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毛主席问周保中:抗联不撤到苏联会怎样?周的回答令人心疼

慧言说个史 2024-07-29 04:00:25

新中国建立之后,某次毛主席与周保中将军聊天,说着说着便谈到了东北抗联的话题。

毛主席询问周保中,如果当年抗联的大部队没有撤到苏联的远东地区,而是继续留在东三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周保中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哽咽着回答:

“如果当年不撤苏联,抗联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一个战士都不剩。”

紧接着,周保中跟毛主席详细介绍了抗联的具体情况,他们曾经历的种种困境。

听完周保中将军的陈述,毛主席在心情倍感沉重之余,也大力夸奖了抗联的顽强斗争精神。

一、传奇的抗联

在那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时期,身处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联,是我国坚持抵抗日寇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的队伍。

他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抵抗日本关东军十几年,比中原地区部队的抗战提前了六年。

东北抗联的兵员构成很复杂,有前身是国民党东北军的正规部队,也有不少“野路子”的游击队、民兵团。

这些非正规部队里的战士们,有的是毅然参军保卫家园的当地贫苦百姓,有的是千里迢迢赶到东北支援抗战的“外来户”,甚至还有不少人原来是山匪。

无论这些抗联战士是何种出身,什么背景,他们的守土爱国、勇击敌寇的心是一致的,抗联的领导者也尽力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

各支抗联队伍在冰天雪地里,和凶残的日本关东军苦苦鏖战,穿单衣啃草皮,境遇之艰难,远超常人之想象。

可即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东北抗联还是不屈不挠地打出了辉煌的战绩。

他们从1931年开始,共计歼灭了将近二十万日本关东军,日伪军也消灭了超过五万。

这个耀眼战绩放眼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东北抗联为我国抗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1942年,由于形势实在是万分危急,东北抗联的主力部队不得不后撤到了苏联远东区。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三年里,坚守在东北的,始终是抗联的边支游击队,主力部队直到抗战结束才找到机会回归祖国。

很多军事爱好者因此产生了猜想,如果当初东北抗联主力部队咬牙继续坚持下去,是不是能在东北战场打出更大的战果?

周保中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当年毛主席和周保中将军的谈话,已给出了相当明确的答案。

作为东北抗联的领导者,周保中将军十分清楚,东北抗联在1942年,已经到了不后撤苏联就会“暴死”的绝境了。

不是他们不想留,而是出于种种原因必须走。

二、赴苏的原因

东北抗联之所以会在1942年将主力部队撤到苏联远东地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敌我兵力相差实在太大,他们实在是顶不住了。

为了保住最后的有生力量,留下武装抗争的火种,抗联主力不得不忍痛远走他乡。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彻底侵吞东北大地,不断加派兵力,增强关东军的力量。

当时全国上下的日军,七成以上驻扎在东北,分布在华北、山东的日本部队,也在做着随时增援关东军作战的准备。

1941年,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日军在太平洋开辟了新的战场。

为了防止苏军趁机“偷家”奇袭东北,日军司令部一声令下,关东军兵力急剧“膨胀”到了七十五万人之多,东北地区日伪军更是不计其数。

和东北日军这头“巨无霸”相比,东北抗联的兵力,简直就是“小可怜”。

东北抗联从1931年开始组建,直到五年后正式确定名称、建立番号,部队总人数也才三万出头。

三万多人打七十余万大军,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由于军备和物资条件均远逊于日本关东军,战场上冰冷的低温,对东北抗联战士们的损害远比敌人厉害。

日本关东军有先进的武器、充足的粮食、厚实的棉衣皮帽,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只能穿着单衣单裤、拿着土枪土炮蹲在雪堆儿里同敌人作战,还经常饿肚子。

也许有人会心生疑问,东北地大物博,物产丰盈,为什么抗联部队不能“就地取材”填饱战士们的肚皮呢?其实,这完全是想当然的观点。

东北固然是块物产丰富的宝地,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鹿、水里游的鱼都可以充当军粮,可抗联战士们根本没有进行捕猎、捞鱼活动的条件。

由于敌我兵力、军备悬殊,东北抗联对敌作战,以游击战的方式为主。

而打游击战最重要的便是保持隐蔽性,一点点明火、甚至一丝炊烟,都足以暴露埋伏部队。

拿枪打猎会发出响动,引起日本关东军的警觉,冬季捕鱼要进行破冰,凿开河面冰层同样会被敌寇发现端倪。

为了尽可能多的歼灭日寇,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只能用窝窝头等冷干粮勉强充饥。甚至很多时候干粮不够,他们得啃草皮,吃裤带才能活下去。

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抗联战士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连窝窝头都不够吃,难道父老乡亲们连口粮都不愿意支援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关东军残忍地“出荷纳粮”苛政了。

为了尽可能地给东北抗联“断供”、迫使战士们不战而降,日本关东军假借“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下令强收农村地区老百姓家中的余粮。

贫苦大众连一粒多余的米都不能留,自己还天天饿肚子,自然也就没有余力接济东北抗联了。

至于向中央军委请求援助,以当时东北抗联的通讯条件,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日寇生怕中国军人拧成一股绳,早在“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时,就切断了抗联和中央的联络渠道。

抗联内部连一个通讯电台都没有,外面还有日军特务的窥探,只能自力更生了。

三、艰难的斗争

在这种困难重重、朝不保夕的糟糕境遇下,有些东北抗联的领导干部逐渐忘记了抗日救国的初心,狠心出卖了自己的同志,换得日军的“犒赏”。

“内鬼”层出不穷,极大打击了东北抗联的整体战斗力。

抗联领导者杨靖宇、赵尚志,都是因叛徒出卖而牺牲的。

到了1942年,曾经还有三万多人的东北抗联,已经打到只剩下七百人了。

如果继续在东北坚守,全军覆没的结局近在咫尺。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抗联领导者周保中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将大部队撤到苏联。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抗联的这一次撤离行动,并不是全部撤出。

虽然主力部队去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但尚有小股游击部队留在了东北,继续和当地日本关东军进行作战。

东北抗联坚持到了抗日战争落幕,打了整整十四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周保中带着东北抗联主力留在苏联远东区三年,期间依然坚持部队军事训练,时刻准备着回到祖国,继续革命。

解放战争爆发后,这几百名战士大多被吸收到了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部队,投身新一轮革命斗争。

铁骨铮铮的东北抗联,是我国抗日战争惨烈而坚毅的一笔,不能忽视,更不能忘记。

这些战士的奋勇抗争、保家卫国精神,将永远激励广大中华儿女矢志向前。

参考资料:

1、哈尔滨政协文史馆 《“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一)》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东北抗联的最后岁月》

0 阅读:4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