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身为国民革命军第6军团第12军军长的孙殿英,率部进驻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一带,竟鬼使神差地做起了发财梦,一家伙盗空了清朝慈禧太后的陵墓。不久,事情败露,顷刻间,孙殿英成了全国舆论的众矢之的。其中最为愤怒的,要算是躲在天津张园的末代皇帝溥仪了。一些清室的遗老们分别向蒋介石与天津卫戍司令阎锡山发出通电,要求严惩孙殿英并赔偿东陵盗宝的损失。
见事态严重,孙殿英慌了手脚,赶紧带上一大堆盗来的珍宝去找第6军团司令徐源泉。徐司令收下厚赂,出面通融,事态渐趋缓解,眼看危难有了转机,谁料青岛那边又捅出了漏子。
四面楚歌8月4日,青岛警厅在日轮陈平丸上,查获了孙殿英部士兵张岐厚随身携带的墓中宝物一148 颗珍珠。经过审讯,张岐厚对孙殿英鼓动并主持盜墓的事实供认不讳。此事一经报界披露,国内舆论更是咄咄逼人。恰巧时逢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第三次大会召开,议决训政时期司法应求完全实施的提案。于是南北一齐发动,北有商震奉阎锡山之命,从天津抵达北平,与张荫悟、徐源泉、何成浚、朱俊光等共商查办;南有国民政府特派接收东陵委员刘人瑞、张宗海、俞奋、谭肖岩等前往马兰峪,详细调查东陵被劫之事,呈报中央,紧接着,阎锡山又致电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军事委员会,请求商派大员组织军法会审法庭,依法审判东陵盗宝要犯。对孙殿英来讲,此时真是四面楚歌,走投无路。
俗语说,逼急的狗也会跳墙,更何况是老奸巨滑的孙殿英呢。他再一次拿出大宗盗来的宝物,托徐源泉分送阎锡山等人为之缓解,剑拨弩张的气氛略微有了松动。但事关重大,谁也不愿独自担当,话中有话地“开导”孙殿英说,这桩要案,轰动全国,北伐成功后的国民党政府,要不要做个强调党纪国法的姿态,最后还得看头号人物的态度。
投其所好,正中下怀孙殿英心领神会,跟着便用宝物打开了蒋介石一个高级幕僚的大门。此君受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更何况孙军长还有暗示,事成之后,如何,如....于是,挺身“作伐”,捧起一只翡翠西瓜和一大堆珠宝,代孙殿英跑了一趟南京。
这时候,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未久,正打算于9月间去奉化溪口的老家走一遭。宋美龄是一个讲究场面和气派的女人,极不愿意将婚礼中穿戴过的首饰再搬回溪口。另觅新的?一时里又找不出更好的东西。正在发愁的当儿,说客登门捧上了礼盒,打开一看,
华光灿灿,惊得蒋夫人打跌。尤其是慈禧太后头上摘下来的那副珠饰,晶莹光润,白芒四射,宋美龄捧在掌心,反覆把玩,不忍释.....
说客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把底牌亮了出来。宋美龄也不含糊,把这连同礼物一起照单全收。
不久,蒋介石从上海返回南京,夫妻独处的时候,宋美龄就戴上东陵的珠宝,精心装饰一番,笑眯眯地让丈夫观赏,看得蒋介石惊喜不迭。这时候,宋美龄就吹了“枕边风”,把珠宝的来历与使用条件娓娓道出。蒋介石听完,头摇得像泼浪鼓,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
为何使不得?宋美龄出言反诘,并从小处出发,大处着眼,说了一番道理,听得蒋介石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原来,阎锡山他们都受了孙殿英的好处,倘若坚持发难,岂不是也让阎老西他们难堪吗?
眼下北伐新成,根基未稳,与这些实力人物还得讲些精诚团结,不宜太不给情面。听宋美龄分析到这一层意思,蒋介石似有转意,“不过....”他忽然若有所思,又犹豫起来。
不了了之宋美龄一眼便捕捉到了丈夫的微妙变化,知他又是在担心冯玉祥这一关不好通过,便告诉蒋介石,那“基督将军"早就有话了,说是自己赶宣统皇帝出紫禁城是革活人的命,孙殿英掘慈禧太后的棺材是革死人的.....如此说来,我放过孙殿英这老兵油子一码,也算是支持“革命”喽?蒋介石听着听着,不禁哑然失笑。不过既然两个老总不会抬杠,面对着正新婚情笃的夫人的请求,他哪能再执意拂逆呢?于是无争无闹,一夜嘻笑。
9月里,蒋氏夫妇携手同往奉化,盛宴上宋美龄的穿戴装饰,马上成为不胫而走的特大新闻。
受命主持军法会审东陵案的商震将军闻此讯,会心会意,马上笑嘻嘻地对前来听审的孙殿英属下的谭温江师长说:“请你老兄弟委屈一时吧。”后来,蒋介石果然在,这件事上装聋作哑,阎锡山也乐得跟着哼哼哈哈,轰动全国的孙殿英东陵盗宝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王天培之死,大概也算是对“枕边风”的一个注脚。北伐战争后期,国民革命军第10 军军长王天培被杀,历史学家多把它当作蒋桂龃龉的导火线,由此波及到蒋介石的下野。在-部专门论述新军阀混战的史学专著中,这样剖析道:一“蒋介石无理决定处决第10军军长王天培,是蒋桂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诿过他人,是蒋介石一贯的作用。
8月初蒋系军队在徐州以北与孙传芳的部队作战失利,蒋介石无端指责失败原因是指挥不力,责怪何应钦无能。他亲自到徐州指挥,结果失败得更惨,蒋军从徐州败退蚌埠。蒋见大事不好,于8月8日慌忙逃回南京。蒋军继续败退,孙传芳军大有直逼长江之势。'蒋军的前线将领、第10军军长王天培到南京向蒋报告战况,并请示机宜。蒋不问情由,把王关押起来。又不经审判、不宣布罪名,处决了王天培。蒋介石此举引起各部将领的极大恐慌。王是黔军将领,何应钦的同乡。何对此颇有兔死狐悲之感。同时李(宗仁)、白(崇禧)也受到极大的震动,担心会做王天培第二。于是,何应钦与李、白串通一气,寻机发难。”
“枕边风”的威力后来,有人纵论蒋介石一生的三次下野,总结出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说他每一回下野都要杀人。第一次下野杀王天培;第二次下野杀邓演达;第三次下野杀陈仪。一为泄忿,二为儆猴,言之凿凿,似成定论。
其实,杀王天培的定论未必可信。道理是顺乎逻辑的推断,与藏头露尾的蛛丝马迹对不起号来。真要抓住点点滴滴的事实往根里刨,不难发现,那个被历史学家认为“免死狐悲”的何应钦,倒是真正的刽子手,其间促成的原因,很重要的方面,竟是来自于夫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