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上有这三个表现,证明你有大智慧大格局,暗示余生大吉

寒香情情 2024-02-12 10:40:02

有人说:

“人类走向迷途,往往不是由于缺少知识,而是由于自命不凡,一意孤行。”

有些人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陷阱,他们通常喜欢逞口舌之快,用言语上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很多时候,在取得胜利、彰显自己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使人不快,为自己以后的道路留有隐患。

清醒的人更懂得内敛。

他们不多言,不比较,不抬杠,不以压倒别人垫高自己,谦逊自知,内敛睿智。

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才是一个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

不多言,不说不该说的话

《南史·萧子显传》有言:

“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有知识才学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凭借自己的学识、才气而蔑视他人,让人不快,则只能给人留下骄傲自满的印象。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说话时要三思,不要在背后论人是非,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但孔融长大后的事迹却很少有人了解。

幼年的孔融,已经颇具才气。

长大后的孔融,更是文采斐然,还成为“建安七子”之首,和当时的祢衡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之交。

孔融才华横溢,却终日跟着祢衡喝酒,还仗着酒劲骂曹操。

祢衡恃才傲物,很是狂妄,对曹操也十分不礼貌,甚至当众击鼓,辱骂曹操。

曹操自然心生不悦,便寻个由头来了个借刀杀人,把祢衡送走了。

对于留下的孔融,曹操也很是厌恶,总想找个理由,也把他干掉。

但孔融身处险地非但没有收敛,还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放厥词:

“父母跟孩⼦有什么感情,孩⼦只不过是⽗亲⼀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只不过是装孩⼦的瓶⼦罢了!”

曹操听闻,大喜过望,以不孝的名义将孔融抓住,决定处死他。

孔融临死前向曹操求饶,请求放过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

曹操虽然嗜杀,也不至于跟两个八九岁的孩子过不去。

谁曾想,孔融的两个孩子竟然说: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一见,这还了得,这么小就有如此才气,还有为父报仇的决心,为免除后患,也一并处死了。

孔融因其话语不当,惨遭杀身之祸,还连累幼子,一起遭殃。

《朱子家训》有言: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的学识,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多言多语,只会惹人不快,为自己徒增磨难。

与人说话,当留有三分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万一有变故,也好为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

人前人后不论人是非,不说不该说的话,这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做人的另一种境界。

不比较,专注做自己的事

很喜欢一句话:

“不必总去攀比角逐,你不争自会有属于你的世界。”

生活中某些人,总会眼馋别人的成绩,会不由自主地比较,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疲惫不堪。

其实我们根本无需与人比较,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领域,明白自己脚下的路通向何方。

第64届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真可谓是大器晚成。

廖凡在上戏学习的时候,常常沉浸于自我世界。

当他的同学李冰冰、任泉已经活跃在荧幕上的时候,他还在自我陶醉,埋头琢磨角色的内心世界。

廖凡的父亲是国家著名一级表演艺术家廖丙炎,他参演了30多部电视剧,在圈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作为“星二代”的廖凡,并没有搭父亲的“顺风车”。

而是自顾自地背上行囊,踏向远方。

在眼花缭乱、虚荣浮躁的圈子里,廖凡仍然恪守本心,专注打磨自己的演技。

廖凡痴迷于表演,经受了熬夜排练的疲惫,忍受了燥热逼仄的环境。

甚至在拍电影时遭受马匹失惊,身体被植入12根钢钉的痛苦。

因为意外,稍有苗头的事业被打回原形。

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仍然默默努力,蓄势待发。

最终凭借《白日焰火》里一个落魄警察张自力的角色,加冕影帝。

于此,廖凡用自己的忍耐、专注,获得认可,得到回报。

当记者采访他:

“作为影帝,下一步不好走”时,他不急不燥,泰然自若地回答:

“有什么不好走的,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成为影帝后,廖凡仍然保持初心,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丝毫未见得奖后的浮躁与狂妄。

有句话说:

“人如果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攀比,不盲从,不被他人影响,一门心思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会快乐许多。”

生活中总能看见有些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人攀比,无法专注而流于事情表面,始终无法取得成绩而闷闷不乐。

不盲目与人比较、否定自己,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不被别人影响,才是一个清醒的成年人该有的态度。

不抬杠,才是最大的睿智

曾看到过一句话:

“不要再跟人抬杠了,立场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

咱俩都是对的,不需要试图说服彼此。”

生活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对错,产生对错的差异,是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对的,不必为此纠结。

苏格拉底在上哲学课的时候,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

“有两个人来做客,一个干净卫生,一个肮脏不堪。

如果我请这两个人洗澡,谁会去洗呢?”

同学们纷纷抢答:

“是干净人。”

苏格拉底说:“不对,因为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学生又答:

“是脏人。”

苏格拉底答道:

“不对,因为干净人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而脏人却认为这没什么好洗的。”

学生再次重复之前的回答:

“是干净人。”

苏格拉底笑着说:

“错,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因为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有洗澡的需求。”

学生有点萎靡:

“看来是两人都洗了。”

苏格拉底再次说道:

“错,两个人都没洗。

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这则小故事是要告诉我们:

评判标准不一样,所处的立场,考虑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结果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尼采说:

“我们的认知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你永远无法同一个井底之蛙讲述世界的广阔,因为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他无法想象井口之外的天空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如果靠着与人不停地抬杠、争论来说服他人,显然是不明智的。

认知不同、立场不同、眼界不同,注定两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所以,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

当不再抬杠,不与人争论的时候,才是真正接纳差异化的开始,也是另一种智慧的觉醒。

曾看到一段话:

“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

宁可藏拙,也不要张扬。”

有时候,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有必要的,是你的总会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勉强也是徒劳。

成年人当有一种内敛谦虚的觉知,后退一步,以从容谦虚的心态,去接纳世间的千姿百态。

看破不说破,专注做自己的事,不强制别人认同自己,豁达通透,睿智从容,这才是一个清醒的成年人该有的姿态。

作者 | 紫翘·离小鱼,像鱼一样畅游在文字的海洋。

图片 | 紫翘·摄影爱好者投稿

0 阅读:66

寒香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