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主义在互联网接受者的应用

天道酬勤后备力量 2024-11-07 13:31:06

阅读毛选《反对本本(教条)主义》篇的反思,原文: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他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变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现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么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反思当今互联网接受者的本本主义。互联网接受者通常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在互联网上接收信息的人。反思如下:

1.信息接收方面

1.对信息源的盲目信任:互联网接收者可能会对某些权威媒体、网红博主或者特定领域的 “大 V” 产生过度依赖。例如,在健康养生领域,一些接收者会将某个知名博主推荐的养生方法当作绝对真理,不考虑个体差异和科学依据,就全盘接受并严格按照其建议执行。这种对信息源的教条式信任,使得他们忽视了信息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或错误。

2.片面追求数据和排名:部分接收者在选择信息时,会仅仅根据信息的点赞数、评论数、转发量或者搜索排名来判断其价值。比如在选择新闻资讯时,他们会认为排名靠前的新闻一定是最重要或者最真实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排名背后可能受到的算法推荐、营销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将数据和排名作为绝对标准的教条主义做法。

2.知识学习方面

1.死记硬背网络知识碎片:互联网上的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接收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模式。例如,在学习一些科普知识或者语言学习内容时,只是机械地记住网上看到的知识点,而不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场景。这种学习方式类似于传统的教条主义学习,没有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没有对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

2.迷信网络学习方法的普适性:有些接收者看到网上推荐的某种学习方法,如 “超级记忆法”“快速阅读技巧” 等,就认为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并且不加思考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他们忽略了个体学习风格、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对学习方法的迷信是教条主义在学习领域的体现。

3.观点形成方面

1.刻板印象的强化:在互联网环境中,接收者容易受到群体观点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在涉及地域、性别、职业等话题的讨论中,他们可能会根据网上的一些偏见性言论形成并强化刻板印象。当看到一些关于某个地区的负面报道后,就教条地认为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不去考虑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

2.非黑即白的观点判断: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情绪性,接收者在形成观点时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在对待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热点事件时,他们可能会简单地将观点划分为 “支持” 或 “反对”,并且不愿意接受中间立场或者其他合理的解释。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教条主义在观点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消费行为方面

1.品牌迷信和跟风消费:部分互联网接收者会对某些品牌产生迷信心理,将品牌的宣传和口碑当作绝对的购买指南。例如,在电子产品领域,一些消费者会盲目追捧某个品牌的产品,即使该品牌的某些产品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也会因为品牌的知名度或者他人的推荐而购买。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网络促销活动和潮流趋势的影响,跟风购买一些热门产品,这是一种消费领域的教条主义行为。

2.评价依赖和刻板的购买决策:在购物过程中,很多接收者过度依赖产品评价来做出购买决策。他们认为好评率高的产品就一定是好产品,而不考虑评价的真实性、评价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产品是否适合自己。这种刻板地依赖评价的购买行为,也是教条主义在消费行为中的体现。

感谢您的喜欢,点赞关注,支持更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