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误解了抑郁症:你以为的矫情,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诺来看健康 2025-02-12 04:22:09

引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抑郁症”,然而这个概念其实是西方制药公司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病”,也是创造出来的,在30年前没有个概念,当然,抑郁这种情绪痛苦是一直都有,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而宗教文明的诞生,其实就是帮助人解脱精神痛苦的,但这种精神痛苦并不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一种认知缺陷,一种不良的心理习性造成的。

正文:

“你就是想太多了,别那么矫情。”

“生活这么好,你有什么可抑郁的?”

“你就是懒,忙起来就好了。”

这些话,你是否听过?或者,你是否说过?

抑郁症,这个被广泛讲到但却很少被真正理解的疾病,常常被误解为“矫情”“懒惰”或“脆弱”。然而,事实是,90%的人对抑郁症的认知都存在偏差。那些看似“矫情”的行为,其实是抑郁症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01

你以为的“矫情”,其实是他们的挣扎

小文(化名)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曾经是朋友圈里最活跃的人,但突然有一天,她开始拒绝社交,甚至不再回复消息。朋友们觉得她“变了”,甚至有人说她“矫情”“不合群”。

但没人知道,小文每天都在与一种无形的痛苦搏斗。她感到疲惫、无助,甚至起床刷牙都变得异常艰难。她说:“我不是不想回复消息,而是我真的没有力气。每打一个字,都像在搬一块石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水平异常,导致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感受到快乐和动力。这种生理上的改变,让他们连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提示这种生理变化不是病理的)

你以为的“矫情”,其实是他们在用尽全力对抗一种看不见的疾病。

02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习得性无助”理论,解释了抑郁症患者为何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当一个人反复经历挫折且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甚至放弃尝试。

抑郁症患者并非“不想好起来”,而是他们的大脑已经被这种无助感“绑架”。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它将主导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抑郁症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治疗的疾病。

03

痛苦(抑郁症)是觉醒的开始

佛学中有一句话:“痛苦是觉醒的开始”。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或许正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

佛学讲到,痛苦都是来自执着。抑郁症患者总会执着于过去的失败、未来的不确定性,或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执着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自我批判和否定。

然而从佛学的思想来说,痛苦恰恰是帮助我们觉醒的助缘。以正念的方式不断的修习。通过觉察和接纳,我们就可以从渐渐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一行禅师讲到:“痛苦是真实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痛苦的囚徒。”

抑郁症患者的求救信号,或许正是他们试图从痛苦中觉醒的起点。

(推荐抑郁症朋友去看两本书《战胜抑郁》和《情绪自救》,相信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

04

我们能做什么?

停止评判,学会倾听

当身边的人表现出抑郁情绪时,请不要轻易评判。试着倾听他们的感受,给予理解和支持。

鼓励寻求专业帮助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鼓励患者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想开点”。

用行动传递温暖

一个拥抱、一句“我在这里”,都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黑暗中的一束光。

结语

在《战胜抑郁》书中讲到,抑郁症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疾病。那些看似“矫情”的行为,其实是他们在用尽全力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讲到:“在痛苦中,人们仍然可以找到意义。”让我们用理解和关爱,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黑暗,找到生命之光。

如果你正在经历抑郁,请记住:你并不孤单,你的痛苦值得被看见,你的生命值得被珍惜。

0 阅读:0
诺来看健康

诺来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