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楚霸王,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作为唯一一位未曾称帝,却被司马迁写进本纪中的大英雄。
古人经常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楚霸王项羽力气大,传闻他能扛起千斤巨鼎。
如果将这“千斤巨鼎”放到现在,有人能举起来吗?
项羽出生在战国时期。
在他少年时,秦朝大举南下,统一了六国,也将他所在的楚国吞并了。
身为楚国将门之后的项羽,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他心中时刻铭记着灭国之恨。
楚国被灭后,项羽就跟着叔叔项梁四处逃难,躲避秦朝的追兵。
在逃难路上,叔叔教他读书,可他看到书本就十分厌烦,前脚学,后脚忘。
项梁见他不是读书那块料,打算教他练习剑术,日后也好防身。
结果剑术也没练多久,项羽又放弃了。
这让叔叔非常着急,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我们楚国已经亡了,你不读书不练剑,日后如何为先辈报仇?
而年仅十几岁的项羽丝毫不惧,反而义正言辞的反驳道:读书练剑都报不了仇!
项梁见他面色坚毅,反问道:那你觉得如何做才能击败秦军,光复楚国?
项羽思索片刻后,说:读书只能记住仇人的名字,练剑只能刺杀一人,我要学习万人敌的技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项梁开始教授项羽如何领兵作战。
没想到项羽领会得特别快,不但快速掌握了行军扎营的窍门,还触类旁通地学会了排兵布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导,很快,项梁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再教他的东西了。
当时秦朝刚刚完成大统一,秦始皇为彰显自己的功绩,大张旗鼓地外出游玩,巡视天下。
听到这个消息后,项羽主动和项梁说,他也要前去观看。
项梁一开始非常生气,他觉得项羽已经忘了灭国之恨,居然去观看嬴政出游。
但项羽却摇头说:他并不是去看热闹,而是想看清嬴政的模样,日后可以将其刺杀!
项梁听闻此话,十分欣慰,于是两人便守在秦始皇途经之路上。
当时秦始皇乘坐巨船,沿途官兵密布,根本不能靠近。
项羽看着秦始皇受到万人朝拜,百官簇拥的盛况,忍不住说:“日后我必将取而代之!”
这句话差点让旁边的官兵听到,好在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强行带他离开了。
为推翻秦始皇,项羽接下来又会做什么呢?
秦始皇不顾天下百姓,大兴土木,北建长城,南修阿房,导致底层人民苦不堪言。
于是,江西地区的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
一时间,整片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准备掀翻这昏庸无道的秦朝!
而紧邻江西的楚地,人们也已经蠢蠢欲动,想要加入造反的行伍之中。
项梁与项羽二人自是不甘屈居人后。
他们来到会稽郡守的府衙,借机将其杀害,然后快速占领郡府,宣布自己起兵造反。
他们得到了整个会稽郡民众的积极响应,没过几日就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起义军。
当时,会稽附近还有一支游离在外的将领,名叫桓楚。
为了避免两军出现冲突,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项羽决定前去拉拢此人,一起反秦。
可来到桓楚营地后,却遭到一番轻视。
桓楚面对项羽的邀请,不屑道:为何让我加入你的旗下,为什么不能以我为首领,你归附于我呢?
两人争执不下,眼看要动手。
这时有人建议,院中有一个青铜鼎,谁能举起来,谁就是起义军的首领。
这只青铜大鼎足足有一人之高,两人环抱不下,最少有千斤重。
众人见此纷纷摇头,这根本不是人能扛起来的。
项羽见状,直接对桓楚说:你们别一个人扛了,四个人抓住四只青铜脚,一起上吧。
桓楚也不废话,直接派出四名壮汉,结果一番折腾下来,青铜鼎纹丝不动,更别说举起来了。
面对这种情况,项羽闲庭信步,撸起袖子,走到大鼎面前。
他沉腰下蹲,双手死死抓住青铜鼎,一声怒吼,将大鼎稳稳举起。
顿时,整个军营之中响起阵阵喝彩,众人皆被项羽所折服,甘愿为其效命。
在获得桓楚支持后,项羽成为楚地最大的起义军。
在陈胜死后,项羽叔侄二人找到楚国旧主之子,立其为王,定旗号为“楚”。
自此,南方各地都归降于楚军,项氏叔侄二人逐渐成长为可以与秦军抗衡的起义大军。
因为前期取得不少胜利,这导致项梁严重低估秦军的反击力量,在一次作战中,项梁被断绝后路,最后死战而亡。
叔父死后,项羽并没有过于悲伤,而是带着新仇旧恨,再次举兵围攻秦军。
双方在巨鹿发生大战,项羽数次取胜,打得秦军抱头鼠窜。
经过数月大战,最后秦军将领章邯选择投诚,归附于楚军。
秦朝主力军队遭到重创,项羽本想趁机攻入咸阳,夺取天下。
不曾想,刘邦早已进了咸阳城,并且还将楚军拦在函谷关外,不让他们继续前行。
这让项羽十分恼火,但因之前定下过“先入关者为王”的承诺。
如果强行入关,必然引起冲突,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而且也会给自己留下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号。
如果不入关,那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只能将天下拱手让给刘邦。
而项羽十分瞧不起这个曾做过亭长的“小混混”刘邦。
将天下让给这样一个人,项羽是万分不甘心的。
为了和平解决这件事,两人在灞上展开了一场“鸿门宴”,刘邦也差点被杀。
最后的结果是刘邦主动撤离咸阳,项羽入关。
项羽从扛起青铜鼎,到扛起天下重任,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也让项羽内心十分膨胀,正如他没有在鸿门宴上借机刺杀刘邦一样。
而接下来,项羽又为何被逼到自刎于乌江呢?
项羽入关后,大肆烧杀抢掠,将咸阳掀了个底朝天。
在毁掉咸阳后,项羽不顾群臣反对,强行回到楚地,放弃了关中富饶之地。
这一决定,反倒让刘邦看到了机会。
刘邦在巴蜀之地卧薪尝胆,慢慢积蓄实力,又重用良臣猛将。
在韩信的建议下,由刘邦东征,与项羽对峙,他率兵去北方攻打齐军和赵军。
在兵仙韩信的操作下,北方尽数落到汉军手中。
平定北方后,韩信与刘邦兵合一处,一同攻向楚地。
项羽难以抵抗两路大军同时来袭,只好与刘邦签订盟约,想和汉军平分天下。
这个盟约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刘邦大军再次攻来。
项羽被围困在乌江边,自觉天命已尽,于是自刎于乌江,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很多人为项羽感到可惜,明明为一代霸主,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而丢掉天下。
虽然项羽的一生并不算成功,但其“气拔山兮力盖世”的勇武气概一直流传下来。
尤其是项羽在桓楚面前举起千斤巨鼎的情景,至今被无数华夏儿女所崇拜。
同样,这也引起无数后人的质疑。
虽说项羽天生重瞳,异于常人,但他终究是血肉之躯,怎么可能举起千斤重的巨鼎?
虽然我们曾发掘出来重达一千六百多斤的后母戊鼎,但只要亲眼见过,就知道那根本不是人能撼动的。
而且随着商周灭亡,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已经趋向制作精致,而非一味地增大尺寸。
战国时期,虽然青铜鼎的重量得到了控制,但也重达八百余斤,这同样超出了人力范围。
让我们把视线放到秦朝。
目前,秦朝出土的最大的一个青铜鼎为400余斤。
这就有些合理了,因为桓楚家的巨鼎不可能比秦朝皇宫用的青铜鼎还要大。
再加之当时楚地用来称重的物品为“楚木衡铜环权”,根据专家推算,当时楚地的一斤为250g,也就是半两。
虽然秦朝已经推行了统一度量衡,但因为时间尚短,楚地民间大概率依旧沿用楚国旧制。
将楚国的一千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差不多是500斤,十分接近秦陵出土的400斤青铜鼎。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当时项羽举起的“千斤巨鼎”,大概就是现在的250千克。
而在前不久的运动会上,我国举重运动员用挺举方式举起了220公斤的重量。
这一重量,已经十分接近项羽所举的250公斤。现在的运动员是从小接受正规化锻炼,无论从饮食还是举重方式,都是古人难以企及的。
再加上现在的杠铃也是严格制作,符合运动员的抓取方式,而古代的青铜鼎规则不一,这更加剧了抓取难度。
所以项羽能举起“千斤巨鼎”是有可能的,但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楚汉争霸的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纵使力能扛鼎的项羽,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他因“勇武”而闻名天下,最后也因执着“勇武”而丢掉天下。
在历史的巨轮下,一旦逆势而为,纵使强如项羽,也会被碾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