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研究型医院是怎样炼成的?

桐乐说健康 2024-06-21 15:40:21

研究型医院聚焦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临床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能力与技术,持续推动诊疗方案革新与进步,努力解决当前患者未被解决之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始终以建设高质量研究型医院为己任,加速医疗科技创新,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向建成世界顶尖肿瘤中心昂首迈进。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徐瑞华院长接受专访,分享高质量研究型医院是怎样炼成的,为广大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让我们跟着徐瑞华院长走进“中肿”,一探究竟。

专家简介徐瑞华 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科技创新驱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医疗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一家高质量研究型医院,“中肿”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强院,以基础与临床研究“双引擎”驱动,大力助推国家肿瘤防控战略实施,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前沿诊疗技术。

“科学研究分为很多类型,有些研究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比如以临床试验为主的临床研究。在临床中做科研,科研成果再服务于临床”,徐瑞华院长谈及研究型医院如何做科研时说道。

“中肿”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进临床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鼓励开展和参与临床研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力支持临床研究。紧抓临床研究入组率,从科室到个人层层传递落实,将入组率与工作绩效、主诊教授竞聘、研究生指标分配挂钩,入组数量和临床研究项目质量逐年上升。

高质量研究产生高质量成果。近年来,“中肿”在肿瘤诊疗领域硕果累累,推动了肿瘤诊疗新技术 、新方案的诞生和革新。例如马骏院士团队开创的鼻咽癌“放疗前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双药化疗”新模式,提高了鼻咽癌治愈率,复发转移风险降低一半,被国际顶级专家称为鼻咽癌治疗的“新标准”和“里程碑”。徐瑞华院长团队首创了食管癌中国免疫方案,取得全球最高有效率72%,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全球最高的17个月,现已成为食管癌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国际首创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胃癌方案,显著提升了近期疗效;首创局部晚期直肠癌(MSI-H型)免疫治疗方案和肠癌免疫治疗靶免联合方案。

近五年,“中肿”的临床研究结果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国际指南采用48次,高水平文章位居全球癌症中心前列。在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肿”有13项研究成果亮相,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肿瘤研究的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基础研究在揭示疾病机制和推动诊断与治疗方案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肿”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肿瘤标本库、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高水平研究平台,推进基础、转化研究。林东昕院士团队在胰腺癌领域发现了超级增强子RNA(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肿瘤染色质重塑新机制。马骏院士团队揭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诱导化疗重塑鼻咽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新机制。徐瑞华院长团队首创食管癌肿瘤免疫精准分型,精准预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疗效。“一篇篇高水平论文的背后是新疗法的诞生,新治疗时代的开启”,徐瑞华院长满怀骄傲地说道。

创新转化推动医疗产业发展升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医疗科技创新推动医疗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获益。“中肿”高度重视新药研发和创新转化,深化与机构、企业的合作,打造“科研生态圈”,贯通基础、临床和转化,催生出一系列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成果。

“中肿”加速布局新药创制。借助鼻咽癌、消化肿瘤等优势学科平台,大力推进优势癌种新药研发,拓展新药研发适应证。与药物研发机构加强合作,以临床实践中最迫切的需求以及最有希望突破的方向提速新药研发进程,在新药临床研究中创新融入转化研究设计,创新新药临床研发新体系。

助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和器械上市应用。国内第一个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就是在“中肿”拉开序幕,后续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目前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自主研发的肝癌甲基化诊断试剂盒获批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肝癌的早诊准确率。徐瑞华院长团队首次发现芬氏别样杆菌增效免疫治疗的作用,研发创新型抗肿瘤活菌单菌株制剂,目前正在转化中。“我们要为国家创新药研发应用打通最后一公里,使其走向临床应用,走向国际”,徐瑞华院长强调。

近年来,“中肿”的专利授权稳步提升,成果转化厚积薄发。2023年,“中肿”发明专利申请量71项,发明专利授权量82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一亿元。这些专利在陆续转化中,未来有望极大促进肿瘤精准治疗和新药落地。“中肿”正在徐瑞华院长的带领下走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

高层次人才引领医院持续发展

医疗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没有人才,就无从发展,无从创新,无从转化。“中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人才引领技术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目前已构建起全周期、立体式的人才发展体系,分为三层八级进行支持和管理,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持续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动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为杰出人才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资源。顶尖专家领衔下的多个人才大团队,承担重大任务,支撑着“中肿”的肿瘤创新。高层次人才会聚,人才高地持续巩固,目前“中肿”有两院院士3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位,“四大青”人才19位,“四小青”人才21位。筑牢人才“蓄水池“,博士后青年人才异军突起,步入成长快车道,科研贡献度持续上升。

外引内育,融合培养,造就引领型医学人才。“中肿”联合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鼓励优秀研究生赴国内外顶尖医学中心学习、研修,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大团队培养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同时放眼全球,不拘一格引进发展所需人才。2023年,“中肿”启动“志光计划”,着力培养以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科学家,遴选了10余位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深远发展潜能的杰出青年医师,为其提供专业且严格的科研培训,同时给予充足的科研经费、团队支持以及优渥的薪酬待遇。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力量,将为“中肿”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和转化提供有力支撑。“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医学科技发展领军人才,敬业笃行、务实求真的一线医教研人才,才思敏捷、能谋善断的医院管理双肩挑人才,志存高远、永葆激情的青年人才”,徐瑞华院长谈及未来“中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如是说道。

今年是“中肿”建院60周年,甲子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中肿”正在奋力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打造医学人才与创新高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不应该仅仅是一家医疗单位,更要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肿瘤医学创新中心”,徐瑞华院长满怀期待与信心。

本文首发于《中国医学论坛报·医管前沿》专刊。专刊火热征稿中!

· END ·

0 阅读:1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