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12件月度科技大事,你知道多少?

锌产评科技 2025-01-28 03:33:14

作者 | 山竹

出品 | 锌产业

窗外已经依稀听得到炮竹声,一些勤快的人已经换上了新年的春联,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而我却恍惚停留在上一年的小尾巴里。

身在科技圈,我在2024年感受到了太多变化,有些变化尚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有些变化却已经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每个人。

作为一个科技行业记录者,半个科技行业分析者,对于过去这一年影响深远的科技事件,我自己也小小地做了一个总结。

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未来,也是为了为扑面而来的2025做一些准备。

这里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月:Mobile ALOHA,机器人游戏新规则

我认为2024年1月开出的最大彩蛋是,斯坦福大学大学开源的机器人项目Mobile ALOHA。

这个项目最初在媒体报道中神乎其神,被描述为一个可以自己煎蛋、做饭、洗碗的移动机器人(轮式底盘+双机械臂),后来经官方证实,这些技能都是由人类遥控实现的。

不过,也正是这类通过人类遥操作实现机器人高精度运动控制的方法,如今已经成为获取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数据的主流方法。

2月:XR行业规则制定者,苹果Vision Pro发售

2月2日,苹果Vision Pro正式在美发售。

作为XR行业最心心念念的一款产品,苹果Vision Pro一经发售引起全球热购狂潮,不少中国科技发烧友、博主,不远万里赶到美国排队购买这款产品。

然而,这依然是一款争议颇多的产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款产品在功能上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堆料很足,但不够颠覆,尤其售价还高达2.5万元。

这直接导致这款产品的热度并没有传递到普通消费者,全球销量不及预期,彭博社的给出的数据显示,这款产品在2024年全球销量不足50万台,用户活跃度也不及苹果官方预期。

尽管如此,苹果Vision Pro依旧成了规则制定者,这款产品发布后,MR眼镜成为主流,MR相关技术标准也逐渐向苹果聚拢。

3月:《我们的终结者2重置版》:全球首部AI电影

在大模型席卷全球,大家都在想,大模型到底能做些什么时,美国50位AI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用Midjourney、Runway、Pika、ComfyUI、Adobe等多个AI创作工具“翻拍”了卡梅隆1991年执导的科幻电影《终结者2》。

这个名为《我们的终结者2重置版》展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统治的世界进行对抗的故事,3月6日在美国首映,然而,首映即遇冷。

如果大家看过这部影片或相关宣传片就会发现,人工智能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惊讶的能力,这样的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完美”,需要人类花心思调教。

我的观点是,如果能用好AI,你将会像第一波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一样,从中获得百般益处。

但是如果现在你还用不好也不用着急,因为它终将会继续化繁为简,成为一项通用技术,你只需要持续关注,不要落伍就好。

4月: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中国有了自己的AI黄埔军校

国内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学院并不稀奇,早在2018年,南京大学就成为国内首个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985院校。

在这之后,国内高校当时兴起了一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学院的热潮。

清华大学是在今年4月27日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姚期智任首任院长。

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已经拥有多个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学院,例如从国外引入了众多青年学者任教的清华大学交叉研究院,就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一支活跃的力量。

不过,在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的当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了中国AI黄埔军校的角色,为接下来的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奠定基础。

5月:字节豆包降价,引发大模型价格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科技领域面对新兴热门技术的一大特色,2024年,中国经历了一轮百模大战,这其中,火山引擎在5月15日的发布会是一个开端。

5月15日,在火山引擎发布会上,字节正式对外发布豆包大模型,并宣布了0.0008元/千Tokens的超低定价,这成2024年大模型价格战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一个月里,阿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国内大模型核心玩家纷纷官宣降价,大模型的价格就这样被打了下来。

通过价格战圈用户是互联网时代头部玩家的惯用手段,大模型作为未来科技新基建中的新基建,有着难以估量的地位,而在经历了这半年的价格战后,大模型市场也有了收敛的趋势。

6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厂打工

6月12日,特斯拉官方账号在X(原Twitter)上做了一个年中总结,这份总结中提到,特斯拉已经在工厂中部署了两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动执行任务。

人形机器人这波热潮一个直接导火索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进场,作为曾经在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领域创造了奇迹的男人,大家都在等着看马斯克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再创造怎样的奇迹。

就人形机器人而言,如何在商用场景应用落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特斯拉作为这方面的激进分子,它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对全球机器人产业有着一定的引领性。

实际上,在2024年,国内不少人形机器人团队也已经开始与汽车厂商、制造业企业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这些场景中进行“内测”。

当然,作为机器人产业的终极目标,人形机器人依然是一个需要持长期主义的产业。

7月:萝卜快跑跑上武汉街头,自动驾驶引起社会关注

7月15日,“萝卜快跑加入武汉游客打卡清单”登上微博热搜,一时引起全社会关注,这些关注又被分为两个大话题:

一个话题是,自动驾驶是否会取代出租车司机。

当时不少媒体或是约访专家,或是奔赴武汉线下调研,这个话题成了不少科技媒体,乃至大众媒体的选题,从当时的报道来看,一些出租车司机会有忧虑,但大多数出租车司机觉得这只是个噱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威胁。

另一个话题是,自动驾驶多久能普及。

自动驾驶的研发在全球已经有十多年,但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新势力,都无法达到真正的自动驾驶,目前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尤其是自动泊车这样的功能能为车主省不少事。

萝卜快跑更像是一场社会试验,当它出现在新闻热榜上时,那它依旧没有普及,等到什么时候大家习以为常,才是它真正普及的时候。

这个时间离我们不会太远。

8月:谷歌发布Gemini live,可以和手机AI聊天了

谷歌是人工智能领域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存在,在2024年却一再被OpenAI打得措手不及。

不过,谷歌人工智能的底蕴还是在的,在8月14日的pixel发布会上,谷歌发布了Gemini live,这是谷歌对标OpenAI的GPT-4o的存在。

它可以理解语音、视频、图片,你可以让大模型通过手机摄像头认识这个世界,并把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讲给你听。

妥妥一个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范式,我能看到的变化是,这样的多模态大模型终于可以改变一下语音助手不智能的鸡肋现状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期待一个真正的智能语音助手的出现。

9月:Meta发布AR眼镜Orion,终于有了未来AR的样子

在今年的Meta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对外发布了他的AR眼镜,Meta Orion。

在此之前,尤其是在苹果入场之前,Meta已经是VR领域最大的赢家,说一句引领全球VR行业发展也不为过。

不过,扎克伯格想要的其实是更适合日常佩戴的,AR眼镜。

Meta Orion拥有70°视场角,采用碳化硅材质镜片,镜框内置7个摄像头,重量为98克,波导方案,支持语音、眼动、手势(定制腕带)追踪,支持全息影像显示和Llama大模型加持下的AI助手。

戴上Orion可以听音乐、刷网页、打电话、看视频、玩3D游戏,也支持多个任务窗口。

Meta Orion虽然只是一台不会正式发售的样机,但却被视为业界最强标杆,它让不少行业玩家看到了未来AR眼镜的影子。

10月:纯血鸿蒙,正式上线

10月23日,纯血鸿蒙正式上线,我们终于有了自研的手机操作系统。

在发布后,先是独立App开发者王波粒指出“鸿蒙系统几乎不可能用在其他品牌手机上”,后又有鸿蒙系统无法使用微信消息曝出。

作为国内完全自研的手机操作系统,2024年是鸿蒙系统艰难蜕变的一年。

如果大事能成,将会打破现在手机系统格局,与iOS、谷歌在全球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11月:百度、Rokid等发布智能眼镜,百镜大战打响

11月12日,百度发布小度AI眼镜。

11月18日,Rokid与暴龙联合发布智能眼镜。

与此同时,雷鸟创新在11月官宣将发布智能眼镜雷鸟V3,小米也被曝出将推出新一代智能眼镜。

如果说Ray-Ban Meta将智能眼镜推上了爆款智能硬件的风口浪尖,那么,2024年11月成了国内百镜大战的开端。

12月:llya宣布大模型预训练将结束,接下来是超级智能体时代

在2024年12月的NeurIPS 2024大会上,Ilya Sutskever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所熟知的预训练即将终结,接下来将是超级智能:代理、推理、理解和自我意识的时代。

2025年,智能体将会成为软件时代新的主流。

0 阅读:0
锌产评科技

锌产评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