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有不少家长都担心厌学的孩子是否能顺利返校,担心返校后孩子无法吃苦和玻璃心会不会好转一点?
担心并不会让事情好转,焦虑反而让家长先孩子一步崩溃了,想让厌学的孩子顺利返校,父母不应该每天小心翼翼试探和跟孩子确认是否返校,而提前做好5个反向呈现:
第一个反向呈现:父母保持稳定的情绪,接住孩子的各种幺蛾子。
我见过很多厌学的孩子,都是父母情绪很容易过山车,孩子学习或状态好一点时,父母的情绪很稳定。
一旦孩子玩起游戏或说出不上学之类的话时,父母的世界瞬间都坍塌了,开始焦虑、失眠,吃不下,睡不着,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得想办法说服孩子,让他去上学。
当父母有这样想法时,情绪已经崩了,心理已经失衡了。
这时,不仅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反而自己也成了新的问题。
当父母情绪起伏不定或崩溃时,即便掩饰得再好,也骗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觉察力,这时孩子看见父母的失控,要么内疚,要么自责,要么烦躁,也就更加难以返校了。
追溯一下孩子厌学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过高导致孩子对自我要求很高,做不到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情绪内耗,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做什么都做不好。
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愿意再面对学校了,只愿意躲起来,毕竟不做就没有挫败,也不用一次次证明自己是个废物。
所以说父母稳定的情绪,是可以溶解孩子的负情绪的,当孩子对自己多点认可时,就不会那么激烈排斥学校和学习了。
第二个向向呈现:面对厌学的孩子,不提成绩,不提学习,反过来重塑亲子关系。
很多孩子的厌学情绪,都是源于父母长期以来对孩子的高要求。
可能父母会说,我没有对孩子要求很高呀。有时父母有意无意提起成绩,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其实是变相在指责孩子不够好。
父母哪怕嘴上不提成绩,但把成绩和学习高频的跟孩子输出,就会让孩子有种:我的父母只爱我的成绩,只关心我的学习。
这时,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问题很敏感,也会跟父母越来越疏远。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跟只在乎自己成绩和学习的父母走心。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是不得不依赖,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认可和信任父母,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说:我的父母根本不理解我。
父母如若真的为孩子好,就少提成绩和学习,多去重塑亲子关系,多去关心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第三个反向呈现: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去干预孩子的生活与自由。
这段见了很多父母拿着为孩子好,做出了很多干涉孩子自由的事。
比如看见孩子反锁门不出来,父母急着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次次敲门,孩子不开。然后父母就用钥匙去强行打开房门,要么强行撬门。
这些极端的行为,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还振振有词:我是关心孩子,孩子不听话,我才会这样做。
孩子大了,想有自己的空间,想锁门不被打扰,想独自相处一会,真没什么问题,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和默许,而不是总想宣示主权,时刻想让孩子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
孩子即便反锁在屋里,也没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真没必要锱铢必较。
第四个反向呈现:停止唠叨、埋怨、抱怨和指责孩子,多去倾听和回应孩子的感受
阻碍孩子自由发展的另一个致命因素,就是父母的唠叨和各种负面评价。
在父母的潜意识里,有种不打不成器,不骂不成才,不说孩子不长记性的教育理念。
遗憾的是,父母越是打骂,越是贬低孩子,孩子越容易出现自卑以及玻璃心等各种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引导人,如果孩子得到的回应都是负面,都是打压,很难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也很难让孩子变得乐观,积极和向上。
另外,父母总是拿着“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的家长权威,给孩子灌输一些人生大道理以及成功捷径。
那些正确的道理,的确都是父母验证过的宝贵经验。但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只会引起排斥反应,毕竟年代不一样,而且孩子跟父母的成长轨迹也完全不同。
所以一种模式代际强套,大概率会一片狼藉,徒劳无功。
倒不如父母俯下身,放下父母权威和所谓对的人生大道理,多听听孩子怎么想,怎么说。
孩子的感受是第一位的,正确的道理先往后排,只有孩子被理解,被重视时,他才会听父母的人生道理。
第五个反向呈现:父母要及时转念,提升自己的心力,接纳孩子现状,帮助孩子走出厌学
对于厌学的孩子,我对父母的劝告是:先放下要改变孩子的想法,先去改变自己,先去接纳孩子。
因为父母不接纳或强硬改变孩子的想法,是无效的,只会两败俱伤,还会让亲子关系恶化。
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强拉孩子,而是父母转念去改变自己,放下之前的一些成见与改变孩子的执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去改变自己一触即发的焦虑,去尝试先溶解父母自身的焦虑与恐惧。
当父母情绪稳定,心力强大能接住孩子的情绪时,才会让孩子觉得安全感,孩子慢慢就有心力走出内耗和各种负情绪了。
当孩子被看见,被认可,被父母温柔以待时,孩子的厌学情绪自然就慢慢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阳光、乐观和进取的人生态度。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投射,父母改变了,孩子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