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驾”字的村名,为什么多和李世民、慈禧有关?

真观聊社会 2024-08-06 03:05:06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村名方面,得益于建都朝代多且时间久,许多村名的命名也与皇帝、皇室等之间扯上某种关联。以至于相关村名遍布西安东西南北,甚至出现重名现象。

等驾坡村(一),位于雁塔区等驾坡街道西影路东段。

该村名气很大,村名还被用作街道名。西安地铁8号线,竟然有两个站名取自该村村名,东等驾坡、西等驾坡。综合《西安村落记忆》和相关书籍资料,等驾坡村名由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说法:唐代这里属神鹿场里,原是唐朝时期的狩猎场,相传唐王李世民外出巡游返朝时,文武百官为表敬意,在此等候迎接圣驾,村名因之而得。从历史看,该村位于唐长安城东南,距离延兴门(位于东等驾坡西2公里)较近,从史实和逻辑上似乎更加可信。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东等驾坡、西董家坡(相传因董姓人居于浐河西岸坡上得名)。该志又记:“龙首渠,自元兴社等驾坡东流入,北流径白杨寨,又东流入东郭。”“浐水,南自三兆社倪家滩流入,北入元(延)兴门社等驾坡东。”说明清代后期已经称为东等驾坡、西等驾坡。据当地出土的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墓志,同样记为等驾坡。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则明确记为:东等驾坡、西等驾坡。随着历史变迁和人口发展,等驾坡逐渐变迁为后来以幸福路为分界的东等驾坡村和西等驾坡村两个村。

等驾坡村(二),位于长安区细柳街道(今属西安高新区)。

综合《西安村落记忆》和相关书籍,关于村名来历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相传该村是唐太宗李世民到今鄠邑区草堂寺上香时大臣们等候迎接圣驾之地,当时就建有村落,等驾之地加上地形特点,遂称等驾坡。此说流传较广;第二种: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听闻城西南的灵感寺香火极盛,便乘凤辇经该村前去拜香。窦太后返回时已是下午,烈日炎炎,口渴难耐,见半道上当地村民张伞捧茶侍于道旁,恭迎太后凤驾。窦太后饮茶纳凉,凤心大悦,遂赐村名“等驾坡”;第三种:汉光武帝刘秀在不得势时,为躲避追杀,曾藏于此地的麦草堆中等候天黑,于是得名等驾坡。从历史史实和地理位置看,前面两种说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后一种就不太可信了,因为西安地区流行刘秀逃亡的故事太多,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有,显然与史实出入较大。事实上,无论清嘉庆《长安县志》还是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其“地理”中都没有记“等驾坡”,只有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在记长安县232所初等小学时提到了“羊鹿村,等驾坡,阳原坊”。由此看来,上述传说可信度有多高真不好说,权且信其有。

幸驾坡村,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巡游长安,闻听城南神禾原上风光优美,香积寺神佛灵验,遂排驾前往进香,途经神禾原畔高坡之上的神禾庙歇息。古人将皇帝过往称作“幸驾”,该地遂得名“幸驾坡”。

清嘉庆《长安县志》多次提到“幸驾坡”,如“神禾原,自咸宁太乙山北麓,西北至幸驾坡入县界,”“潏水,出咸宁南山义谷,西北流径申店,西径幸驾坡入县界。”等。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亦记:“幸驾坡,一作恒家坡。”应该是音同而讹传讹变吧。

苗驾村,位于长安区灵沼街道(今属西安高新区)。

关于村名来历,版本较多。第一种,据《西安村落记忆》:村碑记,村建于宋初,系五代十国时期从外地逃难来的百姓所建,起初因祈求禾稼丰收而名苗稼庄。到了清同治年间,有一清朝王爷镇压回民起义曾亲临于此,遂易为苗驾村;第二种,据2000年出版的《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代建村,以苗姓得名。”并流传有“苗王在此村歇驾”的民间故事;第三种,据传,周武王时,窦氏扶周有功,册封窦龙为丰王,而且武王亲临窦家祖坟祭祀,村名遂叫“面驾庄”,后谐音为苗驾庄。清嘉庆《长安县志》和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地理”均记为苗家庄。清嘉庆《长安县志》另记:云兴观,在苗家庄,去城五十里。元大德二年(1298)修,有《碑记》。由此看来,正式称苗驾庄当是民国以后的事了。

乳驾庄村,位于长安区郭杜街道。

关于村名来历,据传:“羊村太子奶于乳庄,祝村跟着烧来汤”。是说某年间皇上因朝廷事变,于羊村避难,其太子因缺奶水而无哺乳条件,即由乳庄的奶妈代哺,又有祝村顾广喜一仆人专门负责太子和奶妈生活诸事。而且据传祝村原名的“祝”与“粥”相关。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东乳驾村、中乳驾村、西乳驾村。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东乳庄、中乳庄、西乳庄;还有一种说法,原有一茹姓居于村中而得村名,“茹”“乳”同音,故名。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该村及其周边村落均无茹姓居住。

惊驾村,位于长安区东大街道。

《长安县地名志》载:“村建于唐贞观年间。”又传:一日,李世民沿秦岭脚下东行,摆驾回宫,行走于一村庄前,一只猛虎突然窜出,跃过马前,坐骑受惊,咆哮嘶鸣,亦使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受惊,此村遂名惊驾村。但不知何因,清嘉庆《长安县志》却记为:景家村。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景家村,俗作惊驾村;还有一种说法,很早以前,村中住了九家人称九家村,后来念转音了成为惊驾村。

落(驾)庄村,位于长安区东大街道。

关于村名来历,《长安县地名志》载:“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去草堂寺敬香,曾在此村歇驾住宿,得名落驾庄。”据《西安村落记忆》:现保留着王家大户祠堂碑,清宣统元年(1876)所立,落款仍是落驾庄,胡家至今仍保留着清康熙年间(1663—1723)康熙帝为胡家一妇赐的贞节牌坊,上边写有“落驾庄胡氏”。但不知为何,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洛家庄,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洛家庄,俗作落驾庄。明朝草堂寺碑文记为雒家庄。看来俗称与官方名称差异较大。

歇驾寺村,位于灞桥区灞桥街道。

先传,周时此地有寺,因周幽王曾在此歇驾,后改寺名为歇驾寺。又传,唐代沙姓人在此建有家寺得名沙家寺。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西沙家寺、东沙家寺。另传,1901年10月,《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趋于平稳,慈禧太后离开西安返京,行至该村传谕陕西巡抚总督等官员:“北京宫殿宝物全被洋人抢劫一空,老佛爷如何能在北京安驾?”于是陕西官员再次紧急收集各种珠宝玉器追送临潼,慈禧太后方才离去,后此村改为歇驾寺。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东沙家寺,俗称歇驾寺东村。西沙家寺,俗称歇驾寺西村。《粮册》作东、西沙家。

聚驾庄,位于未央区三桥街道(今属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相传明嘉靖年间以姓氏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记:北巨家村、东巨家村、西巨家村。清嘉庆年间,聚驾庄、和平村、西围墙三村村民同居一地,统称聚驾庄。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巨家村东、西、北三村,今名巨家庄。此后,俗称聚驾庄。之所以出现“聚驾庄”的名称,据传秦时文武百官在阿房宫前殿朝见秦始皇前都将车马停在宫门外聚驾,于是村民就将村落取名为聚驾庄。“巨家”“聚驾”,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出现两种写法,好像也不难理解。据《西安村落记忆》记:1986年村两委会给上级主管部门行文,正式定名聚驾庄。

藏驾庄,位于长安区王曲街道。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藏驾庄,前志作蒋家庄。相传,早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前此地已有村落,为少数姜姓人居住,后来秦人势力壮大,将姜姓人赶过东濛溪沟。至今还有传言,南、北、中三江兆村村民为姜族后裔。因秦人多为蒋姓,村落称为蒋家庄。民国初年,因刘秀洞传说,改蒋家庄为藏驾庄。

元驾村,位于鄠邑区甘河镇。

据传,元顺帝在陕西封的一位亲王薨,葬于秦岭北麓嵋坞岭中段涝河西岸。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皇帝御赐的吴姓大臣来此守陵,植桑种田,勤事农耕,始成村落。环村有五塚故得名“五王晏驾村”。后人认为“晏驾”一词含有贬义而不祥,故改名为“元驾村”。

候(驾)坪村,位于长安区鸣犊街道。

据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候驾坪,前志作缑家坪。而《长安县地名志》记:西周初封卿士采邑于其境内,古鍭国,“候坪”为“候驾坪”的缩写,意即等候皇帝的坪地。据传汉武帝刘彻年少时贪玩,喜欢去终南山狩猎,期间会命令文武官员在此候驾。待年长之后不再贪玩,此地被人开垦使用,以至于定居成村并得名候驾坪。这是诸多带“驾”字村名中去掉“驾”字的特例,也许是觉得少一字好读或者别的,无从得知。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笔者详细查阅过西安较早的旧志《长安志》和《长安志图》,想查找关于村落的记载,但收获甚少。《长安志图》“卷中”目录列有“村名”: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记。《志》称下马陵讹为虾蟆陵,秦寿陵讹为韩生冢,建章宫讹为贞女楼,翠华殿讹为祭酒台。不特是耳,至以汉城为阳甲城,霸城门为万城门,覆盎门为红门,西安门为黄门,正武殿为讲武殿。城中又有白盎殿,亦不知是何名。然亦有传袭旧名而《图》《志》不载者,如以宣平门为玉女门,以其东有玉女山也;以西门为金天门,亦非野人之语。若此之类,又恐前代旧有是名耳。

从这段文字中,只能依稀看到“韩森寨““讲武殿”等村名的影子。而《长安志》其他内容中,在记山川、河流、古迹等时,倒是涉及一些村名,总共也只有20多个,比如大赵(兆)村、马坊村、皇甫村、宫张村(今恭张村)、骞村、杜永村、焦村、司马村、杜角村等,基本能让人与今天的村子联系在一起,而且主要集中于现今西安市城六区和长安区。

时至今日,上述带“驾”字的村名,我们已无法证明其由来的真伪,只能依据和相信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辨其真伪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众多村名带“驾”字这一现象,是西安地名、村名命名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使西安的地名命名体现出形式上和文化内涵上的多样性。

作者 | 高长安 | 地方志工作者

0 阅读:3

真观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