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在这一战后,有一员曹魏大将却选择投降,从此晚节不保,成为曹魏的笑柄,这个人就是于禁?
回顾历史,如果于禁在这一战中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与庞德一样杀身成仁,他的历史地位会不会更高?
在我看来,应当是会的。
于禁最初是济北相鲍信麾下将士,因为鲍信与曹操十分要好,当初青州黄巾军入侵兖州之时,鲍信为救曹操而战死,而他的一众将士自然就归到曹操麾下。因此,于禁就成为曹操最早的一批将领之一。
在跟随曹操以后,于禁迅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成为外姓将领中能够独立带军的一个。
在宛城之战中,因为张绣降而复叛,曹操没有及时应对,导致典韦、曹昂等人战死。其他部队也是各自退兵,十分混乱,这个时候正是于禁站出来约束部下,且战且退,没有让曹军形成大的溃逃。
后来于禁发现有一支青州兵趁机打家劫舍,要知道当时曹操麾下的主力部队正是当初收服的这支青州兵,因此曹操对他们也是十分宽容。然而于禁直接讲这些溃兵斩杀。不少逃走的青州兵向夏侯惇汇报于禁造反。于禁的副将就劝他先向曹操报备,但是于禁认为曹操一定会相信自己,于是继续坚守在军队的后方,防止张绣来袭。事后,曹操听闻此事,不由称赞于禁。而这一战,曹操虽然战败,但是于禁却能够被封为益寿亭侯。
再之后,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消灭吕布、袁术、袁绍等一干诸侯。尤其是在与袁绍交战之时,于禁作为一个偏军统帅一直独立行事。由此可见,于禁在外姓将领中的地位。
建安十一年,昌豨反叛,于禁作为主将前往征讨。昌豨不敌,于是向于禁投降。虽然于禁曾与昌豨是旧相识,但是他公事公办,于是挥泪将其斩杀。也正是如此,曹操更加信任于禁。
随着张辽、徐晃等人的崛起,在曹营之中,外姓将领就以于禁、张辽、徐晃、张郃和乐进最为突出,其中于禁更是因为治军严谨,军功无数,得到将士们的拥戴。
因此,在当时,于禁就是外姓将领第一人。
到了建安21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他的麾下将士自然也是升官进爵,于禁被因此成为左将军,并假节钺。这个时期的于禁已经很少随军出征,基本留守后方,为曹操练兵。
建安24年,关羽发起北伐,曹仁只能坚守樊城。因为曹操刚刚经历汉中之败,一时间将士们都是疲惫不堪,于是任命留守后方的于禁为统帅,庞德为先锋,前去救援。
曹仁让于禁将军队驻扎在樊北,与自己的樊城形成掎角之势。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一个低洼处,正好给了关羽一个消灭于禁军的机会。
那个时期,樊城下了一场暴雨,也因此汉水水位暴涨,关羽利用汉水,直接让于禁全军覆没,并擒获统帅于禁和大将庞德。
事后,于禁选择投降,而与之一同被擒获的庞德却宁死不屈。当曹操听闻消息,不由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不免看出,曹操对于禁的失望。
而正是如此,当后来于禁回到曹魏后,受到曹魏众人的鄙视,最后也就抑郁而终。
而从于禁的经历来看,如果在与关羽的交战中宁死不屈,就算身死,他的名声可以更高,而在曹魏中的地位绝对是外姓将领第一人,这是不可动摇的。
于禁本是乱世中的一员名将,却晚节不保,真的不免可惜。后来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如此评价于禁:“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