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发酵!
宁德时代称“不是我们的电池”,小米客服答双供应商体系,随机安装
新能源车都开始“卷”起来了,恨不得今天发布明天就能上路,但安全这事儿,能“卷”得起来吗?
小米SU7刚上市没多久就出了这么个事儿,三人没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这事儿闹大了,宁德时代赶紧跳出来说:“这电池,不是我家的!”小米客服呢?
慢悠悠地来了句:“哦,我们是双供应商,电池随机装的。”这下好了,电池的归属成了罗生门,到底是谁家的锅,谁也说不清。
宁德时代咋就这么肯定不是自家的电池呢?
小米这边说还没接触到事故车,宁德时代就已经把话说死了,这背后是不是有啥内幕?
再说了,小米这“随机安装”的操作,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买车跟开盲盒似的,电池好坏全凭运气?
这操作,真够“刺激”的。
电池出问题,BMS(电池管理系统)肯定得背锅。
这玩意儿就像电池的“管家”,电池温度超标、电压不稳,它都得报警。
但问题来了,这“管家”是谁家的?
是电池供应商的,还是车厂自己的?
这可关系到责任归属的大问题。
说到电池安全,特斯拉也曾经栽过跟头。
2019年,一辆Model S在上海地下车库自燃,烧得那叫一个惨。
虽然后来查明是车辆底部撞击导致电池受损,但这事儿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电池安全,真不是闹着玩的。
说起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可是信心满满,说要打造“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的梦想之车”。
这话听着挺提气,但现在出了这事儿,梦想之车的安全性能,是不是得打个问号了?
小米SU7标准版用的是CTB(Cell to Body)一体化电池技术,听着挺高大上,能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结构强度。
但是,这标准版在电池安全配置上,跟Pro版和Max版不一样,少了电芯倒置技术。
这电芯倒置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池芯儿倒过来装,万一电池出问题,能更快地把能量释放出去,保证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在标准版上省了这道工序,是不是有点“偷工减料”的意思?
事故发生后,雷军发了个微博,说小米成立了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保证不回避。
这话听着还算负责任,但遇难者家属那边却说,到现在还没人联系他们。
这“承诺”和“现实”的差距,有点让人唏嘘。
这事儿也直接影响了小米的股价,蹭蹭往下掉,市值也跟着缩水。
看来,资本市场对小米SU7的安全问题,还是挺担心的。
其实,小米搞“双供应商”这招,在汽车圈也挺常见。
但这种模式,也容易出问题。
不同供应商的电池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也容易扯皮。
这次事故,似乎也印证了大家的担忧。
话说回来,就算车速达到97km/h,发生碰撞,也应该尽量保证车里人的安全。
现在的新能源车,都得符合工信部的“黄金5分钟逃生时间”标准,也就是说,电池热失控后,至少得有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给车里人留出逃生时间。
但这次事故,明显没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了。
以前觉得能跑就行,现在还得能跑得安全。
毕竟,谁也不想开着一辆“定时炸弹”上路。
小米SU7的这次事故,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提了个醒:光有速度和智能还不够,安全才是王道。
希望小米能正视问题,别光顾着“卷”销量,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毕竟,人命关天,安全无小事。
新能源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大号的“充电宝”。
这“充电宝”要是质量不过关,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
希望以后大家买车的时候,多关注一下电池安全,别光看外观和配置。
责任这东西,谁也跑不了。
与其互相推诿,不如一起想想办法,把安全问题解决好。
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对行业负责。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开着更安全的新能源车,在路上自由驰骋,而不是提心吊胆。
这才是真正的“梦想之车”。
安全这事儿,可不是说说而已,别等到出了事儿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