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狄仁杰,《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朝廷任命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很有善政,卿想知道谮害卿的人的姓名吗?”狄仁杰感谢说:“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请允许臣改正。陛下知道臣没有过失,是臣的幸运。不愿知道谮害我的人的姓名。”武则天为此更加敬重狄仁杰。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载,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多次派人劝说太后:“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而武则天心意还未决断。狄仁杰每次都从容地对武则天说:“文皇帝(唐太宗)栉风沐雨,亲自冒着刀枪箭矢的危险,平定天下,传给子孙。大帝(唐高宗)以二子托付陛下。陛下如今想将国家移给他族,这不符合天意。况且姑侄与母亲之间谁更亲?陛下立了儿子,则千秋万岁后,仍可配祀太庙,承继无穷。如果立了侄子,则没有听说侄子为天子而将姑姑配享太庙的。”武则天说:“这是朕的家事,卿不要干预。”狄仁杰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何事不是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何况臣担任宰相,怎能不参与呢?”狄仁杰又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也劝武则天。武则天心里稍稍醒悟。有一天,武则天又对狄仁杰说:“朕梦见大鹦鹉的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为什么?”狄仁杰回答:“武(鹉)是陛下的姓,两个翅膀是陛下的两个儿子(指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陛下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个翅膀就重新振作了。”从此武则天没有了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之意。
这一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抚慰百姓,找回突厥所驱赶掠夺的人,全部送还原籍。狄仁杰还散发粮食赈济贫困的人,修邮传驿站以利官军撤回。狄仁杰担心各位将领及使者妄自索取供应,他就自己吃粗糙的饭菜,禁止部下侵扰百姓,违犯者必斩。黄河以北地区于是安定。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力保投降的契丹勇将李楷固、骆务整,奏请朝廷赦免他们,狄仁杰所亲近的人都制止他。狄仁杰说:“苟利于国,岂为身谋!”武则天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两位勇将。狄仁杰又为他们两人请求授予官职,武则天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派他们率军攻打契丹余党,结果全部平定。
狄仁杰虽然对此有很大功劳,但他并不居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李楷固献契丹俘虏于含枢殿。武则天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武则天召集公卿大宴,举着酒杯对狄仁杰说:“这是您的功劳啊!”武则天将要赏赐狄仁杰时,狄仁杰回答:“这是陛下的声威以及将帅尽力,才有如此之功,臣何功之有?”于是他坚决推辞不接受赏赐。
由于狄仁杰的人品和功劳,武则天很是敬重他。《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群臣没有谁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
狄仁杰喜欢在朝廷之上当面直言,武则天常常委屈自己的心意而采纳他的意见。狄仁杰曾经跟从武则天巡游,遇到风将狄仁杰的头巾吹落,马也受到惊吓而无法制止,武则天就命令太子李显追上马,将马拴好。狄仁杰屡次以年老多病乞骸骨告老,武则天都不同意。每次狄仁杰入朝拜见,武则天常常阻止狄仁杰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您跪拜,朕就感到身痛。”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到宫中值班的任务,并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不要烦扰狄公。”不久,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泪说:“朝堂空矣!”自此朝廷有大事,众人或不能决断时,武则天就感叹说:“上天为什么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想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您看谁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想任用他干什么?”武则天说:“想用他担任将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您想要文学突出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想找卓越奇才,则有荆州长史
张柬之,他的年纪虽然老,却是宰相之才。”于是,武则天便提拔张柬之做洛州司马。过了几天之后,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谁是将相之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几天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迁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柬之可以做宰相,不是做司马。”武则天又升迁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还曾推荐夏官侍郎姚元崇(即名相姚崇,字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即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后来,张柬之等人同心协力,匡扶社稷,使唐代复兴,卓有大功。
从上可知,狄仁杰不愿知道谮害他的人是谁,使武则天对他的人品深加赞美,同时狄仁杰能文能武,且善于荐贤,忠诚于君主、忠诚于国家,为国家立功,而且不居功,所以武则天称之为“国老”。因此,想要成功的人,应当学习狄仁杰,做一个人品和才学俱全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做一个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