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那段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老刘家先后出了十多位皇帝呢。仔细算来,这些皇帝里有超过半数的人都能称得上是明君,他们在各自的统治时期都有着颇为亮眼的表现,对西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开国皇帝刘邦自不必说,汉文帝、汉景帝亦是如此,还有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们在历史上皆属赫赫有名的顶级明君。至于汉朝其余几位皇帝,虽不能称之为明君,但实际上也并非昏君之流。
就拿汉元帝来说吧,他称不上是贤明的君主,不过他本人好歹也能算是个好人呐。还有西汉末期的那几位皇帝,可能是由于他们掌权的时日不长,没办法彻底解决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但不管怎样,在他们在位期间,也确实是付出过努力的。
然而,在西汉那十多位皇帝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与其他皇帝有所不同,堪称是个例外的存在。
此人为汉成帝刘骜是也。
相较于西汉的诸位皇帝,汉成帝那可算是铁板钉钉的昏君无疑了!西汉其他那些稍显逊色的皇帝呢,说不定还存在能被人重新解读、往好里说的可能。但汉成帝可不一样,他压根就没给人留下任何可洗白之处,完完全全就是照着昏君的模子刻出来的!
并且,西汉走向灭亡,汉成帝是难辞其咎的,必须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毫不夸张地讲,只要把汉成帝时期的那段历史给看透了,我们也就能够清楚知晓,西汉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
说起汉成帝时代的故事,那自然得先从汉成帝本人这儿开始讲起啦。
其实,汉成帝刘骜的诞生,完全就是个意外状况。想当年,他父亲在做太子之时,极为喜欢一位姓司马的女子。然而,在某一日,这位司马姑娘不幸离世了,这可让他父亲悲痛不已。于是,为了能让他父亲不再如此伤心难过,他的祖父汉宣帝便送来了好几个宫女,任由他父亲去挑选。
那时候,汉成帝的父亲才刚刚痛失所爱之人,心里满是悲痛,哪有心思去细细斟酌这些事儿呢,于是便很随意地在一群人里指了一下。可他父亲当时压根就没讲清楚指的到底是哪个人,最后还是底下的人去揣测,觉得他指的或许是距离他最近的那位姑娘,而后就把这姑娘留了下来。
彼时,因汉宣帝下达了命令,他爹也只得接纳了那被送上门来的女子。就这一夜过后,那女子便有了身孕。随后,刘骜便呱呱坠地了。
故而,刘骜的诞生,实实在在是一场意外。
更为凑巧的是,在他出生两年有余之后,其爷爷汉宣帝便离世了,随后他的父亲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由于他乃是长子,并且在他父亲登基之时,似乎仅有他这一个儿子。如此一来,依照惯例,他也就顺顺当当地成为了太子。
就这样,在刘骜年纪尚幼之时,太子的位子便毫无缘由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然而,刘骜获取太子之位虽说颇为顺遂,可其地位却始终不太稳固。这其实不难明白,毕竟他的诞生本就是个意外,而且他父亲并不喜爱他的母亲。故而当他父亲皇位稳固之后,便已然产生了更换他太子之位的想法。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刘骜的母亲内心满是恐惧,面对相关事宜,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压根就帮不上一点儿忙,只能干着急,满心都是无奈与担忧。
在西汉后期的历史进程中,有个极为关键的人物,那便是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虽说往后的历史里,王家对汉朝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在当时,王家不过就是个寻常的外戚家族罢了。并且,由于汉元帝并不喜欢王政君,所以那时的王家没多少能耐,压根就无法庇护刘骜。
在那至关重要的时刻,还得说是他妈脑子突然一转,想到了找个有分量的人物来给予协助。而这位被找来帮忙的人呢,他的名字叫做史丹。
汉朝后期存在着一个极为特殊的家族——史家。想当年,汉宣帝的奶奶便出自史家呢。然而,由于汉武帝时期发生了那场巫蛊之祸,使得汉宣帝的奶奶最终没能登上皇后之位。就这样,一直等到汉宣帝登基称帝了,史家才迎来了真正的兴旺发达之时。
汉宣帝的经历颇为特殊,在其在位之时,对奶奶家、母亲家以及原配皇后许平君的家族都极为看重。也正因如此,汉宣帝时期直接涌现出了三个外戚家族,史家便是这其中的一个。
此外,在汉元帝临终之际,他安排史家的史高去辅佐自己的儿子汉元帝。待进入汉元帝时代,史家很懂得把握进退的分寸。史高在助力汉元帝稳固皇位后,即刻便提出了退休的请求。如此一来,汉元帝对史家自然也就增添了不少好感。
因此,待到汉元帝在位后期之时,史家已然成为汉元帝极为重要的权力根基所在。在史高选择退下之后,史家的代表人物便换成了他的儿子史丹。可以这样讲,在这个阶段,史丹所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史家这一家族了,实际上已然是汉元帝权力基础的一部分。
就这样,在获得史丹的支持后,刘骜的太子之位才切实有了稳固的保障。据相关史书记载,曾有一回,汉元帝的弟弟离世,刘骜前往参加这位小叔叔的葬礼。可在葬礼举行期间,刘骜的表现未达到应有的伤心程度,也正因如此,汉元帝动了废掉他太子之位的念头。
在那至关重要的时刻,史丹挺身而出,针对刘骜的情况向汉元帝做出了解释。他表明刘骜之所以呈现出不那么伤心的模样,实则是为了不让汉元帝难过,正因史丹此番解释,才成功让汉元帝打消了废掉刘骜太子之位的想法。
就拿后来汉元帝临终之际来说吧,那时身为皇后的王政君,由于并不受宠,故而没有在旁侍奉的资格。与之相反,汉元帝的一位宠妃,却带着她自己的儿子,每日都在汉元帝身旁悉心照料着。在这样的情形下,确实极有可能出现汉元帝突然离世后,宠妃篡改遗诏、改立太子这般情况。
此次又是身为宠臣的史丹,来到汉元帝身旁,哭诉着道出太子的诸多不易。终究,在史丹的恳切请求之下,汉元帝明确给出了回应,郑重表明自己决然不会废掉太子,给此事定下了明确的基调。
另外,刘骜后续还纳了许氏家族的女子为正妻。这里所说的许家,正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所在的家族。在汉元帝时期,许家可是极为重要的外戚势力。当刘骜迎娶了许家女子后,许家理所当然地就开始对刘骜予以支持了。
与此同时,经由王政君一番安排,刘骜获得了汉宣帝母亲家族中另一个王家的支持。彼时,那个王家的领头人王商,竟然公然站在了刘骜这边,拼尽全力死保太子之位,态度十分坚决。
如此一来,在四大外戚家族全力保驾护航的情形下,刘骜的太子生涯虽有波折却也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毕竟这四大外戚家族全都力挺刘骜,使得汉元帝即便有心也无法对太子有所动作。接着,在公元前33年的时候,汉元帝离世,年仅19岁的刘骜随之正式登上了皇位。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恰恰就是从这一年起,往后的26年时间里,刘骜竟然一步步地将汉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其行径彻底改变了汉朝的命运,这是当初谁都未曾预料到的状况。
从客观角度来讲,刘骜的能力着实不算差。要知道,他登上皇位之时,仅仅十九岁罢了,可即便如此,其在政治方面所展现出的手腕,却是极为厉害的。
当他初登皇位之时,朝堂呈现的局面着实不容乐观。此前汉元帝长期无所作为,致使那时的汉朝朝堂出现了这样一番景象:宦官们与几个外戚家族勾结起来,还联合部分儒家学派的官员,一同把控着朝政大权。如此情形下,刘骜即便贵为皇帝,可实际握在手中的权力,却是寥寥无几。
然而,在刘骜登上皇位之后,仅仅经历了几个回合的交锋,便极为轻松地将所有的势力都给摆平了。
汉成帝登基之后所发生的这场政治斗争,着实精彩且复杂无比。简要来讲,当时的情形大致如下:汉成帝初登皇位之际,宦官集团与外戚以及儒家官员相互勾结,联手把持住了朝廷的大权。
在第一个回合之时,汉成帝便已然显露出对宦官群体的不信任态度。先是对宦官之首石显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其手中的实际权力给剥夺掉。接着,又从中挑动其他几大势力,让他们一同对宦官集团展开围攻之势。
宦官集团的首领石显,此前曾把控朝政长达十多年之久。然而在遭受一轮众人的围殴打击之后,他也只能无奈地选择隐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石显最后竟在返回故乡的路途当中,不明不白地丢掉了性命。
在宦官集团垮台后,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汉成帝竟以贪污的罪名,轻而易举地把匡衡给处理掉了。随着匡衡下台,汉成帝紧接着打出一连串的举措,针对原本儒家官员团体里的几个关键人物,有的被降职贬黜,有的则被外调任职。如此这般一番操作后,原先掌控外朝的儒家官员团体,也就没了动静。
待外戚与官员们不再折腾后,接下来,汉成帝便着手去处理外戚方面的问题了。相较于宦官以及儒家官员而言,外戚着实更难对付些,毕竟那可都是自家人。汉成帝初登皇位之时,汉朝的外戚家族,大体上是能分为四家的。
汉宣帝时期存在四大家族,其一为汉宣帝奶奶所属的世家,其二是汉宣帝母亲所在的王家,其三乃汉宣帝媳妇的许家,还有就是汉元帝的媳妇家,从汉成帝角度而言,也就是其母亲所在的王家。
前朝留下来的外戚中,有着四大家族,其中还包含了两个王家呢。面对这四大家族的情况,接下来汉成帝可是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就如同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那般,对其进行相关的处置与安排。
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决定去扶持自己亲生母亲身后的王家,而对其余的三大外戚家族,则采取了打压的手段。通过这样的行动,试图在各方势力的权衡中,让王家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同时削弱其他外戚家族的影响力。
第三回合的打压行动中,汉成帝率先拿史家开刀。要知道史家此前可是支持他登上皇位的,然而到了此刻,汉成帝怎会容忍史家继续手握大权呢。于是在针对史家的一系列举措里,汉成帝将史家众人全部调往那些无关紧要的岗位,就此把史家的实际权力给彻底剥夺了。
史家这边倒也挺知趣的。察觉到汉成帝有压制自家的意图后,便干脆放弃了一切抵抗之举,安心去享受荣华富贵了。汉成帝见史家如此识趣,慢慢地也就不再进行打压,反而开始频繁地对史家予以大量赏赐,用钱财来弥补史家的退出。
史家退场后,便迎来了第四个回合,此次汉成帝将矛头对准了许家。在这一回合里,汉成帝大力重用其大舅王凤,进而逼迫岳父许嘉退隐。这段史实颇为繁杂。总归到最后,伴随着汉成帝岳父许嘉的隐退,许家也就没了动静,渐渐消停了下来。
在许家那边的事情逐渐平息下来之后,等到进行完最后的第五个回合,汉成帝便将矛头指向了仅存的王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王家,并非是汉成帝生母的娘家,而是他祖奶奶所在的那个王家。
在刘骜谋求上位一事上,王家可是出了不少力的。特别是王家的带头人王商,那表现得相当明显,直接公然表明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刘骜这边,拼尽全力死保刘骜,为其上位助力颇多。
然而到了后来,待汉成帝打算将大权独揽之时,匡衡、王商等人便都成了其前行路上的阻碍。匡衡遭弹劾而被罢黜相位后,王商曾接替他,当上了汉朝新一任丞相。可仅仅过了几年,王商就被汉成帝的大舅恶意诬陷,最终当场被免职,随后竟吐血离世。
在王商离世之后,其身后的王家子弟无一例外,全都遭受了贬黜的命运。至此,曾经的王家风光不再,彻底走向了衰落的境地,往昔的繁盛已然成为过眼云烟,徒留这般衰败的局面让人感慨。
如此这般,在历经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过后,到了最后,汉成帝成功地对各方势力进行了一番运作。他大力扶持自己母亲那一方的家族势力,同时对其余所有势力展开了强力打压,由此,彻彻底底地实现了权力层面的重新洗牌。
光是解释这一连串的操作就极为费劲,由此便能想见,当初实际进行这些操作的汉成帝是多么厉害!汉成帝刚登基那会,几大外戚家族联合宦官与官员,都快把他的权力架空了。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几年时间,他就将所有这些势力全部都给铲除殆尽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在这整个过程之中,汉朝始终未出现任何大规模的混乱局面。一切都保持着相对的平稳,没有那种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混乱情况发生,这对于当时的汉朝而言,无疑是十分关键且难得的状况。
汉成帝在某些方面所展现出的手段之高明,与他的先辈相较起来,丝毫不显逊色,非但如此,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更胜一筹呢。
按理说,汉成帝能力如此之强,在独揽大权后,是完全具备成为一位好皇帝的条件的。彼时汉朝虽已处于王朝后期阶段,可要是汉成帝肯付出努力,想办法再为汉朝延续几十年的国运,这其实并非是难以达成之事。
然而问题在于,汉成帝在得以独揽大权以后,压根就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恰恰相反,他竟然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完全是放开了自我,肆意而为了。
就这样,汉朝历史上最为荒唐的那段时期,渐渐地拉开了帷幕。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当中,汉成帝主要着手做了如下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便是陷入后宫之中而无法自拔,一味地沉溺于享乐之事,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这些方面,从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导致了一系列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
身为皇帝,后宫中多几位女子原本实属平常之事。哪怕是历史上那些被称作明君的帝王,绝大多数也都不止一位妻子。在古时的那种体制环境下,皇帝若当真仅有一位媳妇,那反倒成了与众不同的另类情况啦。
汉成帝时期,他在后宫多纳几位妃子,这本算不上什么稀罕事儿。可关键在于,他在这方面玩得太过离谱啦!行事花样百出,实在是有些过分呢。
在汉成帝尚未登基之时,便迎娶了一位许家出身的女子作为正妻。彼时的汉成帝对这位正妻那可是极为宠爱,宠爱程度甚至达到了“专宠”的地步呢。就从这一情况来看,汉成帝倒也算得上是专情之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了。
然而,与此同时,汉成帝除了钟情于许皇后之外,还对一个名为“张放”的宦官颇为喜爱。据相关史籍记载,汉成帝常常与这位宦官同起同卧。也正是这样特殊的感情关系,致使汉成帝慢慢地丧失了生育能力,最终在他离世之时,身后竟无子嗣留存。
对一位皇帝而言,身后无子嗣传承,那可绝对是天大的事!要知道,这就表明他家的皇位没了继承人呐!一旦出现这般状况,后续围绕皇位该归谁所有,这天下必然会陷入混乱局面。
在汉成帝在位的后期阶段,许皇后的年纪逐渐增大,此时汉成帝移情别恋,先是钟情于班婕妤,而后又对赵家姐妹倾心不已。特别是赵家姐妹中的赵飞燕,在历史上居然沦为了有名的“背锅侠”。后世不少人一谈及赵飞燕,便会将她视作如同“妲己”般的存在。
实际上呢,这不过是后来的统治阶层在推卸责任罢了。西汉走向灭亡,压根就不能归咎于赵飞燕。然而,要说赵飞燕全然没有问题,那也并非客观之谈。起码,赵家姐妹获宠后,把汉成帝的后宫搅得乱七八糟。并且由于她们爱美,每日都用一种“息肌丸”的药物,最终致使汉成帝断了子嗣。
当然啦,汉成帝宠爱哪个妃子,又或是对宦官加以宠爱,这说到底不过是他个人的私事罢了。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那些被称作明君的帝王,做过类似事情的也并非不存在。所以呢,像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哟。
实际上,关键所在恰恰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经济问题才是那个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真正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呢,其他方面或许都只是围绕着它而产生关联或受到影响的。总之,本质上就是经济问题在起着主导作用。
汉成帝着实是位奇葩的帝王,在经济方面,他奉行“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准则。他本人贪图享受,花钱毫不手软,诸多供自己享乐的工程也搞了不少。然而,就是这样的他,却下达命令,要求禁止奢侈之风,让底下的人节省开支,少花钱!
这件事若能做成,那可真够稀奇的!瞧那下面的人,眼见皇帝如此大手大脚地花钱,便纷纷效仿起来,于是贪污之风盛行开来。如此情形之下,西汉的国家机器也就渐渐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了。
汉成帝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听任王家把控权力。在当时的局势下,汉成帝对于王家势力的发展并未加以有效遏制,而是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从而使得王家得以在朝堂之上不断扩张权势,掌握诸多关键权力,对朝政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汉成帝在即位之后,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享受生活这件事上。对于朝政方面的诸多工作,他压根就不想去做,如此一来,这些工作必然得由他人代为处理。可他对其他人又难以信任,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自己母亲那边的亲戚来承担相关事务。
于是乎,在汉成帝所处的那个时代,老王家以极快的速度掌控了大权。而这般情形的出现,恰恰为日后王莽篡夺汉朝江山之事,稳稳地打下了根基。
第三件事就是对土地兼并的情况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土地兼并本就容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可却任其发展,没有加以合理的管控和约束,就这么听之任之,由着这种情况肆意蔓延开来呢。
西汉自开国起直至汉宣帝时代,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向来表现得颇为不错。一方面,因开国时间尚短,土地兼并的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另一方面,此前的数位汉朝皇帝也纷纷颁布各类政策,对土地兼并予以限制。
然而,到了汉元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汉元帝竟将诸多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全部废除了。就拿以往的陵邑制度来讲,在其规定下,那些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有钱人,是必须要迁到关中地区去为先帝守陵的。如此一来,他们腾出的土地,便可由朝廷收购,进而分配给下面的普通百姓用于生活。
就拿西汉来说吧,当时西汉政府手里掌控着诸多国有土地呢。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便会把这些土地租给基层的老百姓去耕种。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举措,极为有效地对土地兼并的情况进行了抑制,从而使得基层老百姓能够有维持生计的途径,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待到汉元帝所处的时代,之前所施行的那些政策,不是出现了走样的情况,就是已然被彻底废除掉了,已无法再保持其原本应有的状态与实施力度。
汉成帝时期,他更进一步地放开了诸多限制。确切来讲,他压根就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毕竟在他看来,老百姓有无土地,对他在后宫尽情享乐毫无影响,所以这类事情他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的。
如此一来,西汉的土地兼并状况便完全失控了。因而在汉成帝执政后期,汉朝境内已然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冒头,天下呈现出开始变乱的苗头。
倘若汉成帝并非昏君,哪怕他能对国家之事稍稍多几分用心,在这个时候,便理应大力推行各类土地政策,从而对土地兼并的现象加以限制才是。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汉成帝对于这些事儿,压根就没放在心上。
当然了,汉成帝并非只做了坏事,其实也做了不少好事呢。就像他推行绥和改制,把原本地位不平衡的三公逐步提升到平等状态。而且还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皇权,同时减轻赋税与徭役。另外,也致力于维护汉朝对西域、匈奴以及西南夷的管控,并且对国家图书文献加以搜集和整理等等。
然而,上述这些种种事宜,仅仅能被视作帝王所运用的手段罢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在汉成帝看来,似乎一位皇帝若想稳坐皇位,只需做好几件事便足矣。那就是维持好高层权力的平衡状态,牢固确立自身的权威,并且尽可能地给底层百姓减免些赋税。然而,对于关乎民生根本的诸多问题,像土地兼并现象,以及吏治腐败这类情况,他全都未予理会,反倒任由其肆意发展下去。
总体而言,汉成帝算得上是有几分帝王手段的皇帝,可他却未将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他总是秉持着一种混混度日的态度,就这样一天天混着日子过。要知道,身为皇帝,若只想混日子,而不去肩负起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责任,那这无疑就是一种极大的过错。
汉成帝在位长达26年,就在这26年期间,汉朝呈现出全面崩溃之势。国家机器已然彻底失去效能,底层民众纷纷掀起农民起义,老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虽说汉成帝掌握诸多帝王治理手段,可即便如此,这些手段也没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与此同时,汉成帝放任外戚王家势力不断扩张壮大。他自己沉溺于各种荒淫玩乐之事,以至于身后竟无子嗣传承。这两个情况相互叠加,使得西汉末期的高层政治局面,陷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可谓是乱得不可开交。
倘若汉成帝能成为一位明君,在其在位之时便着手开展及时且有效的改革举措,对土地兼并的现象加以抑制,那么西汉说不定还可以再多延续几十年的国运呢。只可惜,经他如此一番折腾,西汉这一政权已然是病入膏肓、毫无挽救的余地了。整个西汉王朝,已然踏上了急速下坡的道路,一路狂奔不复返了。
待到了这般境地,哪怕是让刘邦死而复生,汉朝的颓势怕也是无力回天了,已然不是他能挽救得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