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儿吼一顿后,我才发现:沟通最需要的不是耳朵,而是用眼睛看

兰妈谈育儿 2024-03-28 21:27:49

文/兰妈谈育儿

“你听见没有?”

“我说多少遍了”

“你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我不会再说第二、第三遍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是兰妈今天早上催大女儿上学的场景

可有了之前:“不催不动,越催越不动”的经验后,这次我提醒女儿“时间不早”后就直接盖着被子呼呼大睡

本以为“眼不见为净”,让孩子自个憋一憋就不会再拖拉磨蹭了

事实也证明,3分钟没动、5分钟没动,到了10分钟时女儿就火急火燎地起床了

从穿衣服、到洗漱,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

但到了临出门时,女儿又可怜巴巴地找到我说:“妈妈,我感觉不舒服,头好疼”

一想到女儿之前不想上学就装病的伎俩,我顿时火冒三丈,对她吼着说:“头疼也得去上学”

被吼之后,女儿气冲冲地背着书包就离开了家

当时我还暗自生气,觉得老大脾气太差、也太记仇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心怀愧疚

事情还要从吃午饭开始说起,中午放学后,我看到女儿用纸不停地擦鼻涕,就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没想到,她也顺势说出了心中的委屈:“妈妈,为什么妹妹每次不舒服的时候就请假在家里休息,而我每次不舒服,你就凶巴巴地吼我呢”

听到这里,我内心一紧,跟她解释说:“那是因为妹妹年龄小抵抗力又比较差,如果强行送到学校可能会加重病情,而你现在又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妈妈也是担心会耽误你的学习”

尽管这番交谈让大女儿内心不再那么大的反应,可我依然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委屈

也就是从那一刻我逐渐明白了,和孩子沟通最需要的: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眼睛去看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一点,建议记住以下三招,可以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频道

01

先等一等

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

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总容易变得针锋相对?归根结底还是“爱之深、责之切”

就拿兰妈自己来说吧,两个女儿都是一样养,可小学和幼儿园终究是不同的

自打上小学开始,老大的学习就不怎么跟得上,老师每学期也多少会有那么几次电话访问

特别是某段时间贪玩心强、没有好好学习了,那老师不出一个星期就准打电话过来

不想大女儿的学习掉队太后,将来在学习方面更吃力,平时对她就稍微严厉一些

这次不舒服闹情绪事件也是一样

我和女儿之间最大的沟通隔阂就是:“急性子”

孩子一说“不舒服”,我就潜意识觉得她在装病,这是第一大错

担心不舒服请假会耽误学习,就强硬态度地命令:“必须要上学”,这是第二大错

而孩子被伤害、从此关上沟通大门,也只需要这两句话就够了

幸运的是,我在伤害大女儿之后,她没有把这份委屈吞在肚子里,而是拿出来质问我“为什么妹妹生病就可以请假休息”

恰好是这番质问让我更深刻地看到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因为妹妹不舒服就可以请假在家休息,所以姐姐也想偷懒得到同样的待遇

这过分吗?从小朋友的视角来说,真的是再寻常不过了

特别是二胎家庭里的两个小孩,为什么要争宠?原因还不是在比较中看谁更能引起重视

当大女儿说完她的委屈,而我也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后,我还发现:“好的沟通就是多听一听对方的心意”

特别是解释“担心请假会耽误学习”过后,大女儿继续反驳说:“不会的”,我没有再急着打断她的话

而是耐心地等一等,听她讲述最近学习进步的一些细节,说到老师夸奖的地方,我还配合着点赞,表扬她:“最近进步很大”

后来,等到午饭过后临上学时,我又问她:“好点没有,如果还是难受不如在家休息半天”

没想到,事情却发生了反转,女儿直接对我说:“没事,就是总流鼻涕,这都是小事”

再看着女儿哼着小曲,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离开家的一幕,我的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

看吧,这就是好好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停下来等一等,等待孩子把自己心里面所想的话讲出来,那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也只限于当初的负面标签

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这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必修课,也是给彼此重新认知的一次机会

02

后问一问

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做

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故意跟父母顶嘴,本质上有所需才会有所争执,也相当于孩子的求救信号

多年之前,有一位单亲妈妈遇到这样崩溃的一幕

当时,她的儿子正在一旁做数学题

那一边抓耳挠腮、一边不停翻书的模样,看起来好像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为了帮助到儿子,妈妈就急忙询问:“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道题把你难住了,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受”

没想到,儿子听到后情绪大涨,特别焦躁地对妈妈吼着说:“你烦不烦呀,别管我”

就是这句话,把妈妈激怒了,她忍不住开始对儿子抱怨:“你对我发什么脾气,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以后还怎么考大学”

儿子听后,生气地推了她妈妈一下,然后撂下一句:“我考不考得上大学,和你无关”,就离开了房间

看着儿子在房间多待一秒都难受的样子,妈妈被气得眼泪直流

她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儿子如此忤逆,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修复这段连沟通都费劲的破碎关系

听完这段经历,我突然想到曾经上心理课时听老师讲了这样一段话:

“当一个人特别渴望把某些事做好,而能力有限又不能做好时,这个人的大脑就会分泌皮质醇,使人产生强烈的压力激素,内心也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郁闷地发泄愤怒”

其实,孩子动不动发脾气、顶嘴、或叛逆,从心理上来说,就是属于“无能愤怒”的沮丧感在作祟

特别是当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或者自我意识强烈的时候,他们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也会随之增强

这个时候孩子特别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时,他们就会投入过高的期待

一旦没有按照预期效果发展,还会因为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而将坏脾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所以,孩子乱发脾气、叛逆顶嘴了,也相当于一种求救方式,是他们处理不好自己情绪、也是遇到了困难的求救信号

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每当孩子发脾气、情绪沮丧时温柔地抱一抱孩子,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问一问:“需要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这种以孩子感受为主的沟通形式,就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安全感,也是用“眼睛”观察才能发现的细节

03

再看一看

发现孩子进步的地方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的话题

有位妈妈看到这篇文章后就给我留言,她说:

我家儿子就是这样,不管你让他干什么都是一副“凭什么”的样子,就连他自己的事情也是那样,让他写作业不听,故意拖延、磨蹭、甚至乱写乱画气人

你让他吃饭也是一样,不好好吃饭就算了,还故意挑三拣四,不是说菜咸了、就是说汤不好喝,我让他读一读优秀作文,他便要去看漫画小说

总之,就是你让他做的事情不干,你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做

听完妈妈的一番描述,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曾经女儿跟我顶嘴的时候也是这样,总是能把你气得火冒三丈,说很多苦恼又伤人的话

后来,我接触了一个名词,叫做:“挑衅式需求”

也就是这个名词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所有情绪都和他们的需求有关

只不过呢,大部分的孩子都缺乏完整的表达能力,只表达欲望、而不交流需求,就很容易发生不同的争论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之后想跟同学出去玩,他会先想着跟家长商量说:“我可以写完作业去找同学玩吗”

需要注意,在这份需求里有多个重要信息:

第一,约好了出去玩,有孩子对同学的承诺

第二,写完作业后玩,是孩子放松的正常需求

第三,学习好坏和玩无关,贪玩是孩子的童年标志

很明显,当父母的我们不考虑这些感受和需求,总是固执地认为“孩子一玩就会耽误学习”,那不同的认知差异就会很快激起一场“权力之争”

家长希望用强势态度压制、命令孩子,可孩子又岂是乖乖听话的主儿呢

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也因为看不惯父母的强势态度,他们就会选择故意跟父母作对,这其实也是孩子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曾经,还遇到过一个特别温柔的妈妈,兰妈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值得大家学习

那一次,这位妈妈带着她女儿到餐厅吃饭

小朋友嘛,总喜欢活蹦乱跳,刚坐在沙发椅上就迫不及待地脱掉鞋,赤脚站在椅子上跳来跳去

旁边的爷爷奶奶、和爸爸都劝说:“赶紧下来,太危险了,在工作场合脱鞋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女孩不听,继续蹦蹦跳跳,展示自己刚买的魔法棒

好在,正在任性挥舞、而其他人都劝说不动的时候,温柔的妈妈来了

只见,妈妈蹲下身子,摸了摸女孩的头,然后指着地上的水晶鞋说:“今天的鞋真干净,听说今天这鞋是你自己穿的、也是自己擦干净的,妈妈要表扬你,最近真的进步很大”

小姑娘一听,赶紧乖乖地坐在椅子上,还现场给妈妈展示自己穿鞋的认真模样

这就是温柔妈妈的聪明之处,巧妙地用优点激发孩子本能地做好某事,这种用心程度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心灵感应

你用眼睛看到孩子的优点,再用表扬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孩子在这种进步状态下自然就充满行动力

届时,我们再多鼓励孩子做好某事、提些建议,孩子是不是就会更好地接受了呢

那么,关于沟通最需要的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眼睛发现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43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