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标准会导致绝对的限制性信念,绝对的信念会导致绝对的强迫

抑郁那些事 2024-04-17 20:21:21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被要求遵循一定的标准,来适应社会各项准则,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无法单独的存在,所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约束个体行为,达到一个社会向稳定高效的运转,所以我们渐渐地在一个集体内形成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但在我们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遵循社会各项准则,我们还有着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所以我们从小被植入各种教育理念,我们会吸收到来自各种人物、各种阶层的观念影响,尤其是父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即使我们成年了,我们习惯性地沿用这些标准来指导我们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试图依照头脑的标准去生活,标准就成了我们生活的经验,头脑看似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它是不断被驯化后成为限制心身发展的信念,在头脑严苛的要求下,随之相应的行为开始刻板化模式化,来迎合头脑正确的需要,形成各种强迫性行为。

比如我们从小被教导一定要合群,但是过分压制自我的需求去迎合别人,慢慢地就会变成讨好,从小被教导一定要爱干净,但是过度的整洁,慢慢就会演化为洁癖 ,这样反而会在我们生活当中制造更多的障碍。头脑二元对立的特性,那么这种好坏对错美丑的标准就会不断对立起来,形成了我们“想好怕坏”的心理,在思维的驱使下,我们不断抗拒头脑认为不好的事物,去追求好的事物,在头脑严苛地要求下。我们的思维就开始泛化走极端,如果我手没洗干净,就会联想到细菌就会不断,细菌会导致感染,感染会导致生病,生病会导致死亡。所以,为了迎合这些好的标准,我们的思维随时都在做殊死的搏斗,相当于我们随时在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于是我们把宝贵的意识能量全部消耗在头脑的穷思竭虑当中。我们试图通过逻辑思维的论证,用一个念头去解决另一个念头,用一种思想去压制另一种思想,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在头脑里面推演了无数遍,这导致了跟当下的现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由此作出无意识的决定和行为,把自己的人生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我们总是期望用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解决人生的问题,当思维乘虚而入,就会制造很多限制性信念,制造很多身心的障碍,让我们的身心活在既定的轨道无法自拔,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所以,我们看到强迫症都在追求绝对的正确。抑郁症在追求绝对的完美,焦虑症在追求绝对的安全,当这些绝对的标准通过思维的催化,就会变成限制信念植入我们的头脑。生活就会变成刻板而僵化,这个世界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成功与失败之分,拥有和失去之分,在这非彼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就像一部机器,无法活出自我,你永远不要指望一台机器活出自我。人生是一场感知和经历,并不是来体验完美,完美只是头脑自欺欺人的游戏。《道德经》提到和光同尘的思想,和其光,同其尘,我们永远无法将光从尘土中分离出来,也永远无法将尘土从光中分离出来。

但很多处在焦虑抑郁的人们,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总是试图把痛苦隔离开来,把失败隔离开来,一直活在头脑的无意识梦境中,和真实的世界隔河相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感知的能力,活在当下,只有你的感知才能无限接近事情的真相,你才能够将情绪从事情当中剥离出来还原为事件。不会陷入头脑泛化思维中而不自知。彻彻底底变成头脑的奴隶和附庸。所以,阳明先生提出“事上磨炼”的概念,即使你想了一千遍,都不如去亲自做一遍。只有当你全然地活在当下,感知当下的事物,你就对当下的事物变得敏锐,当你建立起了和当下链接的能力,头脑的迷雾就会渐渐散去,真相就会呈现出来。一切都不过是头脑的庸人自扰,那么就能从相信头脑到相信自己的转变,内在的精神能量渐渐升起,内在自性之光开始照亮无意识的黑暗。苏轼《琴诗》有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说琴上就有琴声,放在琴匣中却为何不鸣?如果说琴声在指头上,那么为何不在你指上听?疗愈并不高深,并不复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一棵树包含了宇宙的所有信息,同样也蕴含所有的疗愈的秘密。一朵花明明要凋谢,它还是要选择迎风盛开,你来或不来,它都在那里,它只是在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自然的规律,花开花落。

0 阅读:1

抑郁那些事

简介:我曾经是一个重度抑郁患者,现在已经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