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贺子珍没被安排工作,毛主席罕见大怒:难道她的资历还不够?

梅梅评历史 2024-01-14 10:21:03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

为了让他尽快熟悉情况,当地革命武装队伍的领导人袁文才,把山上的战友一一向毛主席做了介绍。

当介绍到一位18岁的姑娘时,毛主席大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战斗环境中,还有年轻的姑娘能吃得了这个苦。

袁文才立即解释:“她叫贺子珍,是永新第一任妇女部长”。

毛主席开玩笑道:“我还以为她是你的女儿,或者是哪位同志的家属呢!”

袁文才不由得语带赞赏:“别看她只有18岁,去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也算是我们这儿的老革命了!”

这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第一次见面。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十载岁月里,他们将会成为彼此最亲密的战友。

一、井冈山初遇

1909年,贺子珍出生于江苏永新的一个私塾家庭,作为家中的大女儿,她从小就有胆有识。

16岁那年,在哥哥贺敏学的带领下,贺子珍成了永新县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上了井冈山之后,她又成了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

当时的贺子珍年轻、漂亮,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盛满了秋水一样,所以,大家送了她一个外号——“永新一枝花”。

与贺子珍的明媚照人不同,毛、贺二人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是非常狼狈的。

据贺子珍后来回忆,当时毛主席穿了一身破旧的灰色中山装,脖子里绑着一根红色的识别带,他个头虽然很高,但神色疲惫、颧骨突出、身材瘦削,由于长途行军时磨破了脚,又化了脓,所以,走路不便,还拄了根拐杖。

即便如此,他的眼睛里依然充满了坚毅和睿智,看着就让人莫名心安。

在日后的越来越多的工作接触中,他们给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贺子珍正和毛主席、朱德等几位同志开会,突然敌人来了,贺子珍二话没说,拿起两把手枪,跨上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就冲了出去。

接着朝东西各放了一枪,敌人听到枪声,连忙调转方向追了出去,贺子珍转了一圈把敌人甩开后,自己又若无其事骑着马回来了。

从此之后,毛主席对这位“双枪女将”开始另眼相看。

而贺子珍在与毛主席的相处过程中,也慢慢发现了他的许多过人之处。

1928年,两人在永新塘边村打土豪分田地时,又遇到了一股武装敌人,他们疯狂叫嚣:“要活捉毛泽东,到蒋介石那里领赏。”

贺子珍非常紧张,因为此时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和连队都下到各村做群众工作去了,敌众我寡,这可如何是好?

只见险境中的毛主席没有一丝慌乱,反而淡定的抽着烟,开始指挥群众有序撤离。

敌人进村后没有找到一个人,心里已明白八九分:

这是提前做了准备了,说不定还有埋伏,还是赶紧退走吧。

贺子珍被毛主席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的革命领袖气质所打动,两颗互生爱慕的心,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1928年5月,35岁的毛主席和19岁的贺子珍正式结为连理。

二、十年婚姻

从1928年到1937年,从井冈山到陕北延安,贺子珍与毛主席度过了艰苦又幸福的十年战斗时光。

婚后,贺子珍担任起了毛主席的秘书工作,她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毛主席,在工作上,也竭尽所能地减轻他的负担。

为了给毛主席补充营养,贺子珍不顾冰冷的河水,亲自跳到河里捕鱼抓虾;

毛主席爱吃辣椒,贺子珍就千方百计从老乡手里买来辣椒,给他做着吃;

毛主席时常便秘,贺子珍就步行40多里路,向医生借大便通气管;

毛主席爱读报,贺子珍就想尽办法收罗报纸,遇到有价值的材料,贺子珍还会提前标记、收集起来,以供毛主席参考,而用掉的旧报纸,贺子珍就留着给毛主席卷烟……

在此期间,敌人的轰炸机从没消停过。

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所在的连队遭到了敌机轰炸,为了掩护一位受伤的老红军,贺子珍的头部、背部、四肢不幸被弹片击中,她瞬间鲜血直流、昏迷不醒。

医护人员虽然全力救治,但在长征途中,医疗条件实在有限,医生也只能简单处理一下伤口,把嵌入她皮肤表皮的一小部分弹片夹出来,然后敷上白药,把伤口给包扎起来。

就这样,这17片弹片中的绝大部分就一直留在了贺子珍体内,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病痛折磨。

在经过几天的抢救后,贺子珍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看到她的伤口还是不断的往外渗血,连队领导就建议把贺子珍留在当地老乡家里养伤。

匆匆赶来的毛主席知道了这个消息,立马拒绝了连队领导的建议,他斩钉截铁地说:

“不能把子珍留在老乡家里,一是无医无药,没法救治,二是安全没有保证,就是要死也要把她抬着走!”

后来,贺子珍回忆这件事说:

“是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我当时昏迷着,不知道连里曾决定把我留下,放到老乡的家……如果那时毛主席同意了,我就没命了。我的伤势很重,农村又没有医疗条件,不要说碰到敌人了,就是光躺着也会死的。”

像这样九死一生的情形,不仅发生在毛主席和贺子珍身上,也发生在他们的子女身上。

贺子珍先后十次怀孕,在艰苦的条件下,只生下来六个孩子。

但最后留在他们身边的,只有一个叫娇娇的女儿。

其他的不是早夭,就是生下后寄养在老乡家里,找不到了。

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的残忍啊!

红军到达陕北后,革命形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矛盾,也在这对患难夫妻中渐渐产生了。

关于两人的性格,毛主席曾形象地打过一个比方:“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钢铁相撞,响个叮当。”

红军到达陕北后,许多知识青年纷纷涌进革命圣地延安。

他们带来了更新的知识,更时髦的生活方式,毛主席整天忙于与他们交谈,无意间冷落了妻子贺子珍。

这位从不服输的女战士,怎么甘心落后呢!

她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她要取出身上这些日日夜夜折磨人的弹片!

贺子珍下定决心,准备离开延安到上海去。

面对妻子的决绝,毛主席极力挽留,但这个外柔内刚、不惧任何险阻的“女司令”,怎么会轻易改变主意呢?

就这样,贺子珍收拾行装,只身到了西安,她准备从这里转赴上海,并让人给毛主席带回了一块手帕,上面写了四个字:“从此诀别。”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此时的上海已经沦陷了。

毛主席又再次发来电报,请求贺子珍回到延安,但贺子珍不为所动,她想着既然出来了,就得完成目标才回去,上海既然去不成,那就去苏联吧!

1938年春,贺子珍转道兰州、迪化,最终到达了苏联。

但事情的进展并不如她想象中那么顺利,甚至可以说,事与愿违。

先是苏联医生告诉她,由于时间太久,她身上的弹片已经被肌肉、头骨、肺叶包裹,不可能再取出来了,只能长期忍受这种折磨。

而后,贺子珍在苏联生下的最后一个儿子廖瓦,仅仅十个月大,也因感染肺炎不治身亡。

再后来,国内传来消息:毛主席再婚了。

更令人心痛的是,由于沟通不畅,贺子珍与苏联方面产生摩擦,竟被当做精神病关押了起来!

这一件件不幸的事情,击垮了这个曾经无所畏惧的女战士。

贺子珍曾经在给毛主席写信时说,“在苏联的生活比长征还苦啊!”

直到1947年8月,贺子珍才在王稼祥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三、久别重逢

回到祖国后,贺子珍先是留在哈尔滨总工会工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又被调去了上海,与哥哥贺敏学、嫂子李立英生活在一起。

1950年2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视察哈尔滨时,突然问秘书叶子龙:“贺子珍在哈尔滨吗?她现在做什么工作?”

叶子龙想了一会,回答说:“她现在已经去上海休养了,目前没有工作。”

一听这话,毛主席罕见发了脾气:“为什么不给她安排工作?难道她的革命资历还不够吗?!”

事后,毛主席还专门联系了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提出贺子珍的生活费用从他的稿费里出,并建议给她安排个工作。

在了解了贺子珍当时的身体状况后,陈毅给主席回电说,贺子珍是老革命,而且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本该由组织安排工作,可她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让她暂在上海休养,是最好的选择。

毛主席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才放下心来。

之后,贺子珍不愿让毛主席的处境为难,始终通过女儿李敏,保持着与毛主席不远不近的联系。

在他们的交往信件中,贺子珍提到最多的,就是“请你注意身体”。

虽然她久病缠身,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每逢寒暑假结束,她都会让女儿带去一些毛主席爱吃的新鲜蔬菜、瓜果等。

而毛主席也会不时的捎些东西来。

有一次贺子珍因为反复听毛主席的讲话,把收音机烧坏了,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专门又送给她一台最好的熊猫牌收音机。

毛主席曾不无感伤的对女儿李敏说:

“我知道,你妈妈生病都是为了我,都是因我而起,只有我才能治好她的病。可我有什么办法呢?李讷已经18岁了……”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正在南昌闲居,忽然,她接到一个通知,请她立即上庐山。

贺子珍以为是组织派她去休养,便没有想太多,直接登上来车就走了。

谁知,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贺子珍竟在庐山“美庐”别墅的一间屋子里,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毛主席!

多年的情绪一下涌上心头,贺子珍顿时泪如满面,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毛主席见状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道:“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了吗?”

贺子珍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她哽咽着说:“我好多了,可看着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毛主席叹一口气,又问起了贺子珍当年在苏联的情况:“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闻言,贺子珍又哭了起来,她回答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他们在一起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毛主席站起来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谁知,事情出现了变化,这次见面,竟是他们分别22年后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大喜忽然变成大悲,贺子珍经受不住感情上的这种落差,一下子又病倒了。

但她对毛主席的思念和关心从未停止。

有时候,贺子珍会主动向哥哥嫂嫂倾诉对毛主席的思念,说着说着她就会流下泪来。

多年后,李立英回忆贺子珍难过时的模样:“她只是流眼泪,但不是嚎啕那种。”

四、相继离世

1976年9月,毛主席走完了他这辉煌的一生。

临终前,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个圆圈,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李敏才忽地想起来,爸爸这是不是不放心妈妈呢?

因为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

得知消息后,贺子珍强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没有在孩子们面前哭出来,只喃喃地说:“不是一直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早已磨炼了她的心性,关于毛主席的一切,早就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了。

此时的她,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直到3年后,贺子珍才终于如愿来到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看着毛主席的雕像和在水晶棺中的遗体,年已70岁的贺子珍终于没能忍住,痛哭失声,在送给毛主席的花圈上,她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在北京待了近一年后,贺子珍因身体原因仍返回上海静养。

1984年4月15日,孔令华突然接到一通电话:“贺子珍同志病重,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孔令华赶紧收拾行李,一家人匆匆忙忙从北京赶到了上海。

当时贺子珍高烧不退,再加上肝炎、糖尿病、肝功能衰竭等多种病症的困扰,病势越来越重,一度昏迷不醒。

18日早上,贺子珍突然清醒,看着守在身边的亲人,她还开玩笑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所以都来了。”

就在大家以为她的病渐趋好转时,当天晚上,贺子珍却再度高烧,陷入了昏迷。

19日下午,贺子珍永远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艰难曲折的一生。

五、身后事争议

作为一位走过了75年风雨人生的传奇女性,贺子珍一生扮演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她是井冈山上第一位女红军,为早期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与毛主席有长达10年的夫妻情分,陪伴毛主席度过了人生中的许多困难时期。

她是全国政协委员,却因种种历史原因“遗失”了档案资料……

这种种身份,都让上海市委对贺子珍的身后事无所适从。

临终前,贺子珍曾对哥哥贺敏学说:

“我这辈子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这是第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我死后能不能去北京?骨灰盒能不能放在北京的什么地方?”

贺敏学知道,妹妹这是放不下毛主席,想离主席近一点。

所以,在上海市委提议将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上海时,贺敏学当即提出了不同意见:

贺子珍在上海的时间是不短,但基本上没工作过,不是上海干部,是中央管的干部,你们这里也没有她的档案,主席本人(遗体)在北京,女儿女婿也在北京,把她的骨灰放北京,让她靠近主席,女儿女婿平常也方便去看,至于是不是放八宝山,放哪一室,由中央决定。

上海市委不敢擅自决定,只能将此事上报,最后邓小平一锤定音,做出了两项重要指示:

“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八宝山一室。”

八宝山一室是专门保存中央领导骨灰的地方,邓小平这两句话既对贺子珍的骨灰作出了安排,也敲定了贺子珍葬礼的规格。

贺子珍的临终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4月25日,全国各地的报纸争先报道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对这位老革命给与了高度评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长征过来的老干部贺子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

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当医务人员清理贺子珍的遗物时,发现她的遗物仅有两只旧皮箱。

其中一只皮箱里有一个“三等甲级”的革命军人残废证,这是1951年政府发的。

按照规定,她每年可以领取330元救助金,直到1984年,一共11220元。

但取款项签名栏没有一个字,这说明,贺子珍对这34年的救助金,分文未取!

她,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她,无愧于毛主席的伟大战友!

另一只皮箱里,装着一条红色的旧毛毯,贺敏学认出这条毛毯,竟是贺子珍与毛主席结婚时用过的!

没想到,贺子珍竟当宝贝一样珍藏了半个多世纪!

无独有偶,毛主席也珍藏了一件类似的”宝贝“!

贺子珍逝世20年后,她的外孙女孔东梅想起,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曾提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整理主席的衣服时,发现了一件磨得破破烂烂的灰军装。

李银桥看到这件衣服实在没法补了,就想把它给扔掉。

谁知,主席竟小心翼翼的接过衣服,放在腿上边抚摸边不舍地说:

“这件衣服跟着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啊!”

而洛川会议召开时,正是贺子珍离开毛主席前往苏联时。

毛主席一生情绪内敛,他大概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老战友吧!

3 阅读:609

评论列表

谁会记得我

谁会记得我

1
2024-01-26 00:31

致敬!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