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从来就不止是俄罗斯族,或者是俄罗斯人

黄娜老师 2024-08-26 09:27:02

最近,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么一个笑话:

库尔斯克战事焦灼之际,普京请大牧首帮忙唤醒了斯大林的幽灵。

斯大林:“什么急事找我?”

普京:“现代纳粹占领了库尔斯克!我们的军队被打败了!莫斯科该怎么办?”

斯大林:“像我1943年那样做。派我们最精锐的乌克兰方面军上前线,并向美国和英国要武器!”

笑话归笑话,咱们还是接着讲正事。

通常,一提到“战斗民族”,大家往往就会直接将俄罗斯人对号入座。

再细致点,则会把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三个东斯拉夫国家共同归于“战斗民族”系列。

其实,即便这样归结,仍旧是不客观的。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三个国家虽然主体人口是东斯拉夫人,但也均属于多民族国家。

在俄罗斯194个民族中,乌克兰族是第三大民族;在乌克兰的130个民族中,俄罗斯族则为第二大民族。

而俄罗斯的第二大民族,也是人口第一多的少数民族,是鞑靼族。

从左往右——鞑靼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

比如,现任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俄军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他就是个鞑靼族。

格拉西莫夫的老上级,前国防部部长绍伊古,则是图瓦族人(俄联邦蒙古族的一个分支,聚集地原为大清国的唐努乌梁海)。

你看,这两位体制内高官,都不是俄罗斯族。

俄军空降部队司令,米哈伊尔·特普林斯基上将。他是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的乌克兰族,在苏联解体时,选择加入了俄军。

与之相反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现任乌军总指挥,瑟尔斯基上将。

他就是个苏联军校毕业的,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俄罗斯族。

1986年的时候,瑟尔斯基作为莫斯科诸兵种高等军事指挥学院(即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优秀学员,还曾参加过苏联红场阅兵式,接受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的检阅。

后来苏联解体时,他正在乌克兰境内服役,于是就加入了乌军。

还有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看他的姓氏(xx申科),祖上应该跟乌克兰有关。

这样的现象在基层则更加普遍。俄军中,同样不乏乌克兰族官兵;乌军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俄罗斯族官兵。

特别是在前线俄军中,除了单独成建制的车臣武装,一直存在着大量非东斯拉夫人的少数民族官兵。

他们中有穆斯林(多来自于和车臣相邻的一个俄联邦自治共和国——达吉斯坦),也有黄种人面孔的蒙古士兵(多来自于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这几个自治共和国)。

所以,俄军除了随军牧师,也专门配了随军阿訇和随军喇嘛。

这是俄军中的穆斯林士兵在随军伊玛目(阿訇)的带领下做祷告。

这是随军喇嘛带着卡尔梅克官兵诵读藏传佛教经文。

像列宁的亲奶奶,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斯米乐诺娃,她就是个卡尔梅克人。

这是列宁儿时的全家福(最右边的男孩)。能看得出来,列宁爸爸的东方相貌还是比较明的。

论源头,这个卡尔梅克人就是没跟着渥巴锡东归大清的土尔扈特人。他们世代定居在了伏尔加河西岸,专职给沙俄帝国打仗。在旧时代,又被称为“黄色哥萨克”(哥萨克并非民族,而是一群武士集团,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到了后来的苏俄内战,当大多数哥萨克在俄国内战中选择了白卫军的时候,卡尔梅克人却在前俄军中尉奥卡·伊万诺维奇·戈罗多维科夫率领下起义,接受了布尔什维克军队的领导。

戈罗多维科夫最终官至上将军衔,卫国战争期间又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

有意思的是,在老沙俄时代,西方世界其实并未对俄罗斯帝国的战斗力抱有很大的恐惧,甚至还带着鲜明的蔑视色彩。

沙俄帝国的战斗力,主要集中在哥萨克人和蒙古士兵,还有他们的“冬将军”身上,除此之外就比较拉跨了。尤其是沙俄庞大的陆军,总被戏称为“灰色牲口”,思想愚昧封建,大字不识一个,连军事口令都听不懂,一攻即溃。

这方面,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和一战中都有鲜明写照。

而那个“战斗民族”的响亮标识横空而出,则还要等到后来的苏联卫国战争时代。

苏军逆境中爆发的战斗力,不是只因为地盘最大,人最多的俄罗斯这一家厉害,而是和它十几个加盟共和国以及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

卫国战争中打死了360个纳粹分子的苏军王牌狙击手谢苗·诺莫科诺夫,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鄂温克猎人。

在苏联最被动的时候,1941年7-8月间,基辅战役的最后阶段,是卡尔梅克的蒙古族苏军战士们视死如归,骑着战马向德军的坦克发起连续冲锋,硬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无畏地阻截着德军的攻势,让基辅城内的军政高层得以顺利东撤。

2018年,军功章挂满前胸的老奶奶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还有,王牌女狙击手柳德米拉是乌克兰人。

第一个击落喷气式飞机的苏军飞行员阔日杜布,也是乌克兰人。

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青年近卫军”,是一群乌克兰共青团员自发形成的地下反纳粹组织。

这张著名的照片,是时任苏军第18集团军第4师第220团下属某连指导员叶廖缅科。照片拍下后不久,他牺牲在了沃罗涅日-沃罗希洛夫格勒战役的前线。

叶廖缅科同样是乌克兰人,老家在卢甘茨克。

再看泽连斯基总统的爷爷,谢苗·泽连斯基,一个犹太血统的乌克兰人。

卫国战争时,他主动加入了苏联红军。接受炮兵培训后,谢苗·泽连斯基被分配到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苏联第60集团军,曾经参加过解放奥斯维辛的战役,并一路打到了柏林。

也大概是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初的这个阶段,谢苗·泽连斯基三个亲兄弟,陆续牺牲在了通往柏林的战斗中。

在那段岁月中,远离战争前线的苏联各中亚加盟共和国,除了倾尽全力贡献物资外,更为苏军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兵源。

喊出“背后就是莫斯科”的潘菲洛夫师,来自哈萨克斯坦。

首个将红旗插上柏林议会大厦的苏军士兵(苏军攻入时正好是深夜,后来的照片为次日白天摆拍),是哈萨克斯坦的拉赫姆詹·霍什卡尔巴耶夫(下图是他的雕像)。

当年柏林议会大厦上留下的苏联官兵们的涂鸦,德国人保存至今。

这些涂鸦大部分内容均为自己名字+部队番号,老家等等,典型的就是“名字+从XX到柏林这类”。

你可以看到,很多苏军士兵是从遥远的中亚,一路打到的柏林...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哈萨克斯坦共向前线派遣了180万人;乌兹别克斯坦共向前线派遣了140~150万人;相对要小很多的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则各向前线派遣了30余万人。到了卫国战争结束时,仅乌兹别克斯坦就有8万人获得奖章,69人获得最高军事荣誉——“苏联英雄”称号。

乌兹别克斯坦的二战老兵

再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那个巴甫洛夫大楼。

就这么一栋建筑,苏军死守了3个月(1942年9月26日-1942年11月25日)。

顽强抵抗德军轮番猛攻的,仅仅是23名苏军战士和那些被困在楼内的苏联市民们。

这23个苏军战士中,除了一人的身份尚未查明外,其余22个分别是——11名俄罗斯人、6名乌克兰人,其他6名则为格鲁吉亚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鞑靼人、犹太人。

当然,曾经的战斗民族的“慈父”斯大林,他也不是俄罗斯人,甚至都不是东斯拉夫人。

斯大林原本姓“朱加什维利”,是个格鲁吉亚贫苦鞋匠的儿子。

格鲁吉亚人是凯尔特人、斯万人和麦格列尔人混血后的民族,属于突厥系高加索人种。虽然主流信仰东正教,但他们的传统服饰和生活习惯却很接近隔壁的土耳其。

总之,即便有些民族素来民风剽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打仗,打胜仗。

这个就参考巴勒斯坦境内纷杂的抵抗组织,光是前阵子去北京开会并签署了《北京宣言》的代表,就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14个组织。

类似《北京宣言》的协议,他们之前也签过一些。但是,这么多年了,组成“抗以民族统一战线”的希望依旧遥遥无期。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他们天生就是战斗民族,也没有任何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是靠奴隶和鞭子组成的。

战斗民族,看的其实并不是血统;而是用某种坚定信念,把背景各异的无组织的人群变成不寻常的“强大战斗力量”的民族统一战线。

从事这类工作的人,也正是其对手最憎恨的人。

这就像电影《布列斯特要塞》里的那个经典情节一样。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中的祖巴乔夫大尉和福明政委,他们都有真实人物原型。

福明政委是白俄罗斯人,带有部分犹太血统,老家在白俄东北部城市维捷布斯克。他的全名叫做福明·叶菲姆·莫伊塞耶维奇。时任苏联红军西部特别军区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红旗“奥廖尔”步兵第六师第八十四团团级政委、代团长。

福明在布列斯特要塞之战负伤后遭德军枪杀。后于1957年1月3日被追授列宁勋章。

看照片,福明似乎就是一名平平无奇的文弱书生,不太像个很能打的人。

尽管真实的福明是不是曾经像电影里演绎的那样决绝且悲壮,已经无从可考。

但只要当年的人们相信这种精神的存在,他肯定就不会是最后一个...

如今,位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的福明政委纪念碑前,依旧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每日鲜花不断....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1 阅读:112

黄娜老师

简介: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头像为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