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佛教肖形印创作一得

篆刻艺术谈文化 2024-03-21 05:06:57

佛教肖形印创作一得

——原文载《书法报》 2005.3.21 第12期

□侯勇.永君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由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其东传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中华本土文化,并广为弘扬,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出现于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因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乃大兴。

以篆刻肖形印的形式来表现佛教造像艺术题材是随着明清文人流派印章的兴起而逐渐繁荣,至近现代赵之谦、来楚生可谓集大成者。

人们习惯称佛教肖形印为佛像印,笔者以为似有不妥,因为佛教造像中除了佛像外,尚有:菩萨、诸天、金刚、罗汉、佛弟子、供养人、佛教故事等众多题材,若称为佛教造像肖形印(简称佛教肖形印) 则更为准确。

佛教肖形印题材: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四世纪初创立佛教后的四百年里并没有出现佛教造像(即无佛像期),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印度迦腻色迦王朝时,广大佛教信众将神化的释迦牟尼作为供养和膜拜的对象,还创造了诸多佛的化身和佛弟子、菩萨、护法等佛教艺术形象,并在以犍陀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雕刻造像,此后广为流传。

佛教造像在传入我国后融合本土造型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逐渐演变成符合中国人审美特性的佛教造像。

以篆刻肖形印艺术形式表现佛教造像的常见题材有:

一、佛陀(图1):即“觉悟者”。是佛教信众膜拜的主要对象,其形象特征为:造像中的头顶有肉髻,头后有圆光,面目庄严,代表佛教教义的最高境界,是佛教肖形印中最主要的创作题材。

二、菩萨(图2):是梵语“菩提萨”的略称,意即“觉悟有情”。指在印度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中国佛教信徒认为菩萨是最具亲和力的,如观音菩萨。

三、佛弟子(图3):梵语称“舍罗婆迦”为佛弟子,意即“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其造型来源于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优秀弟子,内眷属或后代有修为的大德高僧的真实人物形象。其造型形制多不受佛教仪规的约束。

四、金刚(图4):就是手执金刚杵在佛国护法的武装卫士,形象威严刚毅。

五、飞天(图5):是天龙八部中之乾闼婆,佛经中说是帝释天之乐神。早期印度犍陀罗飞天造像因受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多作裸体女性形象,这极不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性。后期中国人物化的飞天形象以衣纹的飘动来表现凌空飞步的婀娜姿态,极富艺术感染力。

六、供养人(图6):佛教信众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在佛教造像世界中,常侍佛祖身旁,感受佛法。其形象以世俗人物面目出现。

七、佛教故事(图7):以直观的图案化、形象化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来诠释深奥的佛学教义,使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是佛教造像中常见的题材,佛教肖形印亦偶有出现。

佛教肖形印创作技法:

本质上说,佛教肖形印就是以篆刻艺术的语言来表现佛教造像题材。或可以说以笔墨线条造型和画面构图形制的雕刻来反映出篆刻艺术特有的金石审美意趣。

一、造型塑造:

佛教肖形印的创作崇尚简约之美,要求造型准确生动而不繁琐。通过对造型的整体把握,突出主要特征,并适当夸张变形,提炼出易于书法表现的线条和分朱布白的构图形制,就像篆刻印章的起稿和构图章法,以此确定该印的基本格调。

二、笔墨韵味:

佛教肖形印作品要表现出书法的笔墨韵味,就要利用造型线条的粗细曲直变化和排列组合,来反映提按顿挫的笔墨韵味,使读者觉得作品是“写”出来的,而非“画”出来的。

三、金石气息:

佛像肖形印的点、线、面的构图要素最终在刻刀下完成,在用刀上,我的体会是不必拘泥于冲刀、切刀的老套路,亦可用点、削、破、凿等组合刀法来表现出作品刀削斧凿的质感。

总之,一件好的佛教肖形印作品应当造型生动,有笔墨韵味和金石气息。

1 阅读:1
评论列表

篆刻艺术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