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政委吴成德病逝后,家人整理遗物,揭开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

史说新读 2023-12-14 09:31:29

1996年3月,乍暖还寒的山西运城,一位84岁的老人病逝在了运城军干所,而这位老人,便是原志愿军60军180师的政委吴成德。

从1953年被遣返回国,到1996年去世,吴成德老人的余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与磨难,而这些磨难的根源,都源自45年前在战朝鲜场上的那次抉择。

一、不能丢下战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着战局发展,朝鲜境内的战火很快蔓延至鸭绿江边,当年10月,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数十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当时吴成德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第60军,番号为60军180师。

按照部署,60军于1951年的三月入朝,当时正值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因此60军在入朝不久,随即就参与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在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连续作战之后,志愿军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由于连续作战,不仅部队已经到了极限,同时也因为消耗过大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为继,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志愿军总部决定将主力部队转移至三八线以北休整。

但在主力部队刚开始转移,联合国军便发起了反扑。

因此,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后撤的任务,就落到了60军的179师和180师身上,而吴成德在当时,正好担任的是180师的政委。

接到命令后,180师于1951年的5月24日,按照计划撤至汉江以北,而就在部队立足未稳之际,美军第7师、陆战第1师以及南朝鲜军第6师便从几个方向蜂拥而至。

为了不让敌人咬住主力部队,180师这一带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但最终依然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最终,180师被敌人压缩至附近的一个狭长山沟里。

在此期间,部队也尝试过突围,但始终未能成功,还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在这种情况下,180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这次会议,由政委吴成德主持,而包括他以及参会的人都明白,当下面临的情况可以说是十分的严峻。

不仅是断粮了三四天,同时弹药也所剩无几,而不远处的阵地上,也已经被敌人轰炸的如同被深深犁过,到处都是志愿军官兵的遗体。

曾经,180师也不是没有面临过艰难险阻,但凭借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最终均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别的不说,在山西运城的临汾战役中,180师就打出了“临汾旅”的赫赫威名。

但是,今天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状况,是自部队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一次。

参会的人也都知道情况什么样,因此大家都沉默不语,会议的气氛也十分沉闷,沉默到最后,就有人提议,干脆“分散突围”。

分散突围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一旦分散,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分散突围的。

但如今的局势,分散突围则成了唯一的选择,毕竟当时敌人的数量、装备等处在绝对优势,而我军则处在绝对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部队集中在一个或者两个方向上突围的话,无疑会加大伤亡。

所以,多点出击、分散突围的这个提议,尽管不是太好的办法,但也是当时唯一的办法,而大多数人也对这个提议表示同意。

确定要分散突围之后,吴成德开始迅速部署安排,并亲自去各团检查突围准备情况,只有做完这些,他才会放心一些。

交代完毕后,部队开始分散,而吴成德确认部队都开始出发后,仍然觉得不放心,再次骑着马在阵地上进行了巡视。

而就在他路过一个山沟时,听到有人喊,“吴政委,我们挂彩走不动了”。

听到喊声,无吴成德赶紧下马,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批180师的伤员,因为行动不便导致无法跟上部队转移。

这批伤员看到吴成德后,如同黑夜里看到一道曙光,纷纷问吴成德,“政委,我们还能冲出去吗?”、”政委,你可一定要带上我们啊“。

当时,180师师部刚开始转移不久,如果吴成德此时快马加鞭追赶,是绝对能追上师部的,但是,看到伤员战士们期待的目光,吴成德不忍心。

他实在狠不下心把这些战士丢在这里,更做不到对这些战士视而不见。

想到这里,吴成德翻身下马,走到了伤员中间,身边的警卫员既焦急又紧张的提醒吴成德,“再不走,那就冲不出敌人的包围圈了”。

但吴成德并未上马,而是命令警卫员和通信员迅速离开,至于他自己,则选择了与伤员们在一起。

尽管知道这样做生死未卜,但吴成德还是做出了抉择,他不会丢下哪怕一个战友。

之后,吴成德安抚了伤员们的情绪,表示自己会和大家在一起,在他的指挥下,伤员们也行动了起来,分成几个组,每个组由干部带领,大家相互搀扶着开始进行转移。

但是,前方的道路却充满了艰难险阻。

二、英勇被俘

由于伤员过多,行动速度自然不会快,但此时敌人已经开始收缩包围圈,并也用包括喷火器在内的多种武器封锁了所有道路。

这就意味着,180师想要成功突围的希望极其渺茫。

而吴成德也是如此,尽管为想尽办法左冲右突,但始终未能突围成功,最终在弹尽粮绝之后,他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士们又到了37线附近的山区,在这里进行顽强的游击战斗。

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吴成德又在山区中坚持游击了足足14个月,而他身边的战士也仅剩三人。

一直到1952年的7月,美军搜山队在一次搜查中,吴成德不幸被俘。

最开始,美军并不知道吴成德的身份,后来才得知他居然是志愿军的师政委,而这也是美军俘虏的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

被俘之后,吴成德遭受了敌人的百般折磨,威逼利诱更是轮番上演,但即便如此,吴成德并未屈服,他始终在期待着回国的那天能早点到来。

一年之后,即1953年7月,随着战争的结束,敌我双方经过谈判之后进行了换俘仪式,借此机会,吴成德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而就在他刚下火车时,熟悉他的战友几乎都已经认不出来他了,原本体重足有130多斤的吴成德,在被敌人折磨了一年之后,还不足九十斤,整个人看起来是骨瘦如柴。

不过,这些对于吴成德来说都不算什么,能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所受过的折磨都不算什么。

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在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吴成德满脸泪水,犹如一个走失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怀中一样。

但让吴成德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回来后,真正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吴成德与其他战友归国后,先是被安排进了东北军区招待所,没多久,又被转移到了一个叫做“被俘归来人员管理处”的地方。

而在这里,吴成德却等来了一个令他极为难过的消息。

1954年6月,吴成德被开除党籍和军职,并被安排去有“南大荒”之称的辽宁盘锦大洼农场,自此,吴成德不再是一名军人。

对于这个消息,吴成德心里十分难过,他有很多地方想不通,但尽管想不通,他还是服从了命令,去了辽宁盘锦。

自此,他成了一个埋头苦干的人,凭借着勤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信任,但每当午夜,吴成德却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尤其是一想到有人对他指指点点,更让他内心无比刺痛。

他确实被俘了不假,但他为了心中的信仰百折不挠,在监狱中时,敌人曾许诺给他各种高官厚禄,妄图用糖衣炮弹拉拢他,但他都不为所动。

到了后来,恼羞成怒的敌人干脆对吴成德施以酷刑,想用身体上摧残让吴成德屈服,甚至还对吴成德用上了持续不断的高音喇叭等刑具,但都被他以强大的意志力扛了过去。

这也正是为何他会骨瘦如柴的原因所在,在被关押的一年里,吴成德遭遇了太多的折磨。

但尽管遭遇了非人的折磨,吴成德从未屈服,也没有想过屈服,这些痛苦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只要能回到祖国,一切都值得。

但如今,且不说回到祖国后他被开除党籍和军职,单是周围人指指点点的小声议论他,就让吴成德感到无比难过。

所以,经过思前想后,吴成德最终决定,要为自己正名,而他也相信,国家肯定会给他一个公正的结果。

自此,吴成德开始向上级有关部门写信,而这一写,就是26年。

这26年里,吴成德在信里一遍一遍讲述着180师当年的故事,虽说在大部分时候,信寄出去后都没有回复,但吴成德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吴成德等到了这一天,1980年,随着《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的文件下发,吴成德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三、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经过两年的鉴定与处理之后,于1982年,组织上做出了恢复吴成德党籍的决定,并享受部队军级干部离休待遇。

这一年,吴成德70岁,距离他归国,已经过去了28年。

名誉恢复后,吴成德和家人都十分高兴,而他也在这一年,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山西运城,并在此落户定居。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恢复名誉之前,没有脸回老家。

回到运城后,吴成德先后担任过多个职务,而这其中,他最喜欢的岗位,就是给运城中学等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

而在他出现在学校时,学生们都会围着他请他讲故事,这个时候,是吴成德最幸福的时光。

他会一字一句的把自己当年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吴成德老人更加怀念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比起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来说,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想到这里,吴成德决定做点什么,一来是为国家做点贡献,二来也算是告慰一下战友。

自此,吴成德瞒着家人,每个月都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一大部分,补贴自己能联系上的老兵家属,而要是哪个地方受灾,吴成德更会毫不犹豫的捐款。

不仅如此,他还多方奔走,为希望工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奔走下,前后共为希望工程捐款、集资多达两百万多万元。

虽经历波折,但依旧心系国家,吴成德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1996年3月,吴成德老人病逝,享年85岁,而在他去世之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满满一箱子感谢信和捐赠证明,这才知道老人在生前默默的做了这么多的善举。

0 阅读:13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