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寅东*文
初出茅庐时,对上级就只听遣不听调
杨森是四川省广安县人,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四川并目队(预备训练出来当新军头目的)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即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张邦本团之营长。该团当时拨归川北宣慰使张澜指挥,团部驻顺庆,杨森营则驻阆中。因当时张澜在阆中办有川北团练传习所,挽杨森担任所长。杨因自身职务所牵,不能以全副精神承担此任务,乃介绍一位与他少年同乡同学,又在云南讲武堂毕业之优秀学生杜纯一来协助他。但杨与团长张邦本两人性情,均极桀傲,故相处极不融洽。杨对人扬言,他驻阆中,对张邦本团长来说,只听遣而不听调,其意在防张之暗害。初出茅庐,其个性就如此倔强。而张邦本与师长周骏,为了要把杨森营调回顺庆,以便整训,乃派遣亦由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尚在团部候差之刘湘,驰赴阆中,暗中讲通杨森营之下级军官及头目,因其中大都是弁目队或速成学堂之同学(刘湘亦是升目队升速成学堂的),经刘湘秘密作了工作后,均表示愿离开阆中,回驻顺庆,不愿与性情乖张之杨森共事。杨因孤掌难鸣,目睹此种情景,亦只有听其自然,任其全营而去。但杨本人因既与张邦本感情恶化,自不敢随军一同前行,免遭不测。杨森与刘湘虽然在弁目队和速成学堂两度同学,这一次刘湘挖杨之墙脚,将其搞垮台,故他们之间,始终不能彻底合作,此亦为其因素之一。
杨因失去部队,团传所亦办完,每日无所事事,孑然一人,在阆中大感苦闷,乃毅然奔走成都,另作他图。几经蹉跎,才经由四川陆军第三师师长孙兆鸾委任为该师军官传习所的军事教官,借以栖身。后因第一师来电,要将杨森解送到渝归案讯办,孙不愿按照来文办理,以断送杨之前途,乃私下赠杨路费,劝其另寻出路。因当时四川陆军虽有五个师,除熊克武之第五师外,其他都是旧川军系统,已无立足之所,只有第五师是另一系统,且成渝之间,已有芥蒂,故杨森认为奔赴重庆,去找熊克武,或有把握。正当此时(1913年),熊克武等反对袁世凯,宣布独立。滇军黄毓成为先遭司令,奉命到川,援助各军将第五师击败后,进驻重庆。杨因缘时会,得杜纯一之介绍和黄毓成部的参谋杨碧臣的推荐(杜、杨均为云南讲武堂学生,与黄有师生关系),于是杨森始为黄留用。杨为了进一步与黄发生亲密关系,不惜用政治手段与黄拜门,殊不知为时不久,由于黄毓成企图霸踞重庆,竟与周骏所属的王陵基部队在渝发生冲突,袁世凯遂下令将黄撤职查办。在此情况突变之下,杨森又无路可走,只得随黄赴滇。杨在滇由于黄的关系,遵结识了许多云南军官,合伙办烟土到川推销。因为日与烟土为伍,交接的人多系有烟癖者,故杨亦染上烟癖,并在昆明温泉附近修建草房,开设茶馆。
倒戈
民国四年(1915年),因云南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独立。次年,兴护国之师,出兵到四川。杨森既为四川人,且川军部队中之同学不少,云南方面认为杨还可起些作用,又经黄毓成的推荐,及所结识之滇军中的军官大多对他的支持,得任赵又新梯团部之参谋。由于个性倔强,与参谋长杨杰不甚融洽,杨杰对杨森不仅主张去之,并力主除之。这时杨杰另调他职,临去时,曾力劝赵又新不可重用杨森,说他面有反骨,不听信忠告,将来的大事必要败在杨森之手。此事虽近迷信,但后来杨森倒赵之戈,可以说杨杰已有先见之明。杨杰在当时虽力主除之,但因杨森作事有干劲,且文学亦有根基,又已将烟癖戒除,故得赵又新之信任,乃升他为军部参谋长(因赵已升任滇军第七军军长驻泸县),又在川南招抚了几个股匪,改编为混成团,杨即兼任团长。后因川军合力打击滇黔军,而刘湘与杨森又是速成生关系,容易靠拢,且张澜以杨与他有旧,乃以“川人治川”口号,劝其回头,倒戈回到川军怀抱。杨为了升官发财,乃于民国九年(1920年),倒戈回到川军行列,任混成旅长,将滇黔军打出川境,而赵又新因退走不及,被其击毙在泸县城外。当时,赵负重伤后,抬回城内军部,适杨亦赶到,目睹赵两眼紧闭,已不能言,杨森说:“军长!我是子惠。”赵乃张目望杨,流泪而死。此系我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驻军泸县时,听当时在场、眼见其事的地方人士向我说的。
这一仗以后,杨即升任四川陆军第九师师长,仍驻泸县。次年,刘湘经各军推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即将杨森升仟川军第二军军长。
率残部投靠吴佩孚
民国十一年(1922)年,刘湘、杨森与熊克武、但懋辛操纵川事,一、二军双方在政治上的利害冲突,已走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杨为了扫荡驻在下川东之第一军,乃派兵袭击忠县之第一军部队。而熊、但则联合第三军刘成勋、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及三师邓锡侯、七师陈国栋、二十一师田颂尧合力攻打第二军。刘、杨因势孤力弱,军事失利,刘则被迫下野,回大邑原籍;杨森仅率残部不过五千人,退到鄂西,投靠在洛阳练兵之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吴认为四川为西南各省之关键,早想直接过问川事,今杨既来投奔,顺水推舟,又何乐而不为;并且认为杨森为人尚干脆,有干劲,且作战亦勇敢,故允许杨将残部屯驻鄂西,并补给一切,留作将来进图四川之准备。
杨森返川后与刘湘、邓锡侯霸据四川
自刘湘下台后,第三军军长刘成勋即继任四川各军总司令,他以所属之第七师陈国栋(驻永川)抗令,不将擅自收编的杨森所属的何金鳌部队交由军部处理为由,派兵攻陈。殊不知邓锡侯与陈国栋早有密切联系,于是邓即联络二十二师唐廷牧(驻资中)、二十一师田颂尧(驻北道)援陈,而熊、但及赖心辉亦派兵协助刘成勋。双方战起,杨森在鄂西得吴佩孚支持,更不愿错过此一良机,乃决心率部队回川。同时,吴命令卢金山、赵荣华为援川总副司令,率兵四旅入川,并分令贵州之袁祖铭(袁在黔为王文华所排挤),驻陕南之刘存厚(刘1920年应熊、刘之联络回川,将滇黔军打出川境,因四川宣布自治,刘坚决反对,并要拥护北洋政府,又被打出川境)分道援川。
因当时战事重点已转移在新都、广汉、金堂等处,杨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初,即趁机溯江反攻而上,将重庆取得,乘胜直趋成都、简阳间之茶店子,刘湘因有关方面及原有部队之敦促,亦于此时到叙府转渝复职。但杨森被第一(熊克武部)、三(刘成勋部)两军及四川边防军反攻,节节失利,重庆又为第一军所占,刘、杨、赵、袁各部均退守万县,邓、田、陈各师退到北道,后又重新布置,大举反攻。刘成勋及赖心辉眼见情势转变,又与刘湘暗有妥协,竟逐渐扯开,脱离战场。而第一军形势已孤,军事失利,熊、但乃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初率领所余部队出川,经黔湘到粤。此次之战,为时将及一年,川人因军阀混战,而直接间接受其损害者,实不可胜计。后来吴佩孚因想及时掌握四川,乃电请北洋政府之大总统曹锟任命刘湘为川康边防督办(原系川黔边防督办,后为云南所反对,故改任为川康),杨森督理四川军务,邓锡侯为四川省长。
得朱德之推荐,受命为国民革命军军长
杨森返川,奉命督理四川军务后,即与刘湘分道扬镳,不复听其支配,且野心勃勃,大做其以武力统一四川之梦,他因兵工厂在其掌握中,乃加紧制造枪弹,积极扩张个人部队。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四川军队众多,系统复杂,事权又不统一为由,杨森乃决定用武力彻底统一四川。
杨森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先以主力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把驻绵阳第十师刘斌所部击溃,转而次第赶走驻新、双及邛、雅等处之第三军刘成勋所部,及驻眉山、嘉定一带之第八师陈洪范所部。其他各部均退集重庆附近,推刘湘出而提挈各部,反击杨森。杨为众矢之敌,势难支撑。杨森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只身下台,单骑到汉口,另谋他图,所余部队大都为刘湘收编。刘湘去成都召开善后会议,而黔军袁祖铭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奉吴佩孚之命援川助杨,成功后,即与刘湘同住重庆,后于十四年(1925年)川军合力打杨时,袁亦参加,现将杨打败,因欲在兵(工)造(币)两厂中欲有所获取而不得,遂迁怒于刘,乃转回重庆,将刘之老巢占据,并攻击刘湘部队。袁、刘发生冲突后,刘驻汉口代表乔毅夫,以同为速成生关系,以利害关系讲通双方,得到刘之同意,杨森返川,统率原有之郭汝栋、白道成、吴行光等各部,与刘湘所部夹击袁祖铭,取间重庆,并将袁赶出四川,退往湘西。迄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由广东出师北伐,杨森与朱德在滇时有交往,得朱德推荐,经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支持,杨森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驻万县一带,朱德同志担任该军党代表。四川军队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杨森为其最早。
不愿局处一隅,野心又起
杨森在驻下川东时,势力稍有恢复,又蠢蠢思动,不甘局处一隅,加之对刘湘宿怨未解,就与驻遂宁之四川边防军司令李家钰和驻顺庆之川军第十一师师长罗泽洲合谋(李、罗两部虽为邓锡侯所部,但早已脱离其掌握,自由行动,各谋发展),于1928年乘刘湘之部队分驻在外,合力进攻重庆。殊不知杨所部之师长郭汝栋、范绍增早已暗中向刘,刘乃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将杨击败,并收编其大部分部队,其下川东之防地,亦为刘所占。杨乃退驻渠县、广安,与李、罗靠扰,以维生存。后虽由刘湘电请蒋介石将杨之职务免去,以郭汝栋继任第二十军军长,但随杨退在渠县、广安的部队,为其一手培养而成,其主要干部多为其子侄,因而他尚能掌握部队,局处渠县、广安一带。
投靠蒋介石及其末路
1933年,刘湘与刘文辉之战再起。杨为了自身发展着想,曾奉刘湘之命出兵协助,因而刘、杨之间的前嫌逐渐消失。杨森在1927年宁汉分裂时,曾受蒋之命,出兵进攻过武汉政府;宁汉合作后,蒋被迫下台,杨亦因攻过武汉政府之事而被免职。因有过去这一段渊源,杨森派黄埔生罗象翥为代表向蒋投诚。适于此时,广西之李宗仁、白崇禧与蒋形成对立之势,蒋为部署军事对桂用兵,遂复杨之职,于1935年令其率部前往云南。后因蒋桂言归于好,令调杨森回驻西昌。抗日战起,蒋将杨部调去抗日,在上海之役,杨部虽损失惨重,几溃不成军,但杨在此役中尽心尽力,乃得到蒋之垂青,并扩编为集团军,以杨为总司令。后调任贵州省主席。但杨在黔既任用私人,又经营烟土。后因谷正伦无适当的安置,而黔人又有失省之说,乃由何应钦等人建议,蒋以谷主黔,调杨为重庆市长。大陆解放前夕,杨随蒋介石逃往台湾。(1960年10月1日)
作者曾任川军第三军第八师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