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提拔一位老将,后来不仅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云深不知鹿 2025-02-22 10:25:24

人们常常会说起这样一句话:“前有诸葛亮,后有姜伯约。”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呢,就是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先出现了诸葛亮这位极具智慧与才能的人物,他的智谋、他的功绩那可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诸多重要的事件以及战略谋划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深受众人的钦佩与敬仰。而在诸葛亮之后呢,又有姜伯约也就是姜维出现啦。姜维同样也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他继承了一些诸葛亮的志向,在后续的局势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及对一些事业的坚持等等,所以人们就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用“前有诸葛亮,后有姜伯约”这句话来概括他们在所处时代先后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呢。

在多数人的眼中,蜀汉那可是相当羸弱的,感觉都已经不堪一击了呢。可就是这样的蜀汉,却还能在风雨飘摇中残喘了好多年。这是为啥呢?其实啊,就是因为有两个人,靠着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相当于是强行给蜀汉延续了寿命。

实际上呢,这个观点是存在一定道理的。而在相关的情境当中,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老将军,就如同中流砥柱一般起着关键作用。这位老将军可不得了,他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儿呢。一方面,他间接地帮关羽报了仇;另一方面呢,还替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哦。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里提到的这位老将军究竟是谁?

刘备的眼光

实际上呢,那种说法是挺有道理的。你想啊,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很可能咱们都不会知道刘备是谁呢。毕竟刘备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也就是个靠编织草席、贩卖鞋子为生的人,就这么个普通身份,又有谁会去特别留意、认识他呢?“织席贩履之徒,何人识也?”说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不少人都觉得刘备是个没什么头脑的人呢。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太准确的哦。要知道,刘备可是能当上大老板的,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说明他还是有点脑子、有点能耐的嘛。

刘备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那种特别了不起、堪称天大的本事。在那样的局势和环境下,他明白单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成就一番大业的,于是呢,他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的身上啦,盼着能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话说刘备呢,他前半生一直都在很积极地寻觅那些精明能干的谋士。这其中,徐庶就是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呢。刘备深知,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单靠自己和身边的武将可不行,必须得有智谋过人的谋士来出谋划策,所以就一直在努力寻找这样的人才,而徐庶就是他在这个寻找过程中遇到的一位很不错的谋士哦。

徐庶自己心里是这么觉得的,他认为自己和卧龙诸葛亮相比,还是要稍逊一筹的。不过呢,实际上徐庶和诸葛亮之间的才能等各方面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真要说起来,他俩其实是差不了多少的呢。

徐庶可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呐,他的聪慧程度堪称绝顶。这样的一个人,连曹操都有所耳闻,听闻关于他的种种之后,曹操不禁发出了赞叹之情呢。

要知道啊,刘备原本是有机会好好任用徐庶的,可谁能想到呢,还没等刘备真正开始充分发挥徐庶的才能,让他大展身手呢,那老奸巨猾的曹操就使出手段,硬生生地把徐庶给弄走了,就这么把人才从刘备这儿给强行拐跑了呢。

话说刘备当时也算是运气不错呢,就在徐庶不得不离开他之前,做了一件对刘备而言极为重要的事,那就是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可别小瞧了这一推荐,就因为它,整个三国命运的走向就如同被触动了机关一般,那原本仿佛静止的命运齿轮,这下终于缓缓地开始转动起来啦,后续一系列精彩又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也由此渐渐拉开了帷幕呢。

要知道,刘备心里可是十分明白的,他要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光靠现有的这些人可不行,还得招揽更多的人才才行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才来帮忙分担各项事务,就靠诸葛亮一个人忙里忙外的,那迟早得把他给累垮,到时候还怎么去实现大业呢,所以刘备深知这一点。

再者说,手底下要是人才众多的话呢,这些人之间是能够相互制约、彼此牵制的哦。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防止出现那种某一个人独自掌控极大权力的状况啦。实际上呢,这么做就是在对诸葛亮有所防备。

要知道,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想要真正赚到大钱,那可就得依靠那些业绩表现非常出色的经理们啦。毕竟他们凭借着出色的业绩,为公司带来了不少的收益。所以呢,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是绝对不能亏待人家的,得对人家好才行呢,不然的话,人家要是心里有了想法,不好好干了,那对公司的发展可就不利咯。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刘备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境,想要突破这样的局面,对他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寻觅更多有才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啦,只有这样,或许他才有机会去改变现状,在这复杂的局势当中站稳脚跟,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呢。

不得不说,在寻觅人才这件事儿上,刘备的眼光那可比诸葛亮厉害多啦。就拿找人才来说吧,刘备看人的眼光着实不一般,相比之下,诸葛亮在这方面就稍显逊色咯,刘备在这方面的本事那是相当突出的,确实要比诸葛亮强上不少呢。

想当初,在荆州刺史刘表的帐下,那可是猛将如云呐,有好多将领都有着非凡的本领,足以担当重大的任务呢。然而在这诸多猛将当中,刘备却偏偏看中了魏延。这魏延呢,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显得平平无奇的,但就是入了刘备的眼啦。

在诸葛亮的眼中,他单单从面相上去打量一个人,就觉得这人看着就不像是个好人呢。并且,他还发现这人有着很明显的反骨哦。诸葛亮心里就琢磨着,等到刘备去世之后,这人是极有可能会做出叛逃之事的呢。

诸葛亮呢,一直以来都跟魏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就是不跟他太过亲近。并且在平日里,诸葛亮也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和魏延之间的往来,能少接触就少接触呢。

然而刘备的做法可就大不相同啦,他是直接给予重任的。要知道,汉中对于蜀汉来说,那可是极为重要的一处地方呢。想当初,刘备要从汉中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就一直在琢磨着,到底该让哪一位得力的大将留下来镇守此地。

不少人都认为,理应由三弟张飞承担守卫的职责。

无论是从资历方面来看,还是就军功而言,张飞都完全具备足以胜任这个职位的条件。

谁都没有想到,刘备竟然做出了一个十分破格的决定,那就是提拔魏延去镇守汉中这么重要的地方呢。要知道,这可太出乎大家的意料啦。就连张飞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是一脸的懵圈,完全搞不明白刘备为啥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要知道,魏延可是没有让刘备失望。在被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之后,魏延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不错呢。他在汉中坚守着,整个防守工作做得极为稳健,一直到最后,最起码都确保了汉中城没有丢失,也算是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啦。

镇北大将军王平

在刘备所提拔的将领当中,除了魏延之外,还有一位将领,那就是王平。乍一看,王平似乎平平无奇,但实际上,他可是蜀汉后期极为重要的人物,堪称中流砥柱一般的老将军呐。

王平是这么一个人,他是识字的,不过呢,却不怎么会写字。而且,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对军事方面有着颇为深入的研究呢。

在时光的流转中,王平渐渐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岁数。这个时候呢,他做了一个选择,没有去太远的地方,而是直接就在距离自己比较近的曹操帐下,谋了个官职,开启了自己在那里的为官生涯。

在曹操的营帐之下啊,那可是能人将领多得如同天上的云彩一般,数不胜数呢。就拿王平来说吧,他这个人呢,性格特别稳重,是那种不喜欢咋咋呼呼,就喜欢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真正有意义、有分量的大事的老实人。可在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环境里,他这样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似乎就注定了没办法得到曹操的特别重用呢。

之后呢,王平跟着曹操去出征攻打刘备。这一仗啊,曹操那一方输得可真是相当惨呐。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平就做了一个决定,他选择去投奔刘备啦。要知道刘备向来给人一种老实厚道的印象呢,大概王平也是觉得跟着这样的人更靠谱些吧,所以就做出了投奔刘备的举动。

刘备见到王平之后,在那一瞬间,心里就认定了王平是个人才。

你可别去琢磨刘备是通过何种方式看出来的,要是非要问个究竟的话,那就只能说是靠着他的直觉给感觉出来的啦,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依据或者途径呢。

王平在投降刘备之后没过多久呢,就被刘备授予了牙门将这样的职位。要知道,这牙门将在当时那也是挺重要的一个职位呢,能得到这样的任命可不容易。就连赵云看到王平如此迅速地获此任命,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些羡慕的感觉呢。

想当年啊,赵云那可是战功赫赫,在战场上那是拼杀无数,立下了相当多的战功呢。而且在保护刘备以及刘禅等重要人物方面,那也是做得极为到位,把他们的安危守护得妥妥当当的。就这样,经过了好些年的不懈努力,赵云才一步一步地当上了相应的官职。可再看看王平呢,人家一来就直接当上了那些官职,这情况和赵云比起来,还真是差别不小呢。

诸葛亮发觉刘备着实是很有眼光、能识得人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便把自己心里极为欣赏的马谡也推荐给了刘备。

刘备对某个人的看法很不怎么样。在刘备眼中,这人一天到晚就晓得吹牛,光会说大话,实际上呢,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并且,这人还特别狂妄自大,那种目中无人的劲儿,让刘备觉得他以后肯定干不成什么大事。基于这些原因呢,刘备就叮嘱诸葛亮,要和这个人保持距离,离他远点儿才好呢。

在那个时候,诸葛亮心里头其实是有点儿不服气的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诸葛亮看来,马谡这个人呢,和他自己聊天的时候,那可是能聊得特别顺畅,有来有回的。在诸葛亮的认知当中,能做到这样的人,那就说明是有着挺大才能的。

就这样,诸葛亮并未听从刘备所给出的建议。他不但依旧和马谡保持着往来,而且从长远打算,心里还琢磨着要把马谡当作自己未来的继承人来着力培养呢。

在诸葛亮展开第一次北伐行动的时候,马谡主动站了出来,向诸葛亮请求前往镇守那刚刚被蜀军拿下的街亭。诸葛亮听闻马谡的这一请命之举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下就应允了下来。不过呢,诸葛亮考虑得十分周全,他深知街亭这个地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不容有失,虽说马谡有一定的才能,但为了预防万一,避免出现什么意外状况,诸葛亮特意安排了行事向来稳健的王平与马谡一同前往街亭镇守。如此一来,也好有个更为稳妥的保障。

实际上啊,诸葛亮对王平是颇为欣赏的呢。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位王平老将军身上有着很突出的优点哦。他为人特别稳重,行事那是稳稳当当的,让人感觉很靠谱。而且呢,他在防守方面还十分擅长,在战场上负责防守相关的任务时,那表现可是相当出色,总能把防守工作做得很好呢。所以诸葛亮才会挺欣赏他。

不过呢,王平实际上并非是主将哦,主要的大权其实是掌握在马谡手里。

在大军临行之际,诸葛亮曾特别着重地叮嘱,明确指出绝对不能把大军安置在野山上扎营啊。可那马谡呢,全然不把诸葛亮的这番告诫放在心上,等大军抵达目的地后,他竟然径直就把大军驻扎在了野山上,压根没理会诸葛亮之前的强调。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平看到眼前的局势后,赶忙极力去劝解马谡。他苦口婆心,试图让马谡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改变当下的做法。然而,马谡呢,根本就没把王平的劝解当回事儿,依旧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没什么问题。可结果呢,在和魏军交战的时候,马谡带领的军队完全不是对手,被魏军打得那叫一个惨啊,整个军队一下子就溃败得不成样子了,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

当魏军凶猛地猛攻过来的那一幕出现后,王平展现出了非凡的镇定,完全没有被这看似吓人的景象给吓住。只见他身先士卒,亲自出马,带着众多将士们一同敲起了鼓,那阵阵鼓声在战场上响起,仿佛是在向魏军宣告着他们毫不畏惧的决心。

你知道吗?当时啊,魏军的主将是张郃呢。就在某个时刻,他忽然听到了一阵特别大的鼓声传来。这鼓声那叫一个响亮啊,在张郃听来,就觉得情况不太对劲了。他心里寻思着,这鼓声响得这么厉害,搞不好这附近藏着好多伏兵呢。出于谨慎考虑,张郃最后就决定停止进攻的行动啦,以免中了人家的埋伏,陷入不利的局面。

王平在看到当时那种情形后,赶忙把剩余的蜀军召集起来。随后,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支队伍,最终成功带领着大军安然无恙地撤离了所在之地,顺利完成了这次的撤离行动,使得蜀军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街亭之战的失利,着实让诸葛亮痛心不已。要知道,在此之前,诸葛亮可是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呢,做了大量的谋划、筹备等工作,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全,满心期待着能够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各项事宜。然而,这街亭一战的失败,就仿佛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所有的希望,之前那些辛辛苦苦所做的全部努力,一下子就都化为了泡影,什么都没有剩下,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到无比的痛心呢。

诸葛亮向来对马谡极为器重,然而在马谡犯下过错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私情而有所偏袒,依然严格按照军法对马谡进行了处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平,他不但没有因为和马谡一同参与相关战事而受到惩罚,反倒凭借着在过程中积极进行劝谏,并且在护军归来这件事上表现出色而立了功,因此得到了升职的嘉奖,被委以重任,开始直接统领那支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了。

说起无当飞军啊,那可是一支相当厉害的特种部队呢,尤其擅长打野战哦。在蜀汉后期的时候,由王平率领的这支无当飞军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为蜀汉的局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呢。

王平可是一位极为忠诚且听话的将领。在经历了第一次北伐之后呢,诸葛亮对他的信任那是与日俱增,越来越看重他了呢。

在当时的诸多情形下,存在着一些极为重要的地方,而诸葛亮在安排防守事宜的时候,每次都会将这些关键之地的防守重任交付给王平。这是因为诸葛亮深知王平此人的能力和特点,相信他能够在这些重要之处担当起防守的职责,守护好相应区域,确保局势的安稳。

就拿诸葛亮来说吧,当年他在对祁山进行围困作战的时候,下达了一道命令,让王平去负责防守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点,那就是南围。

之前在攻打街亭的战役中,张郃立下了功劳。这不,因为这个缘故,司马懿又派张郃出马,让他去和王平再较量一番。对于这次张郃前去与王平对阵的情况,诸葛亮特意叮嘱道:“王将军啊,你只需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就行啦,可千万不要主动出去和敌人交战。”

王平一听这话,心里就琢磨开了,这说的不正是自己最拿手的事儿嘛。自己在这方面那可算是颇有专长,所以一听到相关内容,就觉得这对自己来说,完全就是擅长的领域。

张郃抵达南围之后,蜀军这边使尽了各种办法去挑衅,可那王平呢,就是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无论如何都不出去迎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魏军打算对南围城展开强攻行动。面对魏军的这一举动,王平负责指挥蜀军进行抵抗。在那几天里,战斗那叫一个激烈,蜀军在王平的指挥下奋力反击魏军的进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地打了好些日子呢,可结果呢,魏军这边强攻了好几天,却没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不仅如此哦,这一番强攻下来,魏军自身还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伤亡,士兵们那是损失了不少。到了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魏军的张郃只好无奈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场强攻南围城的战事也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了。

在诸葛亮于五丈原溘然长逝之后,魏延和杨仪之间便起了激烈的纷争,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矛盾不断激化,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各自出动军队,差点就真的大打出手了,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话说当时那种情况,王平瞧见状况后可不含糊,立马就带着军队赶过去阻拦了。您还别说,到最后这两边还真就没闹腾出大规模的冲突来呢。这是为啥?原来,王平赶到之后,把魏延手下的那些士兵都给遣散了,就这么着,一场可能发生的大冲突就这么神奇地给化解了,想想还真挺有意思的呢。

魏延在失去了大军这一重要资本之后,瞬间就变成了孤身一人的状态。孤立无援的他,最终遭遇了马超的弟弟马岱,并且被马岱给斩杀了。

在诸葛亮离世之后,王平便慢慢地开始挑起了诸多重要的担子。要知道,诸葛亮那可是有着极为卓越的智慧,仿佛能洞悉一切,在诸多复杂局势面前都能做出精准且英明的决策。而“五虎上将”呢,各个都身怀绝世的武艺,在战场上那是勇猛无比,令敌人闻风丧胆。相比之下,王平既没有诸葛亮那般超凡的智慧,也不具备“五虎上将”那样厉害的武艺。不过呢,王平他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智慧,这种智慧是独一无二的,是别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的,也正是凭借着这份独特的智慧,王平在后续的诸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

蜀汉的诸葛亮啊,那可是被视作“希望之光”般的存在呢。可就是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离世了,这消息一传到曹魏那边,那些人可就乐开了花,甚至都笑得合不拢嘴,就好像捡到了大便宜似的。他们琢磨着,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得赶紧抓住才行。于是曹魏这边就下了决定,要趁着诸葛亮离世这个时机,对蜀汉发起强攻。他们心里想着呢,就算没办法一下子把蜀汉给彻底拿下,那也得从蜀汉身上狠狠撕下它个二两肉来,好歹得捞点好处。

蜀汉这边其实心里也很清楚曹魏的那些想法。在这样的形势下,王平就肩负起了重要的防守任务,他率领着足足三万蜀军,驻守在了极为关键的汉中之地呢。要知道,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蜀汉明白不能让曹魏轻易得逞,所以安排王平带领这么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在此镇守,就是为了抵御曹魏可能发起的攻势,守护蜀汉的这一处要地。

曹魏这一方所派来的人乃是大将军曹爽,这个人可真是够狂妄的呢,居然狂妄到把自己都当成皇帝啦,完全就是一个蠢笨之人。

事实上,有不少人都不主张在这个时候去攻打蜀汉。为啥呢?因为诸葛亮刚刚离世,蜀军的士兵们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当中呢。而人在这种悲痛情绪笼罩的时候啊,往往会憋着一股劲儿,他们的作战意志反倒变得极为高昂。简单来讲,这些士兵们正满心悲愤,正愁着没地方发泄这股子火气呢,要是这时候去攻打他们,那可不得遭遇顽强抵抗嘛。

曹爽心里盘算着通过攻打蜀汉来建立功勋,以此为途径去谋取更多的好处。然而,颇为不巧的是,在他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遇到了王平这个人,这也使得事情的发展有了不一样的走向。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面对的敌人人数众多,足足有好几万呢,而我方这边仅有三万多人,双方力量对比起来那差距可真是相当悬殊。不过呢,在王平的有力坚守之下,汉中这块地方依旧稳稳当当的,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一样,牢牢守住了,没有被敌人给攻破。

在当时的局势下,蜀汉派出了援军前来支援相关战事。随着这批援军的抵达,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面对蜀汉援军加入后的新局面,曹爽一方应对起来颇为吃力,在一系列的交锋之后,最终曹爽遭遇了大败的结局,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撤回,此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场仗打下来,结果可并不理想呢。原本想着能在这一仗里建立功勋、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谁能料到啊,不但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反倒起到了反作用,使得曹爽走向身死的速度变得更快了。

在那之后的日子当中,王平基本上一直驻守在汉中地区。每次魏军面对驻守在此处的王平,压根就提不起与之交战的心思,往往都是望而却步,不敢轻易与之展开战斗呢。

在之后的日子里,王平凭借着在镇守汉中这件事上所立下的功劳,得到了相应的封赏,被册封为镇北大将军。就在这个时候,一种被称作“平安三侯”的局面随之出现了。

王平负责镇守在北边的汉中地区,其主要职责是防备魏军来袭。而在南方,镇南大将军马忠则承担着在南中一带进行防守的任务,他所防备的对象是南方的少数民族。

接下来要说到车骑将军邓芝,他当时正负责防守着来自江东的那些人呢。这里得提一下,邓芝可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云台二十八将”里排在首位的邓禹的后代。

有三位将军,他们各自驻守在三个极为关键的所在。这里面有个情况值得一提,那就是邓芝,他正是由王平推荐,然后才去到相应地方的呢。

王平独自在北边进行驻守,其目的在于提防曹魏的大军。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曹魏大军实力强劲,对己方存在着不小的威胁。而王平承担起在北边坚守防御的重任,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任务安排,这一行为最终也注定会成为一件了不起的大功。

一方面要防止曹魏的大军前来发动进攻,另一方面还得协助诸葛亮去消灭魏延,这么做也可以说是帮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

推荐邓芝前往镇守东边防线,以抵御江东那些小辈率领的大军。这么做,也可以说是间接地替关二爷关羽报了仇呢。要知道,此前江东方面的一些举动可是和二爷的遭遇有着不小的关联,如今安排邓芝去守住东边,防范江东大军,就仿佛是出了一口恶气,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为二爷讨回了公道,报了那份仇啦。

王平人在北方,可心里却始终挂念着其他地方是否安全。

王平这位将领啊,可是在汉中足足镇守了二十多年之久呢。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镇守期间,基本上就没出现过什么特别大的状况,可以说一切都还算平稳。而他,正是刘备生前特意加以提拔的一位将领哦。

大家知道吗?在历史上有个人叫王平,他凭借着自身不懈的努力,硬是给蜀国延续了长达20多年的国运呢。要是没有王平这番作为,蜀国的历史走向可就完全不一样啦,那将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画面咯。

0 阅读:6
云深不知鹿

云深不知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