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刚写了一篇阿富汗塔利班以“切香肠”的形式,不断加强对女性限制的文章。
按照最新法案规定,阿富汗女性日常不鼓励外出,如果不得不出去,必须要用罩袍包裹全身,同时确保面容和声音都被隐藏。公开场合唱歌、朗读,甚至是交谈都不被允许...
对此,塔利班的保守派说,“阿富汗的女人生来只有两个地方可待,房子和坟墓”、“真主不需要读书的女人”。
没想到,很多网友们在评论中依旧坚持——反美这种大节最重要,你就不要纠结那些小节了。这是阿富汗人民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
然而,不要忘了,阿富汗人民中,一半是阿富汗女性,她们也属于“人民”。
是她们主动选择了“房子和坟墓”?
另外,在某些网友朴素而感性的认知中,似乎只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只要是反美的,哪怕是反文明的,也是咱们的好兄弟。
甚至有人还教训我说,我这是在蓄意抹黑咱们的“盟友”。
这...怎么说呢,难道我和他所在的是两个“平行世界”?
要知道,同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咱们至今尚未和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建交。
你看,这是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阿富汗代表队入场画面。他们举的依旧是阿富汗前政府时代的国旗,而非当下塔利班用的那个写着经文圣训的黑白旗。
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的朋友,可以上外交部网站查查今年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的相关解释。这就是中方最新的态度。
而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不少评论都在讨论——
既然阿富汗的女性地位这么低,是不是他们娶媳妇的成本也很低呢?
女人都如此被轻贱了,那他们的彩礼应该不高吧?
遗憾的是,阿富汗这个地方,彩礼负担很重很重,相对于他们微薄的收入,堪称十分离谱。
就以2016年为例。其中,最富庶的坎大哈和赫尔曼德的彩礼也是最贵的,价格在100万至300万阿富汗尼之间(约等于现在的12926至38778美元);西南部最低的法拉,也要1万至2万美元。
老实说,就论坎大哈的那个价位,可能连当年的驻阿美军,都未必掏得起;而同年阿富汗的人均GDP,才500多美元!
长期以来,大量阿富汗家庭因婚致贫,或是为了给儿子结婚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的伊斯兰教法规定,禁止穆斯林放贷,但唯独这个“彩礼贷”,得到了公然豁免。
甚至,阿富汗的部族长老和毛拉(宗教领袖),他们本身就是地主有产者,也正是村民筹办彩礼的主要借贷对象。
这导致,总有很多农民因无法偿还利滚利的巨额债务,不得不把土地抵押给债主,最终因“彩礼”而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阿富汗的彩礼习俗,它更像是以结婚为幌子的“买卖妇女”交易。
尤其是阿富汗农村,男女婚姻几乎都由长辈们包办,根据行情,明码标价。
那些负责包办婚姻的家长们,总会在女儿的彩礼方面极力争取,然后再拿嫁闺女收到的彩礼,拿去给儿子娶媳妇。
对了,这里要多说一句。
可能,大家觉得阿富汗常年战乱,按规律,应该男少女多才对。
但现实却是,阿富汗总体上一直呈现男多女少的状态——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阿富汗男性:18,319,080(51.7%) 女性: 17,092,042(48.3%),男女比例是1.07 :1。
同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咱们的男女比例则为1.048:1,就已经属于非常危险的性别失衡状态了。
在战火连绵的阿富汗,持续死掉了那么多男人,女人依旧如此稀缺。
因为,阿富汗,它是全球唯一的一个女性人均寿命短于男性的国家。
而阿富汗,这个国家的落后状态,更是世界上所少有的。在这片崎岖又贫瘠的山地上,一直未能发育出健全的农业和真正工业文明。
从中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波斯人、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曾先后试图强塞给阿富汗一个远远不属于其物质条件应有的文化认知。结果,均失败了。
至今,阿富汗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很多方面,实际上仍旧停留在古代。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体力方面处于劣势的女性都曾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一线肉身搏杀的战斗力,或者从事农业、游牧业生产的体力,通常都比不上成年男性。
女性最被看重的,几乎只有生育价值——这就是对女性的“物化”。
因此,在那个时代,没文化,没工作的她们只能依附于男人;只能像商品一样,从父兄手中,被“交易”到丈夫的手中。
对于很多底层女性来说,男人虽然让她们恐惧,但同时也是她们生存的唯一依靠。
这样一来,她们即便遭受虐待也很难想到反抗。
这就如同旧社会时的那些被家暴的中国妇女,她们也没有几个会主动选择离开的——因为,离开这个男人是可以不被打,但是会挨饿,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而阿富汗女性的处境,或许都比不上旧中国的妇女。
按照塔利班政府的新规定,女人不让出门,不让露脸,不让受教育,甚至不让说话,给她们剩下的角色只有一个——生育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被索要巨额彩礼,似乎也就没啥可大惊小怪的了。
当然,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关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非某个文化圈独有的现象。对女性的严苛限制,并不能直接跟伊斯兰教画上等号。
典型的像当今印度的一些地区,女性的地位往往还比不上很多伊斯兰国家。
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向来被认作是人间最恶毒的诅咒。
而且,在男女比例更加失衡的印度(1.08:1),多数女性出嫁,竟然还必须自带巨额嫁妆。否则在婆家轻则挨打受气,重的可能丧命。
只是,阿富汗那个彩礼习俗还能理解,可印度人的操作,就有些令人迷惑了。
既然男多女少,为什么女孩越稀缺越廉价,结个婚要女方举全家之力,倒贴巨额嫁妆,买房买车,自带生活资料,并负担婚礼所有花费?
原来,这跟印度特殊的宗教环境有关。
按照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规定,女子只能嫁给高于自己种姓或者同种姓的男人,而他们的后代,种姓会随男方;
但如果是女高男低的搭配,则将会受到“神”的惩罚——他们的后代子孙自动成为“贱民”,按印度教的说法,连去“轮回”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要通过婚姻跻身于高一级种姓家族,改换门庭的事,当然得出点血了。
而在印度,印度教影响力确实强大,其教徒又掌握着人口的绝对优势(占了总人口的83.5%),即便是伊斯兰教(占比13.4%)、锡克教(占比2%)、更加小众的基督教信徒群体,都不免受到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影响,同样存在巨额嫁妆的习俗。
这样悬殊的比例下,除了有数千万光棍找不到老婆外;很多印度女人,也因为嫁妆不足,而面临着无法正常结婚的窘境。
可以说,印度特色的国情,并非是物以稀为贵这么简单一句话能解释得通的——虽然男性比女性多很多,但优质男性占比不高。
于是我们看到,印度庞大的光棍群体,主要集中在低种姓、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的“三低”男性当中。这导致了印度成为了全球强奸案最为多发的地区,甚至什么牛啊,羊啊,狗啊,兔子啊,还有穿山甲都成了“受害者”。以至于有人戏称——连萤火虫从印度飞过去都要裹着屁股。
可以说,无论是高彩礼的阿富汗,还是高嫁妆的印度,女性作为稀缺资源,越是稀缺,就越会物化,有关女性的规则就越是不通人性,会越忽视女人本身的“自我”。
而女性真正实现被尊重和平等相待,则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在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当人类不再主要拼体力的时候,女性才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将不再以“婚姻”的名义,像商品一样被男人们交易,被男人们控制。
而阿富汗塔利班,全都是清一色的男人。
因此,他们定义下的“理想女性”,不需要文化,不允许出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服从,绝对的服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