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天寒,万家灯火,蛇年守岁之夜,最宜围炉共饮一杯暖身驱寒的草本雄黄酒。《诗经》有言:“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自古以来,酒便是华夏儿女抵御严寒、凝聚亲情的载体。湖北荆门陈氏家族以千年非遗工艺酿造的草本雄黄酒,以杜仲雄花与黄精入酒,配以52度清香型白酒为基,既承袭古人“以酒御寒”的智慧,又为现代家庭守岁添上一缕温润醇香。一杯酒,一盏暖,驱散冬夜寒意,更焐热阖家团圆的人间烟火。
端午节喝草本雄黄酒的习俗已延续千年
荆楚窖藏千年技:草本入酒,寒中蕴暖
守岁饮酒驱寒之俗,可溯至汉代。《四民月令》记载:“腊月酿春酒,冬至后藏之,以备岁寒。”古人以酒暖身,更借酒传递对新春的期许。陈氏家族深谙此道,摒弃传统雄黄酒中的矿物雄黄,转而以杜仲雄花与黄精为核心,开创草本雄黄酒新篇。杜仲雄花,《本草备要》称其“补肝肾,强筋骨,久服轻身耐老”;黄精则被《食疗本草》赞为“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二者经“九蒸九晒”古法炮制,药性温润,与清香型白酒交融后,酒体清透如琥珀,入口绵柔却暗藏暖意,恰似冬日暖阳化雪无声。
酿制工艺更显匠心独运:基酒选用窖藏五年的52度清香型白酒,经荆门特有的红陶坛陈放,吸纳地气精华,酒香醇而不烈;杜仲雄花需于霜降后采摘,取其凝露之精华;黄精则遵循“阴干三伏,阳曝三九”之法,锁住甘润。陈氏家族恪守“冬酿春成”的古训,将原料经蒸、浸、滤、藏等十八道工序,历时三百余日方成佳酿。这一技艺于202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酒液中沉淀的不仅是草本精华,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智慧。
守岁宴暖话家常:一杯酒融冬夜长
蛇年守岁,讲究“寒夜不寒心,家宅共暖意”。草本雄黄酒以其“外御寒、内养身”的特质,成为围炉夜话的绝佳伴侣。开坛时酒香氤氲,长辈执壶为晚辈斟酒,壶口倾泻的暖流,恰似《东京梦华录》中“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温情重现。轻啜一口,黄精的甘甜如蜜裹舌,杜仲雄花的草木气息随后漫开,52度的酒体温热入喉,驱散四肢寒气,脏腑渐生暖意,正应了苏轼笔下“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的意境。
佐饮搭配尤显巧思:清香型白酒的基底与守岁宴的“暖锅”堪称绝配。涮一片霜降牛肉,饮半盏温酒,酒液化解肉脂肥腻,火锅蒸汽又烘出草本回甘。若席间有八宝糯米饭或红糖年糕,酒中黄精的润泽可中和甜食黏滞;而杜仲雄花的清冽,与炭烤橘子、糖渍金桔等冬日果馔相映成趣。宴后守岁时,取酒隔水温热,佐以姜丝话梅,长辈慢饮可通络活血,孩童浅尝亦能暖胃安神——这般“老幼皆宜”的饮法,恰是“家宅安康”最朴素的注解。
更妙的是,此酒饮法随境而变:若窗外飘雪,可取竹节杯盛酒,缀以两粒枸杞,取“竹报平安”之寓;若守岁至深夜,可将酒与醪糟同煮,撒入桂花,成就一道“暖冬双酿”,既驱寒又助眠。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酒以成礼,亦以养生。”这杯草本雄黄酒,在守岁夜既承袭了“酒礼敬岁”的古意,又以现代养生理念重构了冬夜暖饮的新篇。
从楚地先民窖藏春酒的陶瓮,到今日家宴桌上的琉璃酒器,草本雄黄酒始终是抵御严寒、凝聚亲情的文化符号。蛇年守岁,当酒香漫过窗棂上的冰花,杯中映照的不仅是杜仲与黄精的草木本味,更有一族一家对温暖团圆的永恒守望。非遗古法酿造的,从来不止是一味酒香——那是千年匠心的温度,是家宅安宁的底色,亦是寒冬长夜里最熨帖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