被团团围住,只能竭力支撑。为了求生,刘邦召集麾下大将,以及各路诸侯,让他们率兵前来救援。
而就在这个时候,韩信送来了消息:出兵救你可以,但你要封我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当即破口大骂。好在陈平踢了他一脚,他才说:大丈夫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个真王。只要来救援,什么都没问题。
在张良、陈平的顺水推舟下,刘邦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这件事情,看似就这么过去了,双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实际上,这对君臣之间,留下了一道裂痕,让他们越走越远,最后轰然决裂。
就算刘邦知道,韩信就是不服气,就是想证明:他攻打齐国,是完全没问题的。刘邦对他的处罚,就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他在不自觉的时候,也会想到:韩信是自己的手下没错,但是若论军事指挥,当今天下无人能敌。一个善于指挥,又野心勃勃的人,若是拥有了强大的势力,那他未来,是否打算更进一步?
这样的猜忌,始终徘徊在刘邦心头。从这时开始,君臣双方,除了面对强敌之外,再也不能完全信任对方了。也正是在这时,刘邦决定,以后但凡有机会,但凡条件允许,就必须削弱韩信,以防成为心腹大患。
刘邦心里想的,韩信却浑然不觉。他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因为刘邦的封赏,感到欣喜不已。殊不知,他的骄傲自负,终究会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在垓下之战后,项羽彻底败北,天下尽归汉。局势大好,刘邦也腾出了手,总算能收拾韩信了。
于是,他干脆利落的夺了韩信的兵权,解除了军事指挥权。而后,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并调任楚国。
刘邦这么做,一方面是出气,而另一方面,是要切断韩信在齐国的关系。防范他利用当地人脉,聚集士兵,而后掀起叛乱。而把他赶去楚国,是因为韩信对楚国并不熟悉。
再加上,项羽刚刚被击败,楚国的那些百姓,未必会服从汉室的安排。韩信到了那里,军队不一定听他的,政事也不能贸然实施。可以说,此时的韩信,虽然仍是诸侯王,但却像是被革职了一样。
本来,韩信打算慢慢运营,好好的治理楚国。但没想到,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也借此机会,将韩信逮捕,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而后,将其软禁在长安。
韩信一生征战沙场,但到头来,却在政治上栽了跟头。这样的遭遇,令他不能接受。若是他真的谋反了,刘邦如何对待他,他都能接受。但是,他什么都没做,蒙受冤屈,令他愤怒而又委屈,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忍耐着。
而直到被刘邦软禁,韩信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名将,甚至能名留青史。但是在刘邦心中,他早就不是心腹了,而是汉朝的心腹大患。
毫不夸张的说,刘邦对韩信的怀疑与猜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要不是因为他是功臣,又有用武之地,恐怕在俘虏他的那一刻,刘邦就将他斩杀了。
公元前196年,距离韩信被软禁长安,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过了这么多年,韩信也看出来了,刘邦想杀自己,但条件不允许。汉朝的内外部条件,都需要有一个韩信。到了危急关头,还得让他指挥大军。
既然死不了,但也做不成大事,那就只能醉生梦死了。于是,他召集门客、亲信,与他们聚众饮酒。韩信喝醉了之后,跳着狂乱的舞步,并口出狂言,说: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凭什么不能让他来做主?要是有机会,他也要坐上王座。
在长安里,是没有什么秘密的。尤其是韩信这种人,身边更是遍布眼线。所以,韩信的醉酒之言,自然也传到了刘邦耳中。在那一刻,他的怒火冲上了头脑,恨不得把韩信碎尸万段,以泄心头之恨。
但是,毕竟只是醉酒之言。这种话,虽然僭越,但毕竟没什么证据。就这样把韩信杀了,未免有些草率。若是这样,大臣们就会不满的。因为,能草率的杀韩信,也能草率的杀他们。所以,刘邦暂且忍耐,等待韩信递上把柄,到时候再诛杀他。
韩信也没让刘邦久等,没过多久,他就露出马脚了。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动了叛乱。为了平叛,刘邦亲自率兵镇压。他本来想带韩信一起,但韩信称病,在家休养。
而陈豨的叛乱,其实和韩信也有关。当时韩信和陈豨聊天,说:你现在掌管的地方,是天下的要地。如果有人诬陷你谋反,一次两次,陛下不会相信。但次数一多,就算你没有谋反,他也会杀了你。但是,只要有我做内应,你主动出击,那就大事可成了。
陈豨直到韩信的才能,因此没有怀疑什么。也正是因为这次谈话,陈豨才发动叛乱。
但是,陈豨不知道的是,韩信军事作战一流,但论谋反、政治斗争,他也就是三流的水准。
韩信本打算,趁着刘邦出去,假传诏书,赦免长安城内的罪犯、奴隶。而后,就以他们为军队,靠着这些人去袭击吕后。韩信的这个计划,简单、直接,充满了个人色彩。
但是,还没等韩信实施呢,就出现变故了。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就打算将其处死。结果,这个人的弟弟上书朝廷,告发了韩信的计划。
关于韩信要谋反这件事,吕后没有丝毫意外。在她看来,韩信谋反,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她就找来萧何,想要稳妥的杀死韩信。
萧何建议,派人去通知韩信,就说刘邦已经凯旋,成功击杀了陈豨,要大臣们都来庆贺。这样一来,就算韩信借口生病,也得出面。
不出所料,韩信入宫了。一入宫,吕后就下令,让武士将其捆起来,并在长乐宫内将其处死,并夷三族。就这样,在秦末战场叱咤风云的韩信,潦草的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在刘邦回京后,向吕后询问,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听蒯彻的计策。于是,刘邦下令抓捕蒯彻。但见面之后,欣赏蒯彻的才华,赦免了他。
其实,对于韩信的死,刘邦心里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来说,他对自己的果断而庆幸,但凡自己犹豫了,那就真的可能失败。另一方面,也是对韩信的可惜。韩信这样的人,实在是千古难遇的天才。
如果韩信收敛锋芒,安定下自己的野心。那也许,这位天才在最后,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之所以说,韩信的死时咎由自取,是因为三个原因。
首先,他公然要挟刘邦,让刘邦封他为王。虽然按照韩信的功劳,就算封王也很合理。但这种事情,可以请求,可以商量,唯独不能作为要挟的条件。
韩信这么做,就是在作死,他在消耗刘邦的耐心。刘邦的耐心见底的时候,就是韩信身死的那一天。
而且,韩信居功自傲,他总是认为,汉朝能够建立,都是仰仗他的功劳。就算是刘邦,也得感谢他。
韩信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让他在在朝中没有支持者。所以,在他被处死时,也没人为他开脱。
高傲而又偏激,可偏偏自身还有能力。最重要的是,韩信年轻。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真的让刘邦很忌惮。
他总是认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刘邦不会杀他。所以,在平日里,他对于刘邦,也没表现的特别尊敬。看上去,刘邦没放在心里。但实际上,韩信的没一个举动,都在提前自己的死期。
而在公元前197年,双方都忍不住了。于是,韩信也就身死了。韩信之死,虽说也有政治因素,但更多的,真的还是韩信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